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浪費香港的抗爭傳統 — 陳景輝專訪
2013-8-31 2:44:24
【文/圖:吳芷寧】
如果要你用一句說話形容今天的香港社會,那會是甚麼?八十後社運核心成員陳景輝,就借新書名稱《草木皆兵:邁向全面政治化的社會》,道出了他對香港的觀察 與擔憂。這十年來,反對運動的聲勢愈來愈大,一直希望喚醒群眾、打破虛擬自由幻象的他,本應感到欣慰。然而,當人們開始醒覺,開始憤怒,一直走在社運前線 的陳景輝,卻又慢下來了。「『反對』這概念的庸俗化,比其他事物的庸俗化都更殘忍,因為這代表對抗庸俗化的最後防線也告失守。」
他引台灣學者之語提醒香港人。在每天都十萬火急的政治形勢下,陳景輝的反思顯得太尷尬,卻又非常重要。他相信,反對運動要成長,香港就得醫好城市健忘症。正如新書的封面一樣,在草木皆兵的恐慌之處,香港人不可忘記埋藏在歷史的閃閃星光。
讀:《讀書好》
陳:陳景輝
政治是建立朋友的事業
讀:你在書中多次提到「公共理性」的重要性,為甚麼這能對應當下社會?
陳: 提倡公共理性,不是指「我理性,你不理性,你別那麼激動啦」,而是當公共生活出現一種極端的撕裂,世界只剩兩種選擇,一或英雄,一或人渣,其實大家缺乏了一種根本的倫理規範。若分析得較為保守,則立即被斥維穩。
讀: 梁文道早前的〈仇人還是鄰舍〉掀起了一場罵戰,大概便是例證?
陳: 對,公共理性的基本責任,是以對方可以接受的理由嘗試進行說服。那場掀起的辱罵,反映了我們忘記了政治的最大任務,原是讓沉默大多數由不站出來到站出來, 由意見不同到意見相近, 由意見相近再到不坐吃花生。而開始以行動回應, 是因為他們覺得走出來真的有希望。這希望並非一廂情願,不是wishful thinking, 是hope。
以往討論,多會先引述對方,這不一定最好,但至少是一種要求連結、互相尊重的處理。當然可能曾鈺成也懂得將之變成詭辯,但若完全放棄倫理規範,也是不健康 的。因為政治,其實是一項需要建立朋友的事業,你惟有承認這一點,才有連結的基礎,去吸納那一班本身並非政治狂熱的人。
反對意識茁壯的十年
讀: 按你對香港社會的「診斷」,這種草木皆兵的政治狀態,是何時出現的?
陳:在2009 年之前,香港人不喜歡談敵人,喜歡對話。以安徒或學者羅永生之語,這是「虛擬自由主義」的共謀。我們與中央的權力根本不平等,但我們曾經都覺得自己是 fairplay,可以與政權對話,所以七八十年代不少民主運動人士,後來都加入了建制。但近年這假像開始崩潰,人們不再相信對話,敵意便開始釋放。
讀:在這危機下,你提出了要重新認識七十年代的抗爭運動,為甚麼這是出路?
陳: 用《激戰》的說法, 一個好的拳手要有自己的節奏, 而且有多重節奏, 才能讓對方落入自己的遊戲規則當中。對方做的根本就是故意挑起敵我矛盾, 你也同樣回應, 便跌入他們的圈套了。
近年很多人提出「主體」這觀念,但主體是甚麼呢?主體不單是將敵人移除,而若你攻擊的根本不是敵人,或只是次要敵人,便容易轉移視線,也讓不少朋友變成敵 人,是無謂的虛耗。一方面,我們要嚴肅看待敵我的問題,但不是每個人也有資格成為我們的敵人。而且,其實敵人也在我們內部,那是我們由殖民地至今的欠缺。
跳過公民歷史,是巨大的浪費
回顧香港由戰後開始,殖民政府辦了一系列由上而下的活動,如香港節、清潔運動,在冷戰形勢下,將香港變成一個完全跟中共政權分離的美好資本主義社會,是以 經濟都市的意識去建立香港人身份,也即獅子山下精神。後來末代總督彭定康也指我們很有自由,但這些論述背後都遺留了一個元素,就是我們怎樣作為政治的主人 呢,我們怎樣自治呢,一班分散的人能否以公民身份聯合起來進行民主運動呢。也像明明立法會並非民選產生的,但大家卻會認定三權分立存在,又很重視議會規 則。明明我們沒民主,又會哄自己有自由已經很好,假戲真做, 但其實自由不等於自治呀。那是因為我們一直都沒有建立自己的抗爭傳統, 即或有,我們也將之丟到了歷史垃圾箱。
所以你見我的書,是回到公民傳統,包括七十年代的改革傳統、自天星皇后開始的十年抗爭運動、和八九時的運動等,回到那些我們曾經想成為主人的時刻,串連成另一個代替獅子山下式「由漁村到金融中心」的香港故事。
讀: 這可是香港人的思想惰性嗎?結果香港人就只活在當下。
陳:也可能是我們不夠努力吧。我們在討論中不斷重複某種意見,卻缺乏思想史或討論問題的脈絡。到底這些事以前有發生嗎?還是第一次?
