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6日
因資源短缺,事隔八年,香港才能再次參與「米蘭設計周」這個國際盛事。今次重臨米蘭,主辦單位香港設計中心以「變不停」為題,挑選了60多位本土設計師參
展,當中有一些跌跌撞撞的年輕設計師,抓緊了機遇,在變幻莫測的世界裏不停打拼不停創作,他們不甘於港產設計淪為「港燦」設計,所以就算在最不顯眼的紙
呀、膠呀、鐵呀這些素材裏,也要開創出屬於自己的新天地。或許有朝一日,他們的作品,足以傲視同儕,在國際舞台上抬起頭來。
記者:陳芷慧
攝影:陳永威、林栢鈞
記者:陳芷慧
攝影:陳永威、林栢鈞
環保設計師張瑋晉
2009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工業及產品設計系,並獲得一級榮譽畢業。一直致力於升級再造環保設計,並與賽馬會庇護工場合作生產。其作品曾於各地 展出,如香港設計營商周、韓國首爾大學美術館舉行的Design Futurology、柏林國際設計節;亦於2010年獲得國際設計節的獎項。垃圾仔宣揚升級再造
年輕設計師張瑋晉說:「香港勝在人多,垃圾更多。」他笑言曾想過在米蘭設計周這樣介紹自己:「我執垃圾為生。」最後還是吞回這句話,「因為真的很羞家!」 最近爆出仁愛堂塑膠資源再生中心儲存廢膠超過2,000噸,回收業卻奄奄一息。從事升級再造(upcycling)的張瑋晉同樣在仁愛堂購買膠樽,「我能 做的只是在產品上加以鳴謝。」他埋怨規模大的產品設計公司根本不會花資源設計新產品。張瑋晉09年畢業後在一間電芯公司工作。他設計好一把電筒,放工後滿 有期待跑到深水埗找自己的大作,好不容易在檔口找到,上寫「新推出優惠發售」,「那刻原來一點成功感也沒有。當想到自己設計的作品最後還是到了堆填區,我 便後悔了。」一年後他決定辭職,獨自用廢料做些手作。糧油舖執豉油樽
他一人踏着單車,到塑膠資源再生中心,一口氣搬走幾個麻包袋膠樽;又到會展自己捲走一叠叠場地地毯,再造成文件夾;經過砵蘭街,老闆不捨牆紙紙板,他拿來 做銀包,牆紙厚身,用了兩年還像新的一樣;他又像送石油氣的工人,經過糧油舖,瞥見幾個豉油樽,跟老東主對牛彈琴,說要升級再造,後來抽着一個膠樽亮燈喇 叭回來,老東主看儍了眼,說:「好厲害啊!這些膠樽你拿去吧!」曾於展覽期間,幾位師奶把家裏的膠樽交給他,讓他感到鼓舞。後來他在銅鑼灣擺檔,見途人遠 遠看到他,就低頭衝過去,「硬把單張塞進他手裏,解釋升級再造的理念。」他憶述:「曾有一位女文員欣賞我的膠樽喇叭,說要訂一批放在辦公室。」他連夜趕 工,誰知,女文員一看便面色一沉,竟嫌棄膠樽上有刮痕。他強忍怒氣,還是語重心長地解釋升級再造的意義。在香港做垃圾佬不容易,與大陸廠商合作, 工人不理解環保概念;加上沒有大空間容納一大堆廢料,幸而賽馬會庇護工場跟他合作。甫進工場,右邊堆滿紅酒木箱,左邊全是棄置的地毯。人人都下班了,沒有 天真的笑聲,黑漆漆,惟獨他在一個角落裏,拿着數個膠樽創作,頭頂亮着單車輪和水管做成的燈,像挑燈夜讀。原來,讓智障人士參與他的廢料再造工作,能讓他 們重拾自信,說時,一位智障人士王樂光走進來自豪地推介:「這個喇叭是我做的啊!」環保產品工作又多抹上一層意義。
環球膠樽再造
■阿根廷藝術家Alfredo Santa Cruz以膠樽建起透亮的大屋和家具,提醒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 ■聯合國會議持續發展計劃設計的一個裝置,以膠樽砌成大魚置於巴西一海灘,提醒市民膠樽污染海洋。 | ■內布拉斯加設計師Garth Britzman收集1,500個膠樽,做成戶外泊車處的頂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