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現時再無獨立設科,但各小學的中文、常識及普通話等各科,當中滲進不少涉及國家認同的內
容。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早前檢視多份小學教材,發現部分中文教材過分透過情意表達來認識國家,包括要學生用激昂感情朗讀愛國詩歌,又有常識科教師用書要教
師教學生不可自稱「香港人」,要稱「在香港生活的中國人」,以教授國籍概念。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檢視現時小學普遍使用中文及常識教科書,以市佔率首三位出版社為目標,了解這些教材在處理「認識國家」課題的方法,昨舉辦座談會向家長匯報。關注組發現,部分中文科教材刻意營造過分的情意表達。其中小五中文科一篇課文《祖國的比喻》列出一篇愛國詩歌,教師用書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可用高亢音調慢速朗讀,念『國』時尾音要拉長」,以表達對國家崇敬之情;另一篇課文又形容「國旗,是傾聽的對象」(見表)。
談中國發展略過文革六四
陳惜姿認為,香港學生對國家、國旗、領導人相距甚遠,難有強烈情感,但面對教師、家長等多方評核,孩子為求取高分,可能要硬記這些情感態度,最終表達虛情假意。
此外,一本小學五年級的常識書描述新中國成立時,只粗略地稱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走向強盛,對數十年來國家曾遇到文化大革命浩劫和六四事件等全略過不提。
另一篇小二科英文常識書講解國籍時,教師用書則列明,小孩自稱是香港人是不正確,應改稱為在香港居住的中國人(Many children call themselves HK people but this is not a correct concept. One should say "I am a Chinese citizen living in HK")。關注組質疑,教師用書指出「香港人」是一個政治不正確的概念,似乎否定香港人身分。
多項課程指引要求認同國家
陳惜姿又指出,現時教育局的多項課程指引,都要求對國家感認同,其中《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提出的7個學習宗旨包括「國民身分認同」,常識科指引亦表明要「認同自己的國民身分,並感到自豪」。
陳認為,出版商為順應課程要求,只好製作這些偏頗教材。她希望拋磚引玉引發社會對小學教材的關注,重新檢視。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會長許承恩亦指出,現時很多組織舉辦內地考察團,但不少檢討報告都以學生參加活動後對國家改觀為主軸,無交代學生的真實觀感。「很多學生可能只是覺得參觀活動很好玩,對國民身分認同未必有真正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