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專訊】再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全球視綫下,李安瀟灑踏上頒獎台,但鏡頭下的路才最難行,在父親反對下他多年來堅持心中夢想;現今不少父母為子女安排妥當人生每步,期望實際,就是「搵到食」,但有夢又何妨呢?
赴美讀電影 李父曾反對
李安父親李昇曾任台南一間名牌高中的校長,期望兒子任職老師,可是李安學業成績一般,兩次考大學落榜,反而醉心電影,最終考上藝術專科學校,再赴美國修讀電影。
李安曾撰文指,當他準備報考美國大學的戲劇電影時,父親十分反感,父子關係從此惡化,20年來對話不超過百句。畢業後,李安果真失業,幸得妻子支撑家庭,才捱過6年無業日子,終可出人頭地。
李安堅持電影夢令人動容,可是對於本港家長來說,放手讓子女追尋夢想,又談何容易?
藝人鄭丹瑞曾在本報專欄指,小女兒大學揀選考古,親友大感驚訝:「日後點搵食?」「考古唔會發達!」他回應指,未聞有人讀畢考古後餓死,女兒讀考古亦十分開心。他指,人生當然要搵食,但也有不同食相,有人吃飽了,卻餓死靈魂,寧願女兒慢慢咀嚼,先餵飽靈魂。
家長一方面寄盼子女獨立成材,可修讀自己心儀的學科、做最感興趣的工作,但轉眼一看,各大學學系畢業生的薪酬參差、就業率不一,年輕人愈來愈滿途荊 棘,難向上流,可以發圍機會也及不上父母輩一代,走出社會,面對的競爭不止來自內地,還有國際之間不乏優秀人才,如此形勢,家長又怎會不看在眼裏?從功利 角度出發為子女鋪路,背後心理也源於不希望子女將前途冒險,日後要付上代價,這不難理解,試問全球有多少李安?
去年有機構訪問本港400名家長,調查他們最想子女從事的工作,便發現普遍家長注重薪酬穩定、社會形象高的工作,超過70%家長冀子女從事金融業,之後是律政人員、醫療人員,約一半家長指,若子女志向與自己期望不同,會希望改變他們的決定。
家長為子女指明前路,或可提升子女日後找到薪高糧準工作的機率,可是人各有志,有人愛薪高糧準,也有人愛冒險,最實際、最有前途的選擇,也未必等如日後快樂的保證。
有社工曾撰文指,只要喜愛和有求知慾,就是成功的一半,社會應鼓勵孩子尋找可以提供喜悅和意義的學習道路。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被指對子女管教 太嚴的「虎媽」蔡美兒,也指其虎式教育法的關鍵教育階段在於5至12歲,長大後就要放手讓其自由發展,從大學選科到課餘生活,一概不干預。
前途抉擇 不應只為搵食
再者,如今大學學歷膨脹,傳統筍工也會轉變。近日美國有報道指,近年法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未如理想,令法學院不再吃香,有學者稱30年前若想出人頭地,是進商學院或法學院,如今也難說了。哪個學系一定有「錢途」,誰又說得準?
家長要放手讓子女冒險自由飛翔,還是為他們指定航道?抉擇兩難,但與其要當直升機家長,不斷干預子女的選擇,倒不如做好從旁指導角色,助子女年幼時便及早明白自己喜好,而非強行「倒模」,上同一個興趣班、背誦同一個答案、選同一個志願,甚至揀同一條人生路。
香港人抗拒談夢想,常掛口邊:「講夢想?長大了就知道賺錢最重要。」
事實上,李安在失業之時,確也有轉行打算,又擬到社區大學讀電腦,好讓有一技傍身,但他太太卻指「學電腦的人那麼多,不差你李安一個,你要想拿到奧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證心裏有夢想。」李安追夢的故事,對年輕人又可有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