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4日
【本報訊】事情要追溯至1992年。台灣商人林文彥收購香港百年老店榮生祥辦館,曾經歷戰火洗禮的他,對食物特別感恩,教兒子學懂珍惜,叫下屬不應浪費,
還身體力行捐出剩餘的糧油罐頭予基層市民,這22年來從沒間斷,「你從社會裏賺錢,就要對社會有一個責任」,兒子林敬堯說,這是父親教的營商之道。
記者:王家文
記者:王家文
父親數年前離世,林敬堯接手打理榮生祥,出任董事總經理。祖父那一代已在台灣經營食品生意,在他記憶中,幼受庭訓,家教是飯碗裏不留下一顆米,「從小到
大,家人都教,飯碗裏剩下一顆米,也要吃得乾乾淨淨,因為是人家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祖父和父親都經歷戰亂,渴求溫飽;戰後和平,捐錢、捐食物,幫助
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
榮生祥創辦於1911年,在中環開洋貨辦館起家,為抵港的遠洋輪船供應糧油食品,後來遷到柴灣 工廠大廈現址。1992年林文彥收購後,開始捐贈剩食。部份食品如茄汁焗豆、即食麵或醬油等,可能在運輸過程中外表受損或過了最佳食用日期;有些則是生產 商的贈品,未能賣出,便會平價轉賣或送給員工,也會定期捐給食物銀行或非政府組織,包括救世軍、東華三院和露宿者行動委員會等。
子承父業,林敬堯 堅持捐贈文化。他記得有報道指香港超市棄置食物情況嚴重,「有很多東西根本不需要丟,下一個少少工夫,就可以給人家」。他曾到美國視察,當地有法例免除捐 贈者的法律責任,但香港沒有,「假如這罐頭沒有壞掉,只是過了『最佳食用日期』一天,我拿給你,你願意收。如果吃了有甚麼不舒服,我是不是有法律責任?我 覺得有矛盾」。
榮生祥創辦於1911年,在中環開洋貨辦館起家,為抵港的遠洋輪船供應糧油食品,後來遷到柴灣 工廠大廈現址。1992年林文彥收購後,開始捐贈剩食。部份食品如茄汁焗豆、即食麵或醬油等,可能在運輸過程中外表受損或過了最佳食用日期;有些則是生產 商的贈品,未能賣出,便會平價轉賣或送給員工,也會定期捐給食物銀行或非政府組織,包括救世軍、東華三院和露宿者行動委員會等。
子承父業,林敬堯 堅持捐贈文化。他記得有報道指香港超市棄置食物情況嚴重,「有很多東西根本不需要丟,下一個少少工夫,就可以給人家」。他曾到美國視察,當地有法例免除捐 贈者的法律責任,但香港沒有,「假如這罐頭沒有壞掉,只是過了『最佳食用日期』一天,我拿給你,你願意收。如果吃了有甚麼不舒服,我是不是有法律責任?我 覺得有矛盾」。
促立法釐清食安責任
近年榮生祥要捐出剩食也越來越困難。林敬堯強調,食物過了最佳食用日期,並非不能食用,不少機構因擔心法律責任,拒絕接收;部份罐頭糧油外表因輕微凹陷或 現銹迹,也被婉拒。剩食無出路,下場是被當垃圾丟到堆填區,不忍心就惟有主動找機構接收,由理貨到運輸,榮生祥一手包辦。「我們只是一個小小的開 始吧。」林敬堯很低調不願上鏡,「我不敢說做一個榜樣,如果大家能夠一齊做,那是更好」。他打個比喻,在銅鑼灣鬧市有人不舒服倒下,很少人主動會援手, 「覺得其他人會做」,到頭來得不到幫助。他希望政府仿效外國,帶頭回收剩食,立法釐清捐贈食物的安全責任,「把可以食用的東西,拿回給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給人家最基本的需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