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30日
新春將至,人人忙着辦年貨,逛年宵,買鮮花,過一個熱鬧喧騰的新年。城市中,卻有一群安於閑靜的人,即使被年節遺忘了,還是樂得盡力做好自己本份。他們以
有限的力量,為別人帶來無限的祝福。明天是大年初一,我們選了一群馬兒陪大家迎春接福,只因我們相信,馬兒的美,與創造牠們的人,都應受到欣賞。
這些馬兒,都出自聖雅各福群會陶藝工作室的藝術家之手。他們一般被視為弱能人士,是社會上的少數、弱者;但在藝術的世界,他們早獲尊為「師傅仔」,只因其敏銳,其單純,其全神貫注,早達到許多藝術創作者夢寐以求的高境界。
像 廿多歲的歐鑑賢,導師Samantha大讚他造陶勝在「冇包袱」,不似一般人那樣顧忌可行性而局限創作,「佢腦入面冇『考慮』呢樣嘢,諗到就憑直覺去 做」。導師們從來在旁只是支援,如幫他們搜集圖片,而實際上的操作,由畫草圖到造型,以至選色上釉,都由師傅仔一手一腳操刀。
又如其中最沉默的黃震邦(邦邦),是自閉症患者,旁人以為他欠缺溝通能力,但工作室導師施惠玲讚嘆,邦邦與陶泥溝通能力之強,遠勝任何人。施老師說,陶泥在不同的乾濕程度下,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好抽象,要靠自己靜靜地去感受去溝通,而邦邦就平衡得好好」。
今年,施老師把造「大桔盆」的重任交到邦邦手上,意想不到的是,邦邦把盆做得大如足球,「呢個係佢奇技,同樣重量的泥,佢可以比其他人做得大一倍」。施老師還發現,經過多年造陶訓練,邦邦已變得越來越主動。
施 老師認為,弱能人士在成長時,往往受指令式的訓練,令他們變得相對被動。但其實,對美的追求與創造是本能。她樂見許多弱能人士加入陶藝工作室後,啟動了其 對美的感受力,「好多師傅仔漸漸會自己襯衫,遇上做demo等大日子,唔使提醒就會自動穿戴整齊」。這群石水渠街的藝術家,藉着陶藝,找到與世界溝通的方 法。
記者:朱雋穎 攝影:李家皓
這些馬兒,都出自聖雅各福群會陶藝工作室的藝術家之手。他們一般被視為弱能人士,是社會上的少數、弱者;但在藝術的世界,他們早獲尊為「師傅仔」,只因其敏銳,其單純,其全神貫注,早達到許多藝術創作者夢寐以求的高境界。
像 廿多歲的歐鑑賢,導師Samantha大讚他造陶勝在「冇包袱」,不似一般人那樣顧忌可行性而局限創作,「佢腦入面冇『考慮』呢樣嘢,諗到就憑直覺去 做」。導師們從來在旁只是支援,如幫他們搜集圖片,而實際上的操作,由畫草圖到造型,以至選色上釉,都由師傅仔一手一腳操刀。
又如其中最沉默的黃震邦(邦邦),是自閉症患者,旁人以為他欠缺溝通能力,但工作室導師施惠玲讚嘆,邦邦與陶泥溝通能力之強,遠勝任何人。施老師說,陶泥在不同的乾濕程度下,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好抽象,要靠自己靜靜地去感受去溝通,而邦邦就平衡得好好」。
今年,施老師把造「大桔盆」的重任交到邦邦手上,意想不到的是,邦邦把盆做得大如足球,「呢個係佢奇技,同樣重量的泥,佢可以比其他人做得大一倍」。施老師還發現,經過多年造陶訓練,邦邦已變得越來越主動。
施 老師認為,弱能人士在成長時,往往受指令式的訓練,令他們變得相對被動。但其實,對美的追求與創造是本能。她樂見許多弱能人士加入陶藝工作室後,啟動了其 對美的感受力,「好多師傅仔漸漸會自己襯衫,遇上做demo等大日子,唔使提醒就會自動穿戴整齊」。這群石水渠街的藝術家,藉着陶藝,找到與世界溝通的方 法。
記者:朱雋穎 攝影:李家皓
■黃震邦喜歡造又大又圓的陶器,其右邊的「大桔」是其新作。 | ■歐鑑賢專注力強,從不以「可行性」局限創作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