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專訊】國際機構蓋洛普(Gallup)公布全球快樂地區排名,本港排名73,位處中游,高於榜末新加坡,但比內地及台灣為低。一般認為收入愈高愈快樂,看來又並非如此,近年多國政府推快樂指數,找尋國民幸福之匙,究竟幸福何處尋?
蓋洛普在全球148個國家及地區進行調查,提問5條與快樂有關的問題,例如昨日有否大笑、有否學到有趣的東西等,結果本港有69%受訪者答「Yes」,比率較南韓及新加坡為高,但不及內地、台灣及日本。至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約1.4萬美元的巴拿馬,則佔榜首;人均GDP高達5.9萬美元的新加坡,則排榜末(見表)。
蓋洛普報告指出,結果反映愈高收入並不保證愈快樂,更引述美國權威研究,高收入可令人滿足生活所需,但不等同於快樂。
有錢就有快樂?早前一項調查指,港人平均認為年薪要達154萬元,才感到快樂,但若以此為標準,則快樂豈非很遙遠?
國家收入 不等於國民福祉
過往各地政府一直着眼於如何提升經濟能力,GDP成為衡量成就的重要指標,但GDP提升後,國民幸福感卻不一定隨之增加。《經濟學人》曾指,社會富 裕的資本主義地區,奢侈品轉變成理所當然的必需品,結果人人追求奢侈品,辛苦得猶如困在跑步機上。諾貝爾經濟學得主Simon Kuznets更曾指︰「國家的收入並不等於國民的福祉。」
近年各地政府開始改變倚重GDP數據的想法,轉而尋找如何帶領國民幸福的方法。台灣的總統馬英九今年1月提出設立「國民幸福指標」,指標包括國民健康、環境、教育、居住、文化、就業、休假及育嬰環境等,明年起每年公布,作為全民感受生活幸福的反映。
英國政府去年更展開量度國民的「幸福指數」,設10個指標,包括工作滿意度、社區歸屬感、經濟、環境、政府管治等,作為政府未來施政及評估公共政策 的具體指標,日後制定政策將以提升國民幸福為目標,不用只憑空猜測對民眾福祉的效果。英國首相卡梅倫曾指,生活不只是為了錢,不能只盯着看GDP,而要看 國民幸福程度(general well-being)。
政府重視國民幸福感,更設立指數量度,固然是好事,然而幸福始終是一種心理感覺,飄忽不定,無論問題設定多仔細,難免有「不在名單上」的一些因素,影響結果,內心的幸福感又可否就此具體表達得到呢?
說到底,幸福感覺是很個人及相對的,總覺得過去比現在快樂?回憶最美好?如今經濟發展迅速,生活壓力大,但經濟成果,又當真不值欣喜嗎?抑或我們太專注不快樂的一面,而忘了如何感受快樂?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Tal Ben-Shahar有一堂「更快樂(happier)」課,每學期都吸引近千學生選修,他指快樂就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感受」,快樂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該做的事,增加想做的事。
打造幸福城市 減市民怨氣
誠然,國民是否幸福快樂,不止靠政府政策的外在因素影響外,個人也可為自己「加分」。據蓋洛普調查,快樂排名前10位地區,GDP皆不見得標青,例 如危地馬拉過去10年一直內戰,兇殺率高企,GDP低至5,100美元,可是快樂排名排第7。有當地人指,雖然生活面對很多問題,但保持微笑文化,加上環 境優美,令國民忘憂。樂天的性格、是否容易滿足,往往影響幸福指數。
香港近年怨氣頗重,高通脹,樓價高,貧窮問題愈趨嚴重,基層甚至中產也感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早前有大學調查快樂指數也比往年低。市民對政府的期望不盡相同,卻殊途同歸,就是生活可以幸福快樂。當局即使未有計劃推幸福指數,但也應以打造一個幸福城市為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