在媒體主導的公共領域中,香港人從沒尊重過去的發展。譬如泛民一些成員跟梁振英「政改飯聚」後,有人建議成立類似「基諮會」的組織,但有誰知道,1989 年基本法第一次諮詢後,六四發生,中港互信就失去了,你說當時的香港人怎樣跟一個殺人政權訂立契約?有些人說要尊重基本法,我明白那是現實原則,我們沒坦 克,他們有。但事實是,我們在制度內豈有過真自治?
也如2010 年的「五區公投」,首次突破了中央為我們安排的五部曲,我們自己創造了第六部曲,今年則創造了第七部曲,叫佔領中環。但公投其實是第一次嗎?不 是,1989年就已經試過!這些經歷其實是我們的一部分,而且並未過時,略過了歷史, 那是一種巨型的浪費!我想用歷史去豐富現在的政治話語,若有人指這太天真,可能也是吧。但其實缺乏了「追認被壓迫袓先」的過程,我們怎可能搞到佔中?那是 香港從來未出現過的。那不是由別人爭取,別人坐牢,是自己爭取、自己坐牢。那是需要一個很巨大的精神和歷史支柱才支撐到!■
《草木皆兵:邁向全面政治化的社會》
作者:陳景輝
出版:圓桌文化
原文刊於《讀書好》
如果要你用一句說話形容今天的香港社會,那會是甚麼?八十後社運核心成員陳景輝,就借新書名稱《草木皆兵:邁向全面政治化的社會》,道出了他對香港的觀察 與擔憂。這十年來,反對運動的聲勢愈來愈大,一直希望喚醒群眾、打破虛擬自由幻象的他,本應感到欣慰。然而,當人們開始醒覺,開始憤怒,一直走在社運前線 的陳景輝,卻又慢下來了。「『反對』這概念的庸俗化,比其他事物的庸俗化都更殘忍,因為這代表對抗庸俗化的最後防線也告失守。」
他引台灣學者之語提醒香港人。在每天都十萬火急的政治形勢下,陳景輝的反思顯得太尷尬,卻又非常重要。他相信,反對運動要成長,香港就得醫好城市健忘症。正如新書的封面一樣,在草木皆兵的恐慌之處,香港人不可忘記埋藏在歷史的閃閃星光。
讀:《讀書好》
陳:陳景輝
政治是建立朋友的事業
讀:你在書中多次提到「公共理性」的重要性,為甚麼這能對應當下社會?
陳: 提倡公共理性,不是指「我理性,你不理性,你別那麼激動啦」,而是當公共生活出現一種極端的撕裂,世界只剩兩種選擇,一或英雄,一或人渣,其實大家缺乏了一種根本的倫理規範。若分析得較為保守,則立即被斥維穩。
讀: 梁文道早前的〈仇人還是鄰舍〉掀起了一場罵戰,大概便是例證?
陳: 對,公共理性的基本責任,是以對方可以接受的理由嘗試進行說服。那場掀起的辱罵,反映了我們忘記了政治的最大任務,原是讓沉默大多數由不站出來到站出來, 由意見不同到意見相近, 由意見相近再到不坐吃花生。而開始以行動回應, 是因為他們覺得走出來真的有希望。這希望並非一廂情願,不是wishful thinking, 是hope。
以往討論,多會先引述對方,這不一定最好,但至少是一種要求連結、互相尊重的處理。當然可能曾鈺成也懂得將之變成詭辯,但若完全放棄倫理規範,也是不健康 的。因為政治,其實是一項需要建立朋友的事業,你惟有承認這一點,才有連結的基礎,去吸納那一班本身並非政治狂熱的人。
反對意識茁壯的十年
讀: 按你對香港社會的「診斷」,這種草木皆兵的政治狀態,是何時出現的?
