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青年 (982) 大陸化 (759) 香港學生 (459) 認識法律 (398) 地產怪獸 (380) 中港矛盾 (307) 地產泡沫 (253) 佔領中環 (247) 地產惡霸 (228) 智障殘障 (209) 中國生活 (202) 港爸港媽 (192) 中國貪腐 (187) 香港精神 (170) 港孩港童 (165) 中國官員 (162) 港男港女 (158) 特殊教育 (157) 港人港事 (149) 一國兩制 (143) 基本人權 (143) 社會平衡 (125) 怪獸家長 (124) 政府表現 (117) 基本法 (116) 政府決策 (115) 生存生活 (115) 七一 (99) 點解會貧窮 (88) 經濟怪獸 (85) 貧富懸殊 (81) 新聞自由 (77) 精神科疾病 (74) 香港政壇 (68) 強國邏輯 (66) 快樂的小狗 (61) 六四 (57) 中國飲食 (55) 非常標準 (52) 罪犯罪案 (51) 病從口入 (48) 中國新聞 (47) English News (45) 生活智慧 (45) 經濟泡沫 (45) 怪獸學生 (44) 經濟惡霸 (41) 中國青年 (38) 老人問題 (38) 生命感恩 (37) 可愛的鸚鵡 (36) 怪獸學校 (36) 香港政府決策 (35) 香港政府表現 (35) 中國樓房 (34) 生命教育 (34) 中國罪案 (32) 生死教育 (31) 笑笑看看 (31) 衣食住行 (28) 香港音樂 (28) 中國學生 (27) 世界新聞 (26) 自在生活 (26) 香港電影 (26) 中國假貨 (25) 經濟活動 (25) 泡沫經濟 (24) 食物安全 (24) 倫常慘案 (23) 碼頭工潮 (23) 病症感染 (21) 退休養老 (21) 公民抗命 (20) 吸毒販毒 (19) 環保回收 (19) 社會陷阱 (19) 嫖賭飲吹 (18) 我行我素 (18) 打機成癮 (18) 素食環保 (18) 貪靚送命 (16) 香港官員 (16) 香港現狀 (15) 感恩生命 (14) 白色恐怖 (13) 90後人 (12) 北上創業 (12) 香港貪腐 (12) 中國強拆 (11) 國民教育 (11) 澳門賭業 (11) 香港選舉 (10) 好人好事 (9) 超人學生 (9) 通脹怪獸 (9) 中國學校 (8) 據理力爭 (8) 量子物理 (8) 香港教育 (8) 中國罪犯 (7) 寵物事務所 (7) 港建制派 (7) 香港新聞 (7) 中國污染 (6) 中國醫療 (6) 區區小事 (6) HKTV (5) 失業問題 (5) 學民思潮 (5) 文化差異 (5) DSE12 (4) 北上退休 (4) 平等社會 (4) 數碼發展 (4) 澳門政府決策 (4) 澳門政府表現 (4) 超人學校 (4) 超人家長 (4) 香港冶安 (4) 80後人 (3) 中國男女 (3) 另類香港遊 (3) 回流香港 (3) 幸福快樂 (3) 新高中DSE (3) 烏坎村 (3) 經典電影 (3) 自家教學 (3) 貨幣戰爭 (3) DSE13 (2) 公平貿易 (2) 台灣新聞 (2) 愛滋病 (2) 被棄動物 (2) 香港藝術 (2) 香港藝術治療 (2) 1新聞類別 (1) News (1) VOA (1) Writing (1) 僭建危機 (1) 妥瑞症 (1) 香港基建 (1)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痛苦有指數 點止感覺咁簡單

【經濟日報專訊】一項調查指七成被訪者認為港人生活痛苦。究竟苦在那裏?痛苦不止講感覺,國際上有客觀量度的標準,以失業率及消費物價指數計算的「痛苦指數」,可作為對政府施政效率的指標。要為港人把脈「減痛」,港府可會考慮引入?
樹仁大學經濟與民生研究計劃在今年2月,進行一項港人生活困苦度的問卷調查,以電話訪問1,500人,結果顯示,70.8%受訪者認為港人現在生活痛苦,最令他們覺得痛苦的民生問題,首三名是住屋、物價及貧困(相關新聞詳見A8——「高收入家庭 住屋問題感最苦」)。
百物騰貴 港台同病相憐
剛巧地昨日台灣也有機構發布一項生活痛苦度調查,高達7成受訪台灣人,把台北市選為全台生活最痛苦的城市,在離鄉到台北市工作的受訪者中,52%有意返鄉,他們的不滿,也離不開物價高、樓價高及消費高。看來香港與台北兩個城市,也是同病相憐!
本港近年維持經濟增長,GDP總量亦有所上升,可是「生活困苦」、「不快樂」之聲卻不絕於耳。嶺南大學去年一項調查,港人快樂指數達70.5分,較 前一年微跌,家庭月入3萬至4萬元的中產組群更大跌9.69分。痛苦也好、不快樂也好,有關的調查結果都不見得是好,痛苦感受來自甚麼原因?我們該如何為 社會把脈?
國際上其實有比問感覺更客觀的標準,以「痛苦指數」(Misery Index)將痛苦量化。
7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Arthur Okun提出,把通脹率與失業率相加作為痛苦指數,曾成為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的爭論焦點,1980年總統大選期間,共和黨列根挑戰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時,便以 當時美國通脹及失業問題嚴重,痛苦指數高達20.6,反映國民生活比4年前差來打擊對手。
痛苦指數至今也被用作為對政府施政效率的指標,例如台灣去年9月,痛苦指數高踞亞洲四小龍之冠,輿論大肆批評政府改善民生不力;美國則有網站紀錄美國歷任總統在位期間的痛苦指數,可說是總統執政的一張成績表。
社會爭拗不絕 精神困擾
對於本港來說,失業率3.4%屬低水平,但去年全年基本通脹率達4.7%,財政司長亦預計今年通脹將達4.5%,固然也是市民之「痛」。
不過,只反映失業率及物價的痛苦指數,是否全面客觀也有爭議,例如有評論認為,高通脹率不好,但可降低痛苦指數的通縮若出現,又是否好事?台灣近年更有建議,指應該把樓價也加入成為痛苦指數的計算因素。
香港是否也可發展一套讓港府更清楚掌握市民之痛的指標呢?有甚麼因素應計算在內?
市民痛苦當然不止在於經濟數據,近年社會爭拗不斷,國教爭議、官員誠信及多場政治風波,政府施政未達期望。去年中大亞太研究所調查指,只有23.8%受訪者同意本港是和諧社會,社會氣氛轉差,可也是推高市民痛苦度的原因?
社會追求GDP是重要,但發展也不是硬道理,經濟以外的價值,例如社會公義、社會氣氛、環境保育、人文精神等,若要問港人痛苦感受何來?相信這也是不少人的答案。
要把感覺量化,誠然並不容易,各人定義不同,有人關注住屋,有人擔心退休,難以一概而論。但觀乎外國的經驗,無論是計算痛苦指數,或者有國家如不丹、英國及日本等,則設立幸福指數,但是兩者着眼點均是助政府為社會公眾所思所感把脈,及早對症下藥。
別再只說感受,不若來一套定期、客觀及有系統的指標來反映市民痛苦度,又可作為考量政府施政表現的工具,港府敢考慮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