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青年 (982) 大陸化 (759) 香港學生 (459) 認識法律 (398) 地產怪獸 (380) 中港矛盾 (307) 地產泡沫 (253) 佔領中環 (247) 地產惡霸 (228) 智障殘障 (209) 中國生活 (202) 港爸港媽 (192) 中國貪腐 (187) 香港精神 (170) 港孩港童 (165) 中國官員 (162) 港男港女 (158) 特殊教育 (157) 港人港事 (149) 一國兩制 (143) 基本人權 (143) 社會平衡 (125) 怪獸家長 (124) 政府表現 (117) 基本法 (116) 政府決策 (115) 生存生活 (115) 七一 (99) 點解會貧窮 (88) 經濟怪獸 (85) 貧富懸殊 (81) 新聞自由 (77) 精神科疾病 (74) 香港政壇 (68) 強國邏輯 (66) 快樂的小狗 (61) 六四 (57) 中國飲食 (55) 非常標準 (52) 罪犯罪案 (51) 病從口入 (48) 中國新聞 (47) English News (45) 生活智慧 (45) 經濟泡沫 (45) 怪獸學生 (44) 經濟惡霸 (41) 中國青年 (38) 老人問題 (38) 生命感恩 (37) 可愛的鸚鵡 (36) 怪獸學校 (36) 香港政府決策 (35) 香港政府表現 (35) 中國樓房 (34) 生命教育 (34) 中國罪案 (32) 生死教育 (31) 笑笑看看 (31) 衣食住行 (28) 香港音樂 (28) 中國學生 (27) 世界新聞 (26) 自在生活 (26) 香港電影 (26) 中國假貨 (25) 經濟活動 (25) 泡沫經濟 (24) 食物安全 (24) 倫常慘案 (23) 碼頭工潮 (23) 病症感染 (21) 退休養老 (21) 公民抗命 (20) 吸毒販毒 (19) 環保回收 (19) 社會陷阱 (19) 嫖賭飲吹 (18) 我行我素 (18) 打機成癮 (18) 素食環保 (18) 貪靚送命 (16) 香港官員 (16) 香港現狀 (15) 感恩生命 (14) 白色恐怖 (13) 90後人 (12) 北上創業 (12) 香港貪腐 (12) 中國強拆 (11) 國民教育 (11) 澳門賭業 (11) 香港選舉 (10) 好人好事 (9) 超人學生 (9) 通脹怪獸 (9) 中國學校 (8) 據理力爭 (8) 量子物理 (8) 香港教育 (8) 中國罪犯 (7) 寵物事務所 (7) 港建制派 (7) 香港新聞 (7) 中國污染 (6) 中國醫療 (6) 區區小事 (6) HKTV (5) 失業問題 (5) 學民思潮 (5) 文化差異 (5) DSE12 (4) 北上退休 (4) 平等社會 (4) 數碼發展 (4) 澳門政府決策 (4) 澳門政府表現 (4) 超人學校 (4) 超人家長 (4) 香港冶安 (4) 80後人 (3) 中國男女 (3) 另類香港遊 (3) 回流香港 (3) 幸福快樂 (3) 新高中DSE (3) 烏坎村 (3) 經典電影 (3) 自家教學 (3) 貨幣戰爭 (3) DSE13 (2) 公平貿易 (2) 台灣新聞 (2) 愛滋病 (2) 被棄動物 (2) 香港藝術 (2) 香港藝術治療 (2) 1新聞類別 (1) News (1) VOA (1) Writing (1) 僭建危機 (1) 妥瑞症 (1) 香港基建 (1)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庇護工場升呢 助設計師圓夢 不再黏信封 智障巧手造潮物

【明報專訊】設計師賣的除了設計,還有生產鏈上的故事。精緻的蛋殼蠟燭、揚威海外的膠桶喇叭,設計師將廢物變寶的心思,還要靠一班智障人士的手藝。誰說殘疾人士只懂「黏信封」?既然政府說要開發勞動力,他們就親證﹕智障人士同樣能成為高檔產品的最強支援。
陳少華與友人組成的設計團隊「KaCaMa」專以環保物料做設計,成名作之一是以蛋殼做蠟燭,但卻苦無頭緒如何大規模生產。他們曾與內地洽談,最令 他們啼笑皆非的是內地廠房提出﹕「我替你買1000隻蛋、打爛1000隻蛋來做!」環保設計反成浪費元兇,眾人耍手擰頭。現時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餐廳每 天留起蛋殼,直接運到樓上的庇護工場加工,減少運輸的碳排放,貫徹綠色理念。另一環保設計師張瑋晉,需大量醬油膠桶製作喇叭、絨布地氈製作布袋,一度在收 集物料時遇阻滯,最終由聖雅各福群會出面與相熟回收團體交涉解決。
巧手未埋沒 投入工作大滿足
由於做喇叭涉鑽洞、焊電線等工序,張瑋晉坦言起初以為庇護工場的學員工作能力較低難以完成,豈料在導師指導下愈做愈好。以往張瑋晉鑽一個洞至少1分鐘,熟手的學員只花半分鐘,短短10分鐘的拍攝時間,學員已鑽了好幾個,不停示意要繼續做,且一臉滿足。
「顧客買的是背後故事,好多人會關注設計品是哪裏出產、什麼人做。」張瑋晉說。他們不厭其煩向顧客解釋貨品如何「香港製造」,包括由殘疾人士製作, 包裝盒上亦印明。採訪時,學員不時雀躍地拿着自己做的設計品走到記者跟前「推銷」,陳少華表示,產品在外國展出或外銷時,會拍照讓學員看,「看到他們好開 心,自己都好開心!」
設計師﹕顧客買的是背後故事
現時全港約有5000個庇護工場名額,不少工場近年開始發展生產手工藝品等。事實上,大部分學員早於求學時讀過縫紉和木工,但以往工場工種單一,一雙巧手只能用在包裝餐具和貼信封上。
聖雅各福群會復康服務業務經理陳家裕表示,以往學員未遇上合意的工種,總不安分四處亂跑,如今找到樂趣,可乖乖坐上一天。「因為社會這樣看他們(能力低),所以傳統工場只可接到那類工作,然後一直埋沒他們的能力」。
不滿「良心」企業壓低工資
令陳最不滿的,是企業對外滿口「良心」與工場合作,背後卻質疑學員憑什麼收一般公司的價錢。要改變社會觀念,他選擇與設計師合作。「很多人覺得一些 漂亮、高檔的東西,背後肯定是手藝強、能力高的人才做到。我就想將兩事串連,由庇護工場去做,可透過產品帶出此信息,不用再hard sell告訴別人﹕『他們好叻好叻,這是他們做的!』」現時工場150名學員,負責生產設計品約30人。
陳稱,導師要逐一為學員設計相應工具和工序,現仍在起步階段,盼上手後可逐步提升比例,最希望有天工場完全轉型,並可提升學員工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