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青年 (982) 大陸化 (759) 香港學生 (459) 認識法律 (398) 地產怪獸 (380) 中港矛盾 (307) 地產泡沫 (253) 佔領中環 (247) 地產惡霸 (228) 智障殘障 (209) 中國生活 (202) 港爸港媽 (192) 中國貪腐 (187) 香港精神 (170) 港孩港童 (165) 中國官員 (162) 港男港女 (158) 特殊教育 (157) 港人港事 (149) 一國兩制 (143) 基本人權 (143) 社會平衡 (125) 怪獸家長 (124) 政府表現 (117) 基本法 (116) 政府決策 (115) 生存生活 (115) 七一 (99) 點解會貧窮 (88) 經濟怪獸 (85) 貧富懸殊 (81) 新聞自由 (77) 精神科疾病 (74) 香港政壇 (68) 強國邏輯 (66) 快樂的小狗 (61) 六四 (57) 中國飲食 (55) 非常標準 (52) 罪犯罪案 (51) 病從口入 (48) 中國新聞 (47) English News (45) 生活智慧 (45) 經濟泡沫 (45) 怪獸學生 (44) 經濟惡霸 (41) 中國青年 (38) 老人問題 (38) 生命感恩 (37) 可愛的鸚鵡 (36) 怪獸學校 (36) 香港政府決策 (35) 香港政府表現 (35) 中國樓房 (34) 生命教育 (34) 中國罪案 (32) 生死教育 (31) 笑笑看看 (31) 衣食住行 (28) 香港音樂 (28) 中國學生 (27) 世界新聞 (26) 自在生活 (26) 香港電影 (26) 中國假貨 (25) 經濟活動 (25) 泡沫經濟 (24) 食物安全 (24) 倫常慘案 (23) 碼頭工潮 (23) 病症感染 (21) 退休養老 (21) 公民抗命 (20) 吸毒販毒 (19) 環保回收 (19) 社會陷阱 (19) 嫖賭飲吹 (18) 我行我素 (18) 打機成癮 (18) 素食環保 (18) 貪靚送命 (16) 香港官員 (16) 香港現狀 (15) 感恩生命 (14) 白色恐怖 (13) 90後人 (12) 北上創業 (12) 香港貪腐 (12) 中國強拆 (11) 國民教育 (11) 澳門賭業 (11) 香港選舉 (10) 好人好事 (9) 超人學生 (9) 通脹怪獸 (9) 中國學校 (8) 據理力爭 (8) 量子物理 (8) 香港教育 (8) 中國罪犯 (7) 寵物事務所 (7) 港建制派 (7) 香港新聞 (7) 中國污染 (6) 中國醫療 (6) 區區小事 (6) HKTV (5) 失業問題 (5) 學民思潮 (5) 文化差異 (5) DSE12 (4) 北上退休 (4) 平等社會 (4) 數碼發展 (4) 澳門政府決策 (4) 澳門政府表現 (4) 超人學校 (4) 超人家長 (4) 香港冶安 (4) 80後人 (3) 中國男女 (3) 另類香港遊 (3) 回流香港 (3) 幸福快樂 (3) 新高中DSE (3) 烏坎村 (3) 經典電影 (3) 自家教學 (3) 貨幣戰爭 (3) DSE13 (2) 公平貿易 (2) 台灣新聞 (2) 愛滋病 (2) 被棄動物 (2) 香港藝術 (2) 香港藝術治療 (2) 1新聞類別 (1) News (1) VOA (1) Writing (1) 僭建危機 (1) 妥瑞症 (1) 香港基建 (1)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從地產霸權 到土地自主

從地產霸權 到土地自主

2013-5-28 10:00:16
【文:陳劍青】
世上大概沒有太多像香港一樣的城市,地產商可以不斷延伸至寬頻、電力、通訊、管理費、超市,衣食住行,全被地產資本徹底滲透。有不少居住港島的朋友稱,每 個月落入長實集團的開支可佔工資的3 至4成。香港人的生活,似乎難逃向大地產商進貢的命運,都默默接受了「有地便是王」的社會現實。
無疑,近年社會對「地產霸權」的廣泛批判,是一番新氣象,公眾對香港土地資源的運用更加着緊。但土地問題會否變革有望?
失焦的霸權問題
令人着急的是,現時公眾對地產霸權問題的討論,仍未能夠好好對焦。我們一直都忘記了,自有殖民歷史以來,政府其實才是香港最有權的大地主,最富有的地產 商。土地如何分配、利用、補地價、定價,完全由政府「話事」,決策跟從長官意志。政府空置土地總是被長期圍起,因為它認為這不屬於市民公有;從短期租約的 安排也可見,政府從不着緊公共土地被霸佔,只要當成收租自用就好,反正地是自己的。
我們一直只認為地產霸權只是地產商的專利,其實政府是重要的參與者,與地產商是一買一賣的共生關係。綜觀整個土地爭論,政府一直逃避自身作為大地主的分配 角色如何出現問題,以及政府土地為何可以在毫無民主監督下任意揮霍,與市民的訴求愈走愈遠。取而代之的方法,是轉移視線,歸咎於香港地少人多及土地供應不 足等「客觀環境」,並強調只要增加更多土地供應,就可解決土地、房屋及各種社會民生問題。地產商對此當然暗暗歡喜,因為這種錯誤聚焦,將繼續縱容官商共存 共生的關係。
體制問題個人化
地產商的霸權固然是真實的。無論從公用事業的滲透,奪得市民與政府土地過程的奇技淫巧、無止境將土地豪宅化、囤積單位以托市為樂等,的確是製造房屋問題的 重要角色之一。但政府在另一邊的配合也不能忽視,將房屋問題描繪為「銷售手法」出問題,然後透過規管一手樓立法,聲稱能達致公平,令地產市場可以如常運 作。結果能否根本改變?
