【本報訊】說話太「肉緊」用力,或用聲方法不正確,隨時引發聲沙,或容易在說話時走音。瑪麗醫院言語治療部每年處理約200宗聲沙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
患者包括老師、保險從業員及銷售員,甚至有家庭主婦經常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大聲教仔,導致失聲要求醫。
記者:梁麗兒
記者:梁麗兒
該院言語治療師方思行表示,每年處理約4,000宗住院病人及1,000宗門診個案,其中60至70%為中風、頭頸癌或腦退化症患者,多數年紀較大,因喪
失溝通或吞嚥能力,要接受言語治療。約20%病例是聲帶及聲沙問題,餘下為早產嬰兒餵食及兒童言語發展遲緩。
聲帶出現問題,一般人容易認為是喉嚨生繭或生瘜肉,較少向言語治療師求助。惟公眾近年對用聲問題認識增加,令求診個案上升。他表示,聲沙個案每年約有5至10%增長,患者介乎2至80多歲,40至60歲中年女士佔60%;嚴重至失聲的病例佔10%。
聲 沙成因涉用聲技巧,多因喉嚨肌肉過度繃緊及用力,不懂放鬆,至聲帶受損;膊頭肌肉太繃緊,也會令喉嚨肌肉變緊張。他表示,言語治療師會為患者評估,並教導 他們用聲技巧,紓緩膊頭肌肉,「有家庭主婦日夜教仔,由屋企教到去街市,長時間講嘢,加上用錯聲帶,好易令聲帶勞損,初期未必留意,至開始失聲先發現。」 在街市、酒樓等環境較嘈吵地方,主婦都不自覺提高聲線說話,也是致聲沙原因。
聲帶出現問題,一般人容易認為是喉嚨生繭或生瘜肉,較少向言語治療師求助。惟公眾近年對用聲問題認識增加,令求診個案上升。他表示,聲沙個案每年約有5至10%增長,患者介乎2至80多歲,40至60歲中年女士佔60%;嚴重至失聲的病例佔10%。
聲 沙成因涉用聲技巧,多因喉嚨肌肉過度繃緊及用力,不懂放鬆,至聲帶受損;膊頭肌肉太繃緊,也會令喉嚨肌肉變緊張。他表示,言語治療師會為患者評估,並教導 他們用聲技巧,紓緩膊頭肌肉,「有家庭主婦日夜教仔,由屋企教到去街市,長時間講嘢,加上用錯聲帶,好易令聲帶勞損,初期未必留意,至開始失聲先發現。」 在街市、酒樓等環境較嘈吵地方,主婦都不自覺提高聲線說話,也是致聲沙原因。
清水潤喉毋須加蜜糖
他表示,曾有數名主婦熱愛唱歌,更唱至聲沙及失聲才求診,發現原來長期錯誤用聲。另曾有一名30多歲女病人,任職政府部門,因工作崗位調遷,要負責接聽電 話查詢,每天返工都「講電話」,在聲帶長期勞損下,最終致聲沙要求醫,接受約七次言語治療後康復。坊間護聲方法眾多,他指,飲蜜糖水等護聲方法, 未有研究證實效用,其實只要多飲水已能有效保護及滋潤喉嚨。他建議要避免長時間說話、減少吃刺激性食物,可預防聲帶受損。另外,不少人習慣的清喉嚨動作、 大力咳嗽、刻意提高或以低沉聲線說話,均會令聲帶使用變得不自然,反而帶來更大傷害,應盡量避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