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事件觸發媒體範式轉移?
2014-2-25 13:46:28
這是一篇頗需要耐性去閱讀的文章。單看標題,我們便需要處理2個關鍵詞。
何謂李慧玲事件?
先談李慧玲,她是資深傳媒人,曾任商業電台叩應 (Phone-in) 節目《左右大局》和《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的主持,最近因為突然被商台終止合約事件而成為焦點人物,並引發連串有關新聞自由問題的討論。
事實上,自從梁班子上台以來,有關傳媒界的風波一直不絕,當中包括梁振英以個人身份向專欄作家練乙錚發律師信、壹傳媒及《Am730》被抽廣告,其老闆黎 智英及施永青分別遭恐嚇、DBC數碼電台股權風波、《香港獨立媒體》辦公室被人破壞、《香港電視》發牌爭議、《信報》政治版團隊集體辭職、《明報》突然撤 換總編輯及今次的李慧玲事件。
一連串「獨立」事件,加上香港新聞自由排名急挫的負面消息,遂令香港的新聞從業員開始擔心媒體的未來生存空間,而香港記者協會繼發起渣馬藍絲帶活動,更於2月23日再舉辦「反滅聲大遊行」,務求令民眾關注傳媒目前遇到的問題。
為何市民要關注傳媒議題?
眾所周知,在民主社會的普世價值下,我們深信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確保社會可以在權力平衡的情況下得到較佳發展。為了進一步制衡政府的權力,現代公民 社會素有透過新聞媒體監察政府的習慣,而媒體的「守門人」角色,往往被稱為「第四權」(the Fourth Estate)。多年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都告訴我們,有效的傳媒監察及保障其獨立地位有助減少政府濫權、官商勾結或貪污瀆職等情況出現;反之,若傳媒 受壓,無法擔起本來進行政府及社會監察的天職,整個社會將可能出現「壓力煲效應」──欠缺可以代表人民發聲又相對可信的民營機構,來自民間的大量意見或不 滿在無處發洩的情況下唯有以相對較為負面的姿態出現,例如大規模示威,甚至涉及暴力行為的騷亂。
以現時香港的情況看來,雖然情況未必如上文所述那麼嚴峻,但各大小傳媒每天正面對不同形式打壓,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為了生計或人身安全,傳媒中人會不會 傾向自我審查甚至觸發寒蟬效應,令敢言的人愈來愈少?假如情況持續,傳媒的聲音變得愈來愈單一,又會否令市民逐步離棄傳媒而另覓新的發聲渠道?
媒體範式轉移還是自救行動?
事實上,針對上述議題,坊間已有不少討論,而不少人更認為,互聯網及流動電子產品的普及,將帶來新一波的媒體革命。抱持有關論調者多相信,互聯網邁向 Web 2.0時代,將會徹底顛覆傳統「由傳播者主導內容」的權力結構,並出現「使用者主導內容」(user-driven content)的範式轉移。簡而言之,內容製作及播放之決定權不再由傳媒機構掌握,普通網民也可以撰稿或自製新聞節目放在網上播放或廣傳。根據練乙錚先 生的分析,以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為主軸的網媒如主場新聞、輔仁媒體或D100,近來在瀏覽量上錄得爆發性的增幅,甚至有超越其他傳統主流媒體的趨勢,逐步成為監察 社會的新興力量。針對李慧玲事件引起的風波,網媒熱血時報的經營者黃洋達更發起香港新媒體運動,主張杯葛「舊媒體」。
表面看來,李慧玲及其他連串傳媒事件可能成為觸發媒體範式轉移的轉捩點,而樂觀者亦相信這個演變將會促進新聞自由,使資訊流通的過程更透明,但觀乎目前香 港的現況,網媒的發展仍有不少令人憂慮的地方。首先是收入來源問題,暫時市面上似乎仍未見到穩定而有增長潛力的收費模式,而欠缺資源進一步開發,將會阻礙 相關行業拓展。其次是政府的取態,目前接近完全自由的網絡會否被規管?目前政府和各大機構普遍不把網媒視作正規新聞機構的做法會否有根本改變?凡此種種皆 會影響網媒的未來發展。
何謂李慧玲事件?
