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青年 (982) 大陸化 (759) 香港學生 (459) 認識法律 (398) 地產怪獸 (380) 中港矛盾 (307) 地產泡沫 (253) 佔領中環 (247) 地產惡霸 (228) 智障殘障 (209) 中國生活 (202) 港爸港媽 (192) 中國貪腐 (187) 香港精神 (170) 港孩港童 (165) 中國官員 (162) 港男港女 (158) 特殊教育 (157) 港人港事 (149) 一國兩制 (143) 基本人權 (143) 社會平衡 (125) 怪獸家長 (124) 政府表現 (117) 基本法 (116) 政府決策 (115) 生存生活 (115) 七一 (99) 點解會貧窮 (88) 經濟怪獸 (85) 貧富懸殊 (81) 新聞自由 (77) 精神科疾病 (74) 香港政壇 (68) 強國邏輯 (66) 快樂的小狗 (61) 六四 (57) 中國飲食 (55) 非常標準 (52) 罪犯罪案 (51) 病從口入 (48) 中國新聞 (47) English News (45) 生活智慧 (45) 經濟泡沫 (45) 怪獸學生 (44) 經濟惡霸 (41) 中國青年 (38) 老人問題 (38) 生命感恩 (37) 可愛的鸚鵡 (36) 怪獸學校 (36) 香港政府決策 (35) 香港政府表現 (35) 中國樓房 (34) 生命教育 (34) 中國罪案 (32) 生死教育 (31) 笑笑看看 (31) 衣食住行 (28) 香港音樂 (28) 中國學生 (27) 世界新聞 (26) 自在生活 (26) 香港電影 (26) 中國假貨 (25) 經濟活動 (25) 泡沫經濟 (24) 食物安全 (24) 倫常慘案 (23) 碼頭工潮 (23) 病症感染 (21) 退休養老 (21) 公民抗命 (20) 吸毒販毒 (19) 環保回收 (19) 社會陷阱 (19) 嫖賭飲吹 (18) 我行我素 (18) 打機成癮 (18) 素食環保 (18) 貪靚送命 (16) 香港官員 (16) 香港現狀 (15) 感恩生命 (14) 白色恐怖 (13) 90後人 (12) 北上創業 (12) 香港貪腐 (12) 中國強拆 (11) 國民教育 (11) 澳門賭業 (11) 香港選舉 (10) 好人好事 (9) 超人學生 (9) 通脹怪獸 (9) 中國學校 (8) 據理力爭 (8) 量子物理 (8) 香港教育 (8) 中國罪犯 (7) 寵物事務所 (7) 港建制派 (7) 香港新聞 (7) 中國污染 (6) 中國醫療 (6) 區區小事 (6) HKTV (5) 失業問題 (5) 學民思潮 (5) 文化差異 (5) DSE12 (4) 北上退休 (4) 平等社會 (4) 數碼發展 (4) 澳門政府決策 (4) 澳門政府表現 (4) 超人學校 (4) 超人家長 (4) 香港冶安 (4) 80後人 (3) 中國男女 (3) 另類香港遊 (3) 回流香港 (3) 幸福快樂 (3) 新高中DSE (3) 烏坎村 (3) 經典電影 (3) 自家教學 (3) 貨幣戰爭 (3) DSE13 (2) 公平貿易 (2) 台灣新聞 (2) 愛滋病 (2) 被棄動物 (2) 香港藝術 (2) 香港藝術治療 (2) 1新聞類別 (1) News (1) VOA (1) Writing (1) 僭建危機 (1) 妥瑞症 (1) 香港基建 (1)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羅維明《幻想香港》

羅維明2010: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1587年,看似是中國史上無關痛癢的一年,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中,以其「大歷史觀」分析,這一年其實是明朝自盛而衰的轉捩點。
2010年,日後在香港史上,或許同樣是看似無關痛癢的一年,沒有89聲援民運、97主權移交、03五十萬人遊行等大事,各種政治抗爭與社會運動已 司空見慣。這一年,香港資深評論兼創作人羅維明,拍下一部叫《幻想香港》的電影,捕捉香港2010的政治經濟面貌,彷彿預示著這一年其實也像萬曆十五年 般,反映著歷史洪流的轉向。
訪問中羅維明不斷強調《幻想香港》的時間性。「千禧過了十年,在踏入下一個十年之前,是時候檢討。」2010年政府推出令人失望的政改方案,80後 青年聚在立法會前發表青年行動宣言,香港人繼續爭取民主普選無期。也是在2010,政府活化百子里,紀念辛亥革命百週年。同樣是要爭取民主,兩場不同形式 的運動,相隔百年遙遙呼應,地理上卻又如此相近。《幻想香港》將2010年置於香港歷史進程的脈絡中,賦予其歷史意義。
《幻想香港》劇照中上環:作為隱喻的景觀
《幻想香港》亦賦予中上環極其豐富的涵義。那天的訪問就在羅維明位於上環的工作室進行;整部電影的取景,也在中上環。這區有面臨活化以紀念辛亥革命 的百子里,有議事論政、政黨角力的立法會大樓,有見證六七十年代社運、開始千禧年保育討論的天星碼頭,有特首居住辦公的禮賓府,有經歷金融海嘯後各大銀行 的總部與辦公室……

