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青年 (982) 大陸化 (759) 香港學生 (459) 認識法律 (398) 地產怪獸 (380) 中港矛盾 (307) 地產泡沫 (253) 佔領中環 (247) 地產惡霸 (228) 智障殘障 (209) 中國生活 (202) 港爸港媽 (192) 中國貪腐 (187) 香港精神 (170) 港孩港童 (165) 中國官員 (162) 港男港女 (158) 特殊教育 (157) 港人港事 (149) 一國兩制 (143) 基本人權 (143) 社會平衡 (125) 怪獸家長 (124) 政府表現 (117) 基本法 (116) 政府決策 (115) 生存生活 (115) 七一 (99) 點解會貧窮 (88) 經濟怪獸 (85) 貧富懸殊 (81) 新聞自由 (77) 精神科疾病 (74) 香港政壇 (68) 強國邏輯 (66) 快樂的小狗 (61) 六四 (57) 中國飲食 (55) 非常標準 (52) 罪犯罪案 (51) 病從口入 (48) 中國新聞 (47) English News (45) 生活智慧 (45) 經濟泡沫 (45) 怪獸學生 (44) 經濟惡霸 (41) 中國青年 (38) 老人問題 (38) 生命感恩 (37) 可愛的鸚鵡 (36) 怪獸學校 (36) 香港政府決策 (35) 香港政府表現 (35) 中國樓房 (34) 生命教育 (34) 中國罪案 (32) 生死教育 (31) 笑笑看看 (31) 衣食住行 (28) 香港音樂 (28) 中國學生 (27) 世界新聞 (26) 自在生活 (26) 香港電影 (26) 中國假貨 (25) 經濟活動 (25) 泡沫經濟 (24) 食物安全 (24) 倫常慘案 (23) 碼頭工潮 (23) 病症感染 (21) 退休養老 (21) 公民抗命 (20) 吸毒販毒 (19) 環保回收 (19) 社會陷阱 (19) 嫖賭飲吹 (18) 我行我素 (18) 打機成癮 (18) 素食環保 (18) 貪靚送命 (16) 香港官員 (16) 香港現狀 (15) 感恩生命 (14) 白色恐怖 (13) 90後人 (12) 北上創業 (12) 香港貪腐 (12) 中國強拆 (11) 國民教育 (11) 澳門賭業 (11) 香港選舉 (10) 好人好事 (9) 超人學生 (9) 通脹怪獸 (9) 中國學校 (8) 據理力爭 (8) 量子物理 (8) 香港教育 (8) 中國罪犯 (7) 寵物事務所 (7) 港建制派 (7) 香港新聞 (7) 中國污染 (6) 中國醫療 (6) 區區小事 (6) HKTV (5) 失業問題 (5) 學民思潮 (5) 文化差異 (5) DSE12 (4) 北上退休 (4) 平等社會 (4) 數碼發展 (4) 澳門政府決策 (4) 澳門政府表現 (4) 超人學校 (4) 超人家長 (4) 香港冶安 (4) 80後人 (3) 中國男女 (3) 另類香港遊 (3) 回流香港 (3) 幸福快樂 (3) 新高中DSE (3) 烏坎村 (3) 經典電影 (3) 自家教學 (3) 貨幣戰爭 (3) DSE13 (2) 公平貿易 (2) 台灣新聞 (2) 愛滋病 (2) 被棄動物 (2) 香港藝術 (2) 香港藝術治療 (2) 1新聞類別 (1) News (1) VOA (1) Writing (1) 僭建危機 (1) 妥瑞症 (1) 香港基建 (1)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焦慮影響兒童學習

青葱成長路:兒童焦慮影響學習

6,033
■從閱讀繪本圖書,助兒童學習面對焦慮。
小朋友應是無憂無慮,但衞生署數據顯示,近一成學齡兒童患有焦慮症。焦慮情緒可令兒童睡不安寧、身體局部疼痛、心煩,專注力短,長遠會影響生活、學習、人際關係等發展。
常見的焦慮情緒來源包括與父母或照顧者短暫分離時,出現與發展階段不相稱而過度的焦慮情緒,或與陌生人交談、在班上答問題、在台上表演時感到非常恐懼、緊張,也有小朋友在面對不認識的動物、黑夜、站在高處等時,感到歇斯底里的恐懼。

多讚賞 助克服恐懼

兒童有焦慮情緒,家長切忌過份苛責,應嘗試了解焦慮的原因,然後以合適方法誘導子女克服。例如跟子女共讀繪本故事,通過情節讓子女理解焦慮及面對的方法。此外,家長應表達自己理解孩子的情緒,鼓勵子女勇於面對,例如說︰「與陌生人交談時,我看到你會感到害怕,讓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家長也可以運用讚賞與獎勵,逐步鼓勵孩子克服所恐懼的事物,例如起初只要求孩子在購物時,對服務員說「謝謝」。有進步後,則要求孩子向服務員說出自己的心頭好。
近年不少研究證實靜觀訓練有助減輕壓力和焦慮情緒,不但適用於成人,兒童同樣有效。通過持久的靜心步行、靜觀呼吸、身體掃描等練習,能轉化人和情緒的關係,保持心理距離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從而減低不愉快情緒對生活及行為的影響。擔憂與懼怕是人之常情,如孩子的焦慮情緒是合乎情理,對生活影響輕微,家長應從容面對。但若焦慮情緒的來源並不合理,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家長便需及早向心理學家或醫生尋求協助。
撰文:協康會專業教育及發展學會教育心理學家陳鑑忠
電郵:aped@heephong.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