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設計師賣的除了設計,還有生產鏈上的故事。精緻的蛋殼蠟燭、揚威海外的膠桶喇叭,設計師將廢物變寶的心思,還要靠一班智障人士的手藝。誰說殘疾人士只懂「黏信封」?既然政府說要開發勞動力,他們就親證﹕智障人士同樣能成為高檔產品的最強支援。
陳少華與友人組成的設計團隊「KaCaMa」專以環保物料做設計,成名作之一是以蛋殼做蠟燭,但卻苦無頭緒如何大規模生產。他們曾與內地洽談,最令
他們啼笑皆非的是內地廠房提出﹕「我替你買1000隻蛋、打爛1000隻蛋來做!」環保設計反成浪費元兇,眾人耍手擰頭。現時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餐廳每
天留起蛋殼,直接運到樓上的庇護工場加工,減少運輸的碳排放,貫徹綠色理念。另一環保設計師張瑋晉,需大量醬油膠桶製作喇叭、絨布地氈製作布袋,一度在收
集物料時遇阻滯,最終由聖雅各福群會出面與相熟回收團體交涉解決。巧手未埋沒 投入工作大滿足
由於做喇叭涉鑽洞、焊電線等工序,張瑋晉坦言起初以為庇護工場的學員工作能力較低難以完成,豈料在導師指導下愈做愈好。以往張瑋晉鑽一個洞至少1分鐘,熟手的學員只花半分鐘,短短10分鐘的拍攝時間,學員已鑽了好幾個,不停示意要繼續做,且一臉滿足。
「顧客買的是背後故事,好多人會關注設計品是哪裏出產、什麼人做。」張瑋晉說。他們不厭其煩向顧客解釋貨品如何「香港製造」,包括由殘疾人士製作, 包裝盒上亦印明。採訪時,學員不時雀躍地拿着自己做的設計品走到記者跟前「推銷」,陳少華表示,產品在外國展出或外銷時,會拍照讓學員看,「看到他們好開 心,自己都好開心!」
設計師﹕顧客買的是背後故事
現時全港約有5000個庇護工場名額,不少工場近年開始發展生產手工藝品等。事實上,大部分學員早於求學時讀過縫紉和木工,但以往工場工種單一,一雙巧手只能用在包裝餐具和貼信封上。
聖雅各福群會復康服務業務經理陳家裕表示,以往學員未遇上合意的工種,總不安分四處亂跑,如今找到樂趣,可乖乖坐上一天。「因為社會這樣看他們(能力低),所以傳統工場只可接到那類工作,然後一直埋沒他們的能力」。
不滿「良心」企業壓低工資
令陳最不滿的,是企業對外滿口「良心」與工場合作,背後卻質疑學員憑什麼收一般公司的價錢。要改變社會觀念,他選擇與設計師合作。「很多人覺得一些 漂亮、高檔的東西,背後肯定是手藝強、能力高的人才做到。我就想將兩事串連,由庇護工場去做,可透過產品帶出此信息,不用再hard sell告訴別人﹕『他們好叻好叻,這是他們做的!』」現時工場150名學員,負責生產設計品約30人。
陳稱,導師要逐一為學員設計相應工具和工序,現仍在起步階段,盼上手後可逐步提升比例,最希望有天工場完全轉型,並可提升學員工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