隨着發展重心轉移至新界邊境,以往賤賣土地的原居民也開始黃袍加身,參與這場土地爭霸戰。原居民因擁有大量新界土地,近年積極加強政治議價能力,亦成功讓 政府將香港6 成屬於政府的房屋土地儲備(1,200 公頃)都留給他們興建丁屋,還縱容他們勾結發展商買賣丁權、套丁興建豪宅出售等根本違反政策原意的行為。原居民的身分近年也成為土地霸權的標記;然而,在 關注發展商的私德、原居民土豪劣紳的「野蠻行徑」之餘,有關土地問題在體制與觀念上的改革,仍然被暗度陳倉輕輕帶過,抓不住焦點。
土地主體方興未艾
原居民、地產商與政府三位一體的土地霸權並不是新事。但有趣的是為何社會多年來都予以默許,香港人永遠只是土地爭奪戰的旁觀者?
我們當然可以說,香港人的利益已經與地產利益糾纏不清。置業作為近30 年資本主義社會的「維穩」工具,業主為了維護既有土地和房屋資產的利益,逼於無奈高呼「係咁㗎啦」,認同這場土地霸權的遊戲。
改變這核心問題的關鍵,是香港人土地「主體性」的提升─儘管這意識仍然在萌芽階段。殖民地時期,香港人是過客心態,殖民者佔用土地,移民社會未必認為這跟 他們有何瓜葛。然而,近年的城市保育運動出現了一種新想像,你會看到80 後、90 後在集會中高呼「南生圍是我們的」、「大浪西灣是我們的」,「我們」指的就是「香港市民」。它超越透過買賣或分配而得的土地主權,認為一片土地就算給你 「買斷」,土地本質上仍是公共資源,不容以一己私利,去破壞屬於全香港市民的環境。而我們確實見到,新一代已經抓住了「我們」這個主體。
這亦相當符合當今流行有關城市權利(rights to the city)的討論。簡單來說,人不僅只享有普世人權,像財產權、居住權等,由於城市本身應是屬於市民共同創
造(city as Oeuvre),而非大商家的SimCity,市民更應有共同參與(participate)、表現(represent)及改造(transform)城市的權利。
從城市權的觀念出發,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建立「土地屬於人民」的主體意識,是否可讓香港克服地產霸權的魔爪,重奪屬於城市自身的土地自主﹖
土地使用概念來歷不明
如果土地自主、共同規劃是我們要邁向的目標,令土地真正用得其所,這目標距離我們仍相當遙遠。不僅因為主體意識仍未清楚,而是我們連今日的土地為何會這麼使用,概念上也是含糊不清。
回顧香港土地規劃史,20 世紀英國規劃大師Sir Patrick Abercrombie 是一個不能繞過的人物。他曾撰寫重建戰後倫敦的「大倫敦計劃」,亦為不同英帝殖民地的土地發展出謀獻策。1947 年他被派來香港數月,為港英政府撰寫了一份《The Abercrombie Report》,建議香港未來土地發展的整體方略。不少學者都認為這個報告重要性不大,但港大學者Lawrence Lai(1999)近年發現,戰後50 年來的土地拓展,竟與報告所建議的城市格局相當吻合。例如建議在紅磡、荃灣、醉酒灣填海造地;將觀塘、銅鑼灣、長沙灣發展為工業區,將港島人口分散至九 龍、新界,建設新市鎮;搬遷軍營為城市提供土地;於新界建設新機場;建立城市公園體系及綠化帶等。當年大部分建議方向,都在香港回歸前完成。
事實上,Abercrombie 的報告根本沒有像「大倫敦計劃」一樣,詳細交代具體措施及發展理據,許多選址及建議流於指令式描述。為何觀塘要開發做工業區?為何香港要有新市鎮?為何 「城市公園」及綠化帶就是代表了香港的公共空間?這些問題,在我們腦海猶如白紙,而且難以考據,理由欠奉。殖民地遺留下來的,不僅只是制度與建築,還有許 多懸而不解的「土地謎語」,是我們出生之前已經因「某些原因」被定義,而又無從稽考。我們連對自身城市的土地使用狀況也缺乏認識,建立土地主體性的基礎難 免有點殘缺不全。
當今居住問題的逼切性,為我們打開了探討香港土地核心問題的契機,但路途是引向土地自主還是延續土地霸權的遊戲,看來仍未見端倪。
原文刊於Breakazine!#025 《出賣我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