陳:在2009 年之前,香港人不喜歡談敵人,喜歡對話。以安徒或學者羅永生之語,這是「虛擬自由主義」的共謀。我們與中央的權力根本不平等,但我們曾經都覺得自己是 fairplay,可以與政權對話,所以七八十年代不少民主運動人士,後來都加入了建制。但近年這假像開始崩潰,人們不再相信對話,敵意便開始釋放。
讀:在這危機下,你提出了要重新認識七十年代的抗爭運動,為甚麼這是出路?
陳: 用《激戰》的說法, 一個好的拳手要有自己的節奏, 而且有多重節奏, 才能讓對方落入自己的遊戲規則當中。對方做的根本就是故意挑起敵我矛盾, 你也同樣回應, 便跌入他們的圈套了。
近年很多人提出「主體」這觀念,但主體是甚麼呢?主體不單是將敵人移除,而若你攻擊的根本不是敵人,或只是次要敵人,便容易轉移視線,也讓不少朋友變成敵 人,是無謂的虛耗。一方面,我們要嚴肅看待敵我的問題,但不是每個人也有資格成為我們的敵人。而且,其實敵人也在我們內部,那是我們由殖民地至今的欠缺。
跳過公民歷史,是巨大的浪費
回顧香港由戰後開始,殖民政府辦了一系列由上而下的活動,如香港節、清潔運動,在冷戰形勢下,將香港變成一個完全跟中共政權分離的美好資本主義社會,是以 經濟都市的意識去建立香港人身份,也即獅子山下精神。後來末代總督彭定康也指我們很有自由,但這些論述背後都遺留了一個元素,就是我們怎樣作為政治的主人 呢,我們怎樣自治呢,一班分散的人能否以公民身份聯合起來進行民主運動呢。也像明明立法會並非民選產生的,但大家卻會認定三權分立存在,又很重視議會規 則。明明我們沒民主,又會哄自己有自由已經很好,假戲真做, 但其實自由不等於自治呀。那是因為我們一直都沒有建立自己的抗爭傳統, 即或有,我們也將之丟到了歷史垃圾箱。
所以你見我的書,是回到公民傳統,包括七十年代的改革傳統、自天星皇后開始的十年抗爭運動、和八九時的運動等,回到那些我們曾經想成為主人的時刻,串連成另一個代替獅子山下式「由漁村到金融中心」的香港故事。
讀: 這可是香港人的思想惰性嗎?結果香港人就只活在當下。
陳:也可能是我們不夠努力吧。我們在討論中不斷重複某種意見,卻缺乏思想史或討論問題的脈絡。到底這些事以前有發生嗎?還是第一次?
在媒體主導的公共領域中,香港人從沒尊重過去的發展。譬如泛民一些成員跟梁振英「政改飯聚」後,有人建議成立類似「基諮會」的組織,但有誰知道,1989 年基本法第一次諮詢後,六四發生,中港互信就失去了,你說當時的香港人怎樣跟一個殺人政權訂立契約?有些人說要尊重基本法,我明白那是現實原則,我們沒坦 克,他們有。但事實是,我們在制度內豈有過真自治?
也如2010 年的「五區公投」,首次突破了中央為我們安排的五部曲,我們自己創造了第六部曲,今年則創造了第七部曲,叫佔領中環。但公投其實是第一次嗎?不 是,1989年就已經試過!這些經歷其實是我們的一部分,而且並未過時,略過了歷史, 那是一種巨型的浪費!我想用歷史去豐富現在的政治話語,若有人指這太天真,可能也是吧。但其實缺乏了「追認被壓迫袓先」的過程,我們怎可能搞到佔中?那是 香港從來未出現過的。那不是由別人爭取,別人坐牢,是自己爭取、自己坐牢。那是需要一個很巨大的精神和歷史支柱才支撐到!■
《草木皆兵:邁向全面政治化的社會》
作者:陳景輝
出版:圓桌文化
原文刊於《讀書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