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若薇談法治精神與社會公義
2013-8-22 10:23:45
在香港,法治精神為重要的核心價值之一,穿插於不少政經事件的討論。但正正因為港人對法治二字敏感,當中的討論往往有未理清的地方;觸動神經的用語,內容往往模糊。Global Elites 2013第二個講座的講題為「法治與社會公義」,邀請了余若薇女士釐清誤解。
余女士先請三位參加者分享對法治的看法,他們都不約而同指出,法治是以黑字白紙的條文管治社會。但單單「依法辦事」是否足夠體現法治的價值?
余女士隨則引用魯迅的說話「虐政何妨援律例,殺人如草不聞聲」,她指出利用法律打壓異己就如殺人於無形。參加者的分享只道出法治最基本的兩個層次-「有法可依」及「有法必依」,但距離保障人權、彰顯正義還有一段距離。
為了達致法治較進階的兩個層次「以法限權」和「以法達義」,除了法律條文外,司法制度的設計亦十分重要,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機關獨立,法律通常不 具追溯效力等等。簡言而之,法治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余女士續指出,法治有時候會出現公眾知情權與及個人私隱等因素之間的衝突,故要小心決定當中的「比 例」。例如,一些涉及兒童權利的案件有別一般案件,並不會公開聆訊。
簡單介紹法治的概念後,余女士開始講述法治與社會公義的關係。
遇到社會的不平事,我們往往希望訴諸於法律,面對我們認為不公義的公共政策或決定,我們可能第一時間聯想到司法覆核。縱然我們曾經透過司法覆核釐清「港珠 澳大橋環評報告」一事,但法律並不是萬能的。她就提醒我們,司法覆核只可以確保推行事情的程序沒有出錯,對公共政策是否公義,利民措施有否獲推行,不一定 有重大幫助。建構理想社會,有魄力的政府團隊及具認受性的領袖,仍然是關鍵。
說罷法律的限制,余女士亦講解了「公民抗命」的概念。她以美國「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及甘地「採鹽運動」作例,說明公民抗命的運作。她指出,有些人 認為非暴力抗議的策略沒有效率,他們希望社會更快地改變,因而不認同以公民抗命作為抗議運動的策略。但她認為,理性表達意見有一定作用,例如今年「七一」 港人冒雨遊行,正是向政府展現渴望轉變的決心。
在問答環節,參加者積極發問,其中一位問及法律未能保障人權的情況,余女士藉此補充,法律理應保障少數人士的權利。另一位參加者問及拉布事件,余女士指出,欠缺有關規條及機制作基礎,立法會主席憑藉個人判斷剪布,並不合適。
隨著「佔領中環」的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想必出現更多有關公民抗命及法治的討論,大家務必要掌握各種概念,梳理清楚事情的脈絡,判斷觀點的素質。只有理解法治的用意,我們才可以打造真正的法治之都。
文:uRounders 學術幹事馮蘊妍
原題為〈法治精神與社會公義〉,現題為編輯所擬。
余女士先請三位參加者分享對法治的看法,他們都不約而同指出,法治是以黑字白紙的條文管治社會。但單單「依法辦事」是否足夠體現法治的價值?
余女士隨則引用魯迅的說話「虐政何妨援律例,殺人如草不聞聲」,她指出利用法律打壓異己就如殺人於無形。參加者的分享只道出法治最基本的兩個層次-「有法可依」及「有法必依」,但距離保障人權、彰顯正義還有一段距離。
為了達致法治較進階的兩個層次「以法限權」和「以法達義」,除了法律條文外,司法制度的設計亦十分重要,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機關獨立,法律通常不 具追溯效力等等。簡言而之,法治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余女士續指出,法治有時候會出現公眾知情權與及個人私隱等因素之間的衝突,故要小心決定當中的「比 例」。例如,一些涉及兒童權利的案件有別一般案件,並不會公開聆訊。
簡單介紹法治的概念後,余女士開始講述法治與社會公義的關係。
遇到社會的不平事,我們往往希望訴諸於法律,面對我們認為不公義的公共政策或決定,我們可能第一時間聯想到司法覆核。縱然我們曾經透過司法覆核釐清「港珠 澳大橋環評報告」一事,但法律並不是萬能的。她就提醒我們,司法覆核只可以確保推行事情的程序沒有出錯,對公共政策是否公義,利民措施有否獲推行,不一定 有重大幫助。建構理想社會,有魄力的政府團隊及具認受性的領袖,仍然是關鍵。
說罷法律的限制,余女士亦講解了「公民抗命」的概念。她以美國「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及甘地「採鹽運動」作例,說明公民抗命的運作。她指出,有些人 認為非暴力抗議的策略沒有效率,他們希望社會更快地改變,因而不認同以公民抗命作為抗議運動的策略。但她認為,理性表達意見有一定作用,例如今年「七一」 港人冒雨遊行,正是向政府展現渴望轉變的決心。
在問答環節,參加者積極發問,其中一位問及法律未能保障人權的情況,余女士藉此補充,法律理應保障少數人士的權利。另一位參加者問及拉布事件,余女士指出,欠缺有關規條及機制作基礎,立法會主席憑藉個人判斷剪布,並不合適。
隨著「佔領中環」的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想必出現更多有關公民抗命及法治的討論,大家務必要掌握各種概念,梳理清楚事情的脈絡,判斷觀點的素質。只有理解法治的用意,我們才可以打造真正的法治之都。
文:uRounders 學術幹事馮蘊妍
原題為〈法治精神與社會公義〉,現題為編輯所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