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7日
本港樓價高企,市民置業難過登天,但原來近百年前,港人已深受樓價高之苦。中大歷史系教授何佩然稱,在搜集公營房屋歷史作展覽時,發現早於20年代,大批移民湧到香港,熱衷投資房屋,曾試過短短一年,每平方呎樓價由2角急升至2元,增幅高達九倍。
1953 年聖誕節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五萬人痛失家園,政府其後興建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多年來被視為香港公營房屋的開端。但何佩然發現,殖民地政府早於1923年成 立房屋委員會(Housing Commission),勾劃興建資助房屋的藍圖,解決低下階層居住問題,這發現將香港公營房屋政策的歷史起步點推前至20年代。
何佩然解釋,1923年香港炒地熾熱,對房屋需求極大,第一代「房委會」建議「官商合作」,以低廉價格批出土地給發展商興建每幢兩層高、每層800平方呎,可供30人居住的房屋,並以每幢月租20元,每人每月房租7角,為基層提供住屋。但其後爆發二戰,房屋藍圖未能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