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應是無憂無慮,但衞生署數據顯示,近一成學齡兒童患有焦慮症。焦慮情緒可令兒童睡不安寧、身體局部疼痛、心煩,專注力短,長遠會影響生活、學習、人際關係等發展。
常見的焦慮情緒來源包括與父母或照顧者短暫分離時,出現與發展階段不相稱而過度的焦慮情緒,或與陌生人交談、在班上答問題、在台上表演時感到非常恐懼、緊張,也有小朋友在面對不認識的動物、黑夜、站在高處等時,感到歇斯底里的恐懼。
常見的焦慮情緒來源包括與父母或照顧者短暫分離時,出現與發展階段不相稱而過度的焦慮情緒,或與陌生人交談、在班上答問題、在台上表演時感到非常恐懼、緊張,也有小朋友在面對不認識的動物、黑夜、站在高處等時,感到歇斯底里的恐懼。
多讚賞 助克服恐懼
兒童有焦慮情緒,家長切忌過份苛責,應嘗試了解焦慮的原因,然後以合適方法誘導子女克服。例如跟子女共讀繪本故事,通過情節讓子女理解焦慮及面對的方法。此外,家長應表達自己理解孩子的情緒,鼓勵子女勇於面對,例如說︰「與陌生人交談時,我看到你會感到害怕,讓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家長也可以運用讚賞與獎勵,逐步鼓勵孩子克服所恐懼的事物,例如起初只要求孩子在購物時,對服務員說「謝謝」。有進步後,則要求孩子向服務員說出自己的心頭好。
近年不少研究證實靜觀訓練有助減輕壓力和焦慮情緒,不但適用於成人,兒童同樣有效。通過持久的靜心步行、靜觀呼吸、身體掃描等練習,能轉化人和情緒的關係,保持心理距離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從而減低不愉快情緒對生活及行為的影響。擔憂與懼怕是人之常情,如孩子的焦慮情緒是合乎情理,對生活影響輕微,家長應從容面對。但若焦慮情緒的來源並不合理,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家長便需及早向心理學家或醫生尋求協助。
撰文:協康會專業教育及發展學會教育心理學家陳鑑忠
電郵:aped@heephong.org
家長也可以運用讚賞與獎勵,逐步鼓勵孩子克服所恐懼的事物,例如起初只要求孩子在購物時,對服務員說「謝謝」。有進步後,則要求孩子向服務員說出自己的心頭好。
近年不少研究證實靜觀訓練有助減輕壓力和焦慮情緒,不但適用於成人,兒童同樣有效。通過持久的靜心步行、靜觀呼吸、身體掃描等練習,能轉化人和情緒的關係,保持心理距離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從而減低不愉快情緒對生活及行為的影響。擔憂與懼怕是人之常情,如孩子的焦慮情緒是合乎情理,對生活影響輕微,家長應從容面對。但若焦慮情緒的來源並不合理,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家長便需及早向心理學家或醫生尋求協助。
撰文:協康會專業教育及發展學會教育心理學家陳鑑忠
電郵:aped@heephong.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