先談李慧玲,她是資深傳媒人,曾任商業電台叩應 (Phone-in) 節目《左右大局》和《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的主持,最近因為突然被商台終止合約事件而成為焦點人物,並引發連串有關新聞自由問題的討論。
事實上,自從梁班子上台以來,有關傳媒界的風波一直不絕,當中包括梁振英以個人身份向專欄作家練乙錚發律師信、壹傳媒及《Am730》被抽廣告,其老闆黎 智英及施永青分別遭恐嚇、DBC數碼電台股權風波、《香港獨立媒體》辦公室被人破壞、《香港電視》發牌爭議、《信報》政治版團隊集體辭職、《明報》突然撤 換總編輯及今次的李慧玲事件。
一連串「獨立」事件,加上香港新聞自由排名急挫的負面消息,遂令香港的新聞從業員開始擔心媒體的未來生存空間,而香港記者協會繼發起渣馬藍絲帶活動,更於2月23日再舉辦「反滅聲大遊行」,務求令民眾關注傳媒目前遇到的問題。
為何市民要關注傳媒議題?
眾所周知,在民主社會的普世價值下,我們深信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確保社會可以在權力平衡的情況下得到較佳發展。為了進一步制衡政府的權力,現代公民 社會素有透過新聞媒體監察政府的習慣,而媒體的「守門人」角色,往往被稱為「第四權」(the Fourth Estate)。多年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都告訴我們,有效的傳媒監察及保障其獨立地位有助減少政府濫權、官商勾結或貪污瀆職等情況出現;反之,若傳媒 受壓,無法擔起本來進行政府及社會監察的天職,整個社會將可能出現「壓力煲效應」──欠缺可以代表人民發聲又相對可信的民營機構,來自民間的大量意見或不 滿在無處發洩的情況下唯有以相對較為負面的姿態出現,例如大規模示威,甚至涉及暴力行為的騷亂。
以現時香港的情況看來,雖然情況未必如上文所述那麼嚴峻,但各大小傳媒每天正面對不同形式打壓,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為了生計或人身安全,傳媒中人會不會 傾向自我審查甚至觸發寒蟬效應,令敢言的人愈來愈少?假如情況持續,傳媒的聲音變得愈來愈單一,又會否令市民逐步離棄傳媒而另覓新的發聲渠道?
媒體範式轉移還是自救行動?
事實上,針對上述議題,坊間已有不少討論,而不少人更認為,互聯網及流動電子產品的普及,將帶來新一波的媒體革命。抱持有關論調者多相信,互聯網邁向 Web 2.0時代,將會徹底顛覆傳統「由傳播者主導內容」的權力結構,並出現「使用者主導內容」(user-driven content)的範式轉移。簡而言之,內容製作及播放之決定權不再由傳媒機構掌握,普通網民也可以撰稿或自製新聞節目放在網上播放或廣傳。根據練乙錚先 生的分析,以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為主軸的網媒如主場新聞、輔仁媒體或D100,近來在瀏覽量上錄得爆發性的增幅,甚至有超越其他傳統主流媒體的趨勢,逐步成為監察 社會的新興力量。針對李慧玲事件引起的風波,網媒熱血時報的經營者黃洋達更發起香港新媒體運動,主張杯葛「舊媒體」。
表面看來,李慧玲及其他連串傳媒事件可能成為觸發媒體範式轉移的轉捩點,而樂觀者亦相信這個演變將會促進新聞自由,使資訊流通的過程更透明,但觀乎目前香 港的現況,網媒的發展仍有不少令人憂慮的地方。首先是收入來源問題,暫時市面上似乎仍未見到穩定而有增長潛力的收費模式,而欠缺資源進一步開發,將會阻礙 相關行業拓展。其次是政府的取態,目前接近完全自由的網絡會否被規管?目前政府和各大機構普遍不把網媒視作正規新聞機構的做法會否有根本改變?凡此種種皆 會影響網媒的未來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