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青年 (982) 大陸化 (759) 香港學生 (459) 認識法律 (398) 地產怪獸 (380) 中港矛盾 (307) 地產泡沫 (253) 佔領中環 (247) 地產惡霸 (228) 智障殘障 (209) 中國生活 (202) 港爸港媽 (192) 中國貪腐 (187) 香港精神 (170) 港孩港童 (165) 中國官員 (162) 港男港女 (158) 特殊教育 (157) 港人港事 (149) 一國兩制 (143) 基本人權 (143) 社會平衡 (125) 怪獸家長 (124) 政府表現 (117) 基本法 (116) 政府決策 (115) 生存生活 (115) 七一 (99) 點解會貧窮 (88) 經濟怪獸 (85) 貧富懸殊 (81) 新聞自由 (77) 精神科疾病 (74) 香港政壇 (68) 強國邏輯 (66) 快樂的小狗 (61) 六四 (57) 中國飲食 (55) 非常標準 (52) 罪犯罪案 (51) 病從口入 (48) 中國新聞 (47) English News (45) 生活智慧 (45) 經濟泡沫 (45) 怪獸學生 (44) 經濟惡霸 (41) 中國青年 (38) 老人問題 (38) 生命感恩 (37) 可愛的鸚鵡 (36) 怪獸學校 (36) 香港政府決策 (35) 香港政府表現 (35) 中國樓房 (34) 生命教育 (34) 中國罪案 (32) 生死教育 (31) 笑笑看看 (31) 衣食住行 (28) 香港音樂 (28) 中國學生 (27) 世界新聞 (26) 自在生活 (26) 香港電影 (26) 中國假貨 (25) 經濟活動 (25) 泡沫經濟 (24) 食物安全 (24) 倫常慘案 (23) 碼頭工潮 (23) 病症感染 (21) 退休養老 (21) 公民抗命 (20) 吸毒販毒 (19) 環保回收 (19) 社會陷阱 (19) 嫖賭飲吹 (18) 我行我素 (18) 打機成癮 (18) 素食環保 (18) 貪靚送命 (16) 香港官員 (16) 香港現狀 (15) 感恩生命 (14) 白色恐怖 (13) 90後人 (12) 北上創業 (12) 香港貪腐 (12) 中國強拆 (11) 國民教育 (11) 澳門賭業 (11) 香港選舉 (10) 好人好事 (9) 超人學生 (9) 通脹怪獸 (9) 中國學校 (8) 據理力爭 (8) 量子物理 (8) 香港教育 (8) 中國罪犯 (7) 寵物事務所 (7) 港建制派 (7) 香港新聞 (7) 中國污染 (6) 中國醫療 (6) 區區小事 (6) HKTV (5) 失業問題 (5) 學民思潮 (5) 文化差異 (5) DSE12 (4) 北上退休 (4) 平等社會 (4) 數碼發展 (4) 澳門政府決策 (4) 澳門政府表現 (4) 超人學校 (4) 超人家長 (4) 香港冶安 (4) 80後人 (3) 中國男女 (3) 另類香港遊 (3) 回流香港 (3) 幸福快樂 (3) 新高中DSE (3) 烏坎村 (3) 經典電影 (3) 自家教學 (3) 貨幣戰爭 (3) DSE13 (2) 公平貿易 (2) 台灣新聞 (2) 愛滋病 (2) 被棄動物 (2) 香港藝術 (2) 香港藝術治療 (2) 1新聞類別 (1) News (1) VOA (1) Writing (1) 僭建危機 (1) 妥瑞症 (1) 香港基建 (1)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有仔應該入高盛

有仔應該入高盛

2013-11-1 6:00:07
還記得年輕時有一次去見工,面試的金融機構高層當面問我:「金融重要還是政治重要?」冷不防有此一問,答道:「應該是政治。」誰知他不假思索地應道:「錯,是金融。所有政經活動,背後都是錢推動的。」

該次答錯標準答案的經歷,最近又被勾起,事緣新鮮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在《經濟學人》的論壇上跟人辯論,究竟求職搵工,是入高盛還是Google好?

席勒︰金融令事情具持續性

當現場觀眾滿以為主張金融市場有時非理性的席勒,會建議人才應該投奔矽谷之際,這一陣子紅過炸子雞的他,卻給出一個意料之外的答案:有使命感及對金融世界有興趣的年輕畢業生,應該去高盛而非投身Google。

他的理據,我似曾相識:「金融才可以令事情做大兼可持續,這比起在 Google 寫一些呃like的程式更有意思。」「因為所有重要的人類活動,都需要金融來推動,你不能憑一己之力改良世界。」

席勒的言論,對於行外人來說,當然非常惹火,大家還記得五年前的金融危機是如何爆煲的,還記得政府為救銀行而注入多少公帑,還記得衰退如何令失業率高居不下。

這幾年,公眾對金融業的觀感,已有了很大改變,如果問一般人,想這世界多一家高盛、多一家摩通,還是想多一家 Google、多一家蘋果?我想多數人會答後者。

單單從創新來說,IT 有摩爾定律,智能手機每兩年便更新換代,進步的迅速有目共睹,相反金融界的創新,高頻交易、黑池、各種新奇衍生工具,究竟為世界帶來了進步或是混亂?似乎 仍未說得清。互聯網革新了一個又一個行業,帶來了創造性破壞,但金融業這幾年又令誰的生意模型從此不一樣,就算連最簡單的全民退休問題,金融界也未能提供 滿意的方案。
席勒也補鑊說,我們需要工程師,多於金融才俊,但金融服務始終要有人來做,來向工程師調撥所需的資源。

華爾街政治影響力遠超矽谷

問題是,金融業會否吸收了太多的人才?在海嘯前的 2006 年,幾家名牌大學哈佛、耶魯及普林斯頓,有兩至五成的畢業生,都投身金融界,不少更是投身報酬最高的投機範疇,而不是悶蛋的傳統銀行業務。從事這些左袋入 右袋的搬錢遊戲,其實與圍在新樓盤外的滿街地產代理沒有兩樣,你可以說是提高流通量,但多少才叫夠?這絕對應成為Google的面試題。

當然,妖魔化銀行家並非建設性的做法,但現時華爾街相比矽谷的政治影響力,依然不合比例地高,刑不上 banker,似乎是這幾年的共識,這猶如尋租的免死金牌,令行業的報酬不合理地高,亦令高盛仍享有異常的吸引力。

席勒一向是市場機制的懷疑者,我想他應該研究一下,如何從社會整體的角度,扭轉一下這種不平衡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