望著上環對開維港的景致,羅維明侃侃而談片中各個場景的隱喻。電影開始,汽車在禮賓府附近的斜路「拋錨」--與特首要政改「起錨」相映成趣--然後 鏡頭俯視髹在路上望左望右的箭嘴,任職攝影師的主角要決定左傾還是右轉。鏡頭對著中環金融海嘯後的銀行,滿是苦主的抗議;泡沫爆破背後其實是連環欠債,不 就像主角被人追債是又要追討廣告公司欠他的工錢麼?「個人面對日常事件與社會經濟大環境,其實是同樣境況。」羅維明說。

《幻想香港》劇照

《幻 想香港》裡的中上環網羅昔日與今天、個人與社會的各種呼應,給出一個充滿象徵意義 (symbolically loaded) 的中上環景觀。當然象徵隱喻還出現在百子里七一吧一幕,示範殖民地舊鈔票的不文摺法,今日沒有舊鈔,港幣不再是hard currency,反而人民幣硬幣拼出米老鼠才是致富之道。那麼如何才找得到我們曾經熟悉的香港?主角要從中環去香港仔,問道於清道夫 (由七十年代社運先鋒莫昭如客串飾演),答曰要乘70或80號巴士。70號巴士往香港仔真有其車,但當年貫通中環柴灣的80號線卻早已不復存在。當下70 年代冒起的和生於70年代的,仍然是在建制裡生存的「香港仔」,80後又如何尋覓一條通往屬於他們自己的香港路線?

想像:寄望80後

羅維明自言沒有趕上參與香港「火紅年代」的青年社會運動,而出現於片中的莫昭如與鍾偉祺,正正是當中的代表人物。對他來說關心也是一種參與,而他也特別關心今日的「80後」於政治參與和社會運動能否承先啟後。對於這一群年青人,他寄予厚望。

萬曆十五年埋下大明江山滅亡的伏線,《幻想香港》倒是嘗試點出2010--許多香港人眼中的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如何由一群80後開啟了香港政治的新局面。羅維明指出:「過去幾年,就靠他們躍踴參與,許多社會話題才受大眾關注。」而在天 星保育、菜園村等之後,2010的反政改是80後第一次主導政治層面活動,他們在立法會前的宣言,甚至可能標誌著香港政治生態的新開始。

《幻想香港》劇照當 許多評論批判香港的淪落,羅維明對於這個城市的想像卻不是那麼悲觀,正面的想像由其文字著作《香港新想像》一直延伸至《幻想香港》。對於香港、對於80 後,羅維明抱持是一種正面而不浪漫化的觀點。主角在公園看到小朋友吹肥皂泡,遇見未來棟樑是一片歡樂氣氛,卻也不排除美好景象如泡沫破滅。最後另一名攝影 師在七一吧門外向主角問如何乘車到香港仔,情境一如主角最初向莫昭如問路,顯出《幻想香港》對於香港人公民參與的傳承仍然有著信心。

現實:製作背後

我問羅維明,以攝影師為主角,是否也是一種隱喻,以言明《幻想香港》要紀錄當下香港之志?從他的回答可見,以攝影師為主角,不無此意;但更重要是因 為他身邊有許多好友是攝影師,他自己也有攝影創作,取材現實令角色更立體。《幻想香港》中,許多情節都源於真實,看過《香港新想像》一書也會知道片中碼頭 神經漢的自言自語真有其事;而主角在七一吧與鍾偉祺的對話,其實出自羅維明與鍾偉祺的閒談。

《幻想香港》劇照

《幻 想香港》能夠成事,全靠朋友。羅維明多番強調這是一個資源緊絀的製作,不計器材只花了一萬港元。拍攝也得要朋友親戚學生仗義相助,最大困難是義務幫助的人 很多時只能抽到一天半天時間,餘下工作唯有自己一力承擔。有影評批評電影後半以搖鏡紀錄片方式拍攝立法會現場,與前半的劇情敘事不協調。羅維明一方面指出 兩部分在內容上的呼應,另一方面承認器材人手不足,一部攝影機要同時錄影收音,拍攝立法會現場難免有瑕疵。能夠以如此資源完成一部電影,他說:「是一種鼓 舞,卻不值得鼓勵。」

反倒是談到試映會後沒有人主動接觸發行,他略帶失望,不過仍保持一貫正面。公映與否,絲毫沒有動搖他以電影捕捉香港2010這個重要時空的信念。用 羅維明的話來說,照片、電影是「客觀記錄,主觀投入」。片中一幕,主角夢見拍下的照片只餘空白,反映著「把持不到自己的過去的焦慮」。推動著他拍攝《幻想 香港》背後,或多或少是這種把持過去的焦慮情緒;同時他也寄望80後青年掌握未來,實踐在立法會前誦讀的宣言。

就讓《幻想香港》為80後、為我們、為香港,立此存照。

(原載《art plus》第4期,頁44-45,2012年2月。)

