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2日
【本報訊】年輕人不應忽視引發心臟病的風險因素。一項訪問逾千名市民的網上調查發現,被界定為年輕組的18至39歲受訪者,與40至59歲的中年組比較,
兩者擁有中央肥胖、高血壓及吸煙等心臟病高危因素的比例相若。心臟科醫生指出,曾有缺乏運動的肥胖白領病人,年僅31歲已心臟病發,籲市民多做運動及均衡
飲食,減低提早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記者:陳凱迎
記者:陳凱迎
上述調查於今年3至4月期間進行,共有1,012名18歲以上市民受訪,18至39歲受訪者及40歲以上各佔一半。調查發現,62%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心臟
功能一般或較差,並出現最少一個相關病徵,如心口翳痛及容易頭暈等。另有七成人表示,有一個或以上的心臟病風險因素,例如高膽固醇、高血壓、中央肥胖及吸
煙等。
調查顯示,年輕組和中年組受訪者擁有心臟病風險因素的比例相若,例如只有一個風險因素的比率,兩組均是約20%,擁有兩個風險因素的則年輕 組有14%,中年組有20%;年輕組擁有六個風險因素的比率更高於中年組,兩者分別為4.7%及0.9%。
調查顯示,年輕組和中年組受訪者擁有心臟病風險因素的比例相若,例如只有一個風險因素的比率,兩組均是約20%,擁有兩個風險因素的則年輕 組有14%,中年組有20%;年輕組擁有六個風險因素的比率更高於中年組,兩者分別為4.7%及0.9%。
31歲男白領中招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代表梁達智醫生認為,調查結果反映不論是年輕或中年人,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相近,年輕人不能掉以輕心。臨床上他曾治療最年輕的心臟病人只有 31歲,這位白領男病人本身有多個風險因素,包括是煙民、中央肥胖及少做運動;外國更有20多歲便要通波仔的病例,故呼籲年輕人要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提 升健康。17%受訪者不運動
調查也分析了市民的運動習慣,結果只有9%受訪者每周做運動120分鐘以上,接近衞生署建議的最少150分鐘,更有17%受訪者稱自己完全不做運動。由於 普遍少運動,85%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感關節不適,最常見是關節發出不正常的「啪啪聲」,或關節活動不靈活。昨日有出席公佈上述調查活動的單車運動員黃金寶建議,市民日常可多做如踩單車的帶氧運動,但必須量力而為,切勿過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