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青年 (982) 大陸化 (759) 香港學生 (459) 認識法律 (398) 地產怪獸 (380) 中港矛盾 (307) 地產泡沫 (253) 佔領中環 (247) 地產惡霸 (228) 智障殘障 (209) 中國生活 (202) 港爸港媽 (192) 中國貪腐 (187) 香港精神 (170) 港孩港童 (165) 中國官員 (162) 港男港女 (158) 特殊教育 (157) 港人港事 (149) 一國兩制 (143) 基本人權 (143) 社會平衡 (125) 怪獸家長 (124) 政府表現 (117) 基本法 (116) 政府決策 (115) 生存生活 (115) 七一 (99) 點解會貧窮 (88) 經濟怪獸 (85) 貧富懸殊 (81) 新聞自由 (77) 精神科疾病 (74) 香港政壇 (68) 強國邏輯 (66) 快樂的小狗 (61) 六四 (57) 中國飲食 (55) 非常標準 (52) 罪犯罪案 (51) 病從口入 (48) 中國新聞 (47) English News (45) 生活智慧 (45) 經濟泡沫 (45) 怪獸學生 (44) 經濟惡霸 (41) 中國青年 (38) 老人問題 (38) 生命感恩 (37) 可愛的鸚鵡 (36) 怪獸學校 (36) 香港政府決策 (35) 香港政府表現 (35) 中國樓房 (34) 生命教育 (34) 中國罪案 (32) 生死教育 (31) 笑笑看看 (31) 衣食住行 (28) 香港音樂 (28) 中國學生 (27) 世界新聞 (26) 自在生活 (26) 香港電影 (26) 中國假貨 (25) 經濟活動 (25) 泡沫經濟 (24) 食物安全 (24) 倫常慘案 (23) 碼頭工潮 (23) 病症感染 (21) 退休養老 (21) 公民抗命 (20) 吸毒販毒 (19) 環保回收 (19) 社會陷阱 (19) 嫖賭飲吹 (18) 我行我素 (18) 打機成癮 (18) 素食環保 (18) 貪靚送命 (16) 香港官員 (16) 香港現狀 (15) 感恩生命 (14) 白色恐怖 (13) 90後人 (12) 北上創業 (12) 香港貪腐 (12) 中國強拆 (11) 國民教育 (11) 澳門賭業 (11) 香港選舉 (10) 好人好事 (9) 超人學生 (9) 通脹怪獸 (9) 中國學校 (8) 據理力爭 (8) 量子物理 (8) 香港教育 (8) 中國罪犯 (7) 寵物事務所 (7) 港建制派 (7) 香港新聞 (7) 中國污染 (6) 中國醫療 (6) 區區小事 (6) HKTV (5) 失業問題 (5) 學民思潮 (5) 文化差異 (5) DSE12 (4) 北上退休 (4) 平等社會 (4) 數碼發展 (4) 澳門政府決策 (4) 澳門政府表現 (4) 超人學校 (4) 超人家長 (4) 香港冶安 (4) 80後人 (3) 中國男女 (3) 另類香港遊 (3) 回流香港 (3) 幸福快樂 (3) 新高中DSE (3) 烏坎村 (3) 經典電影 (3) 自家教學 (3) 貨幣戰爭 (3) DSE13 (2) 公平貿易 (2) 台灣新聞 (2) 愛滋病 (2) 被棄動物 (2) 香港藝術 (2) 香港藝術治療 (2) 1新聞類別 (1) News (1) VOA (1) Writing (1) 僭建危機 (1) 妥瑞症 (1) 香港基建 (1)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余若薇談法治精神與社會公義

余若薇談法治精神與社會公義

2013-8-22 10:23:45
在香港,法治精神為重要的核心價值之一,穿插於不少政經事件的討論。但正正因為港人對法治二字敏感,當中的討論往往有未理清的地方;觸動神經的用語,內容往往模糊。Global Elites 2013第二個講座的講題為「法治與社會公義」,邀請了余若薇女士釐清誤解。
余女士先請三位參加者分享對法治的看法,他們都不約而同指出,法治是以黑字白紙的條文管治社會。但單單「依法辦事」是否足夠體現法治的價值?
余女士隨則引用魯迅的說話「虐政何妨援律例,殺人如草不聞聲」,她指出利用法律打壓異己就如殺人於無形。參加者的分享只道出法治最基本的兩個層次-「有法可依」及「有法必依」,但距離保障人權、彰顯正義還有一段距離。
為了達致法治較進階的兩個層次「以法限權」和「以法達義」,除了法律條文外,司法制度的設計亦十分重要,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機關獨立,法律通常不 具追溯效力等等。簡言而之,法治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余女士續指出,法治有時候會出現公眾知情權與及個人私隱等因素之間的衝突,故要小心決定當中的「比 例」。例如,一些涉及兒童權利的案件有別一般案件,並不會公開聆訊。
簡單介紹法治的概念後,余女士開始講述法治與社會公義的關係。
遇到社會的不平事,我們往往希望訴諸於法律,面對我們認為不公義的公共政策或決定,我們可能第一時間聯想到司法覆核。縱然我們曾經透過司法覆核釐清「港珠 澳大橋環評報告」一事,但法律並不是萬能的。她就提醒我們,司法覆核只可以確保推行事情的程序沒有出錯,對公共政策是否公義,利民措施有否獲推行,不一定 有重大幫助。建構理想社會,有魄力的政府團隊及具認受性的領袖,仍然是關鍵。
說罷法律的限制,余女士亦講解了「公民抗命」的概念。她以美國「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及甘地「採鹽運動」作例,說明公民抗命的運作。她指出,有些人 認為非暴力抗議的策略沒有效率,他們希望社會更快地改變,因而不認同以公民抗命作為抗議運動的策略。但她認為,理性表達意見有一定作用,例如今年「七一」 港人冒雨遊行,正是向政府展現渴望轉變的決心。
在問答環節,參加者積極發問,其中一位問及法律未能保障人權的情況,余女士藉此補充,法律理應保障少數人士的權利。另一位參加者問及拉布事件,余女士指出,欠缺有關規條及機制作基礎,立法會主席憑藉個人判斷剪布,並不合適。
隨著「佔領中環」的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想必出現更多有關公民抗命及法治的討論,大家務必要掌握各種概念,梳理清楚事情的脈絡,判斷觀點的素質。只有理解法治的用意,我們才可以打造真正的法治之都。



文:uRounders 學術幹事馮蘊妍
原題為〈法治精神與社會公義〉,現題為編輯所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