文/張靚蓓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
對於香港認識不多的朋友,跟隨著羅維明導演的新作《幻想香港》,會對 港人對自我命運的解讀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就像片中的廖慶雲飾演的攝影師一樣,當他跟隨著一位憤怒的中年失業男之腳步,穿過大街小巷,來到「百子里」,這個 1892年港人成立第一個革命組織「輔仁文社」的舊址,香港政府正大力推動活化此地,以期將香港的歷史與辛亥革命、中國的大傳統有所連結時;導演接下來卻 安排了攝影師的另一個追尋,讓他跟隨著孩童及少女,進入「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抗議現場。
值得玩味的是,當港府將百年前港人爭取民主的發源地百子里,汲汲營營企 圖打造成政治標本的同時;另一邊的香港,卻正發生著百年前的相似情境--人民正積極的爭取「港人治港」。矛盾、諷刺,但誰管呢?世事就這樣並置在同一個行 政體系內,這頭恢復革命榮光,那頭卻打壓革命群眾。而百年前及現今,老百姓的要求卻都一樣。
《幻想香港》劇照
也許是革命的宿命吧,人類爭取民主的歷程總是不停的在世界各地輪迴。 《幻想香港》中出現的許多畫面,如議員、民眾與特首的激烈辯論;如民眾成群結隊的走上街頭、遊行示威;又如街頭行動劇;或十幾歲的國中生,蹲在街頭,一筆 一畫的用白粉筆寫下「港人治港」的訴求…。對於走過抗爭年代的我們,那是多麼熟悉的畫面,儘管議題內容有異,但大方向卻相同。「政治,是做眾人之事。」, 行經百子里的白牆上有幅「孫中山」頭像,這是當年他提出來的構想,當年有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才換回來的,(要比現在影片中你看到的慘烈的多)。可如今 呢?國父、國父,你是否能開口說說?
導演一開始從香港最繁盛的中環出發,夜雨中、悶雷裡,特首府、中國銀行、匯豐銀行,從東方之珠的政經中心,人們究竟要走向何方?隔天,雨停、天晴,拋錨的車子裡,走出攝影師,拖著行李,開始他的香港之旅,也帶著我們一起經歷他鏡頭中的香港。
仿公路電影,以想像與現實交織的影像,導演揭示我們香港的另一個面貌, 這裡有浮光掠影觀光香港所看不到的歷史縱深,在「71 Club」酒吧老闆的身上、在路旁的掃地工人、甚至枯坐海港木椅上的失業中年男子,脫口而出都是香港歷史。如失業中年憤青所言:「迫我死,我不怕。日本侵 略、三年零八個月,我熬過來。暴動,我以一敵百,炸彈都不怕。這時候革我職,辛苦幾十年,沒房、沒車,8964、9771,我都熬過,媽的,革我 職…..」
數字,不知是否是香港電影人的小趣味,在王家衛電影裡已經玩出經典,在 羅維明的《幻想香港》裡亦然。如「71 Club」是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的時間點得名。如「8964」、「9771」,如「70」、「80後」,也都各有所指,你能破解這些數字 的意思嗎?這些各代表著港人共同經歷的歷史大事,如「8964」是天安門事件、「9771」是回歸,「70」指的是活躍於1970年代的青年政治團體, 「80後」則指的是今日從事政治抗爭的青年大多出生於80後。
《幻想香港》劇照
在這部影片裡,導演以幻想手法處理他的恐懼,在夢裡,所有底片上、相紙上的影像都消失了,對香港的記憶,還留下什麼?
回到現實部份,某些影像則與香港的劇情片有著相呼應的激盪,如杜琪峰導演的《奪命金》、與本片裡在各大銀行前拉白布條抗議的群眾,都是2008年金融海嘯雷曼兄弟倒閉的受害者。黑道逼債、欠債還錢的畫面,更是許多港片的常見橋段。這裡非職業的演出有著符號性的意義。
而片中最精彩的,莫過於攝影師在百子里的「71 Club」歇腳時,與老憤青老闆的兩次對話。
第一次來到酒吧,攝影師笑問老闆好眼光,「風水地、革命基地」,所以遷來。
老闆卻閒閒的說,巧合而已,不過是開酒吧。他還擔心,改建造成地價上漲、房租上漲,他就要被迫搬遷,所以「一聽見要活化就怕。」雙方角度還真不同,港府要的是美化的政績標籤,但老百姓始終要過日子。
第二次是攝影師從抗議遊行現場歸來,在酒吧前一邊檢視攝影成果,一邊和老闆閒聊 時問:「將來會怎樣?」「不知道。」 「你要喝什麼?」 「依舊啦!」
(《幻想香港》在2013新北巿電影節有三場放映會:5/12(日) 12:30 / 5/17(五)16:30/5/19(日)15:00。導演羅維明也將出席本週末5/11(六)14:00在板橋「府中15」舉辦的「面對大浪:華人獨立 電影論壇」,詳細節目及活動訊息,請參考電影節官網:www.ntpcff.com.tw ──編按)
劇照提供:羅維明導演
海報提供:新北巿電影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