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1日
【本報訊】社會企業要生存,最重要是靈活變通。黃明慧和鄧慧玲自資合辦環保社企,回收橫額和展覽廢料,循環再造成手袋和紀念品。兩年過後,賠了積蓄也沒有
人工。檢討成敗,兩人半年前重新上路,回收廢木,為客人度身訂做傢俬,終拼出頭。社企「雙妹嘜」笑說,今天終於有糧出,還能拯救樹林。
記者︰王家文
記者︰王家文
鄧慧玲讀土木工程出身,拍檔黃明慧是傢俬設計師,兩人笑說人到中年,希望做點有意義的事,毅然辭去工作,三年前用自己「銀包錢」成立環保社企「DÉJÀ
VU
CREATION」。起初用廢棄橫額造手袋,贏得口碑,但欠銷售渠道,難敵集團式大量生產的製品。鄧說,當時有朋友做建築材料,建議她們回收柚木地板,
「收返再造,原來都值錢」;黃則決定做回老本行,用廢木設計傢俬。
黃明慧說,不少廢木來自商場展覽,也有市民聯絡她們接收雜物,「神樓都收過」。 學校換木地板也找上她們。她們聘請精神病康復者Philip負責搬運,他笑說辛勞但開心,「佢哋冇歧視,工作有彈性」。黃說,每次接收廢木,運輸費要二、 三百元,設計後再交由工廠製造,很多人以為她們無本經營,「你執返嚟都唔使錢,使乜咁貴?」
黃明慧說,不少廢木來自商場展覽,也有市民聯絡她們接收雜物,「神樓都收過」。 學校換木地板也找上她們。她們聘請精神病康復者Philip負責搬運,他笑說辛勞但開心,「佢哋冇歧視,工作有彈性」。黃說,每次接收廢木,運輸費要二、 三百元,設計後再交由工廠製造,很多人以為她們無本經營,「你執返嚟都唔使錢,使乜咁貴?」
度身訂做增利潤
在油塘的貨倉擺滿木條,其中一張圓木桌前身是柚木門,經二次創作後,還保留木門花紋特色。黃明慧說,除展覽外,也有市民和公司訂做傢俬,「佢哋唔想浪費, 出面又難搵到合適尺寸」。由於是度身訂做,利潤較大,且打響名號,她們開辦的工作坊亦成為收入來源。經營三年,二人領悟社企生存之道——「Listen to the market(迎合市場)」。本 港社企持續增加。據社會服務聯會最新數據,全港現有406個社企項目,由150間機構或公司營辦,較去年增加一成。另有13間結業。其中191間社企共聘 逾3,000名弱勢員工,有提交資料的56間社企,逾半有盈利。而非註冊慈善團體自資營辦的社企則有45間,較去年增三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