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7日
【本報訊】目前有逾23萬低收入人士苦候上公屋,大部份人被迫蝸居劏房。社聯調查發現,逾三成受訪家庭須與他人共用廚房及廁所,四成要在廁所內煮食。即使
天花剝落、牆身滲水,亦僅有一半業主願意負責維修。社聯指,低收入人士議價能力低,只能無奈接受居於環境惡劣地方,促政府加快興建公屋速度,舒緩基層家庭
困境。
應定更進取建屋目標
社聯5月至6月訪問910位申請關愛基金「為居住環境惡劣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津貼」的基層家庭,他們分別有七成半及八成人居住的單位沒有獨立電錶及水錶,未 能受惠於政府寬免水電費措施。六成人的租金佔收入三成或以上,更越住越差,近八成人續租時要加租。若選擇搬走,亦要面對租金增加但單位面積變細。社 聯業務總監蔡海偉指,低收入人士議價能力低,如再無足夠公屋供應,他們的處境恐「越來越慘」。他建議政府制訂比長策會更進取的興建公屋目標,即未來10年 興建超過28萬個公屋單位,並盡量提供更多市區單位。他又建議向劏房業主提供現金補助改善單位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