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青年 (982) 大陸化 (759) 香港學生 (459) 認識法律 (398) 地產怪獸 (380) 中港矛盾 (307) 地產泡沫 (253) 佔領中環 (247) 地產惡霸 (228) 智障殘障 (209) 中國生活 (202) 港爸港媽 (192) 中國貪腐 (187) 香港精神 (170) 港孩港童 (165) 中國官員 (162) 港男港女 (158) 特殊教育 (157) 港人港事 (149) 一國兩制 (143) 基本人權 (143) 社會平衡 (125) 怪獸家長 (124) 政府表現 (117) 基本法 (116) 政府決策 (115) 生存生活 (115) 七一 (99) 點解會貧窮 (88) 經濟怪獸 (85) 貧富懸殊 (81) 新聞自由 (77) 精神科疾病 (74) 香港政壇 (68) 強國邏輯 (66) 快樂的小狗 (61) 六四 (57) 中國飲食 (55) 非常標準 (52) 罪犯罪案 (51) 病從口入 (48) 中國新聞 (47) English News (45) 生活智慧 (45) 經濟泡沫 (45) 怪獸學生 (44) 經濟惡霸 (41) 中國青年 (38) 老人問題 (38) 生命感恩 (37) 可愛的鸚鵡 (36) 怪獸學校 (36) 香港政府決策 (35) 香港政府表現 (35) 中國樓房 (34) 生命教育 (34) 中國罪案 (32) 生死教育 (31) 笑笑看看 (31) 衣食住行 (28) 香港音樂 (28) 中國學生 (27) 世界新聞 (26) 自在生活 (26) 香港電影 (26) 中國假貨 (25) 經濟活動 (25) 泡沫經濟 (24) 食物安全 (24) 倫常慘案 (23) 碼頭工潮 (23) 病症感染 (21) 退休養老 (21) 公民抗命 (20) 吸毒販毒 (19) 環保回收 (19) 社會陷阱 (19) 嫖賭飲吹 (18) 我行我素 (18) 打機成癮 (18) 素食環保 (18) 貪靚送命 (16) 香港官員 (16) 香港現狀 (15) 感恩生命 (14) 白色恐怖 (13) 90後人 (12) 北上創業 (12) 香港貪腐 (12) 中國強拆 (11) 國民教育 (11) 澳門賭業 (11) 香港選舉 (10) 好人好事 (9) 超人學生 (9) 通脹怪獸 (9) 中國學校 (8) 據理力爭 (8) 量子物理 (8) 香港教育 (8) 中國罪犯 (7) 寵物事務所 (7) 港建制派 (7) 香港新聞 (7) 中國污染 (6) 中國醫療 (6) 區區小事 (6) HKTV (5) 失業問題 (5) 學民思潮 (5) 文化差異 (5) DSE12 (4) 北上退休 (4) 平等社會 (4) 數碼發展 (4) 澳門政府決策 (4) 澳門政府表現 (4) 超人學校 (4) 超人家長 (4) 香港冶安 (4) 80後人 (3) 中國男女 (3) 另類香港遊 (3) 回流香港 (3) 幸福快樂 (3) 新高中DSE (3) 烏坎村 (3) 經典電影 (3) 自家教學 (3) 貨幣戰爭 (3) DSE13 (2) 公平貿易 (2) 台灣新聞 (2) 愛滋病 (2) 被棄動物 (2) 香港藝術 (2) 香港藝術治療 (2) 1新聞類別 (1) News (1) VOA (1) Writing (1) 僭建危機 (1) 妥瑞症 (1) 香港基建 (1)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專訪龐一鳴:就係唔幫襯地產商!

專訪龐一鳴:就係唔幫襯地產商!

2013-5-29 10:37:32
攝:Leo Chan
攝:Leo Chan
【作者:TL】
這是《號外》和 TEDxKOWLOON 首次合辦的欄目,希望透過與TEDxKOWLOON 選定講者的深度訪談,帶出TED 那份IDEAS WORTH SPREADING 的先鋒精神。這次訪談嘉賓為《就係唔幫襯地產商》作者、自由工作者龐一鳴。龐2012 年競選立法會議員(新界東),落選後他有所改變,思考所謂一人一票是否真的是唯一選擇。
為了準備TEDxKOWLOON的第二場以「改變」為主題的沙龍,我連續一星期在面書上發了很多關於改變的帖子。關於改變,我認為讀懂自己的心最為重要,然後聆聽。社會裡面,到底聽的人多,還是不聽的人多?
作為香港人,平日一定會有很多周邊的訊號可以接收回來,無論是環境、動物、還是自己身體,這些不同的媒介都向我們發聲,但到底有幾多人會認真對待那些聲音?關鍵是,社會裡面大部份人都知道這些聲音的存在,但選擇不去聆聽,於是不好的事情繼續存在著,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問:《號外》
答:龐一鳴

可以說這是一種犬儒的心態嗎?
我認為犬儒是處理聲音的一種方法,尤其當社會長期處於一種不能立即解決問題的狀態,犬儒會讓人活得舒服一點、輕鬆一點。選擇不聆聽內心的聲音,對很多人來說,犬儒是一個很方便的處理。
相比起TEDxKOWLOON的其他講者,龐一鳴沒有陳偉霖的身體狀況、黃志淙的文化資本和傳播平台,甚至李俊峰以藝術介入生活和社會的能耐,他的處理非常著地,就是把聲音轉化,訴諸行動。
我很重視行動,也視之為一種方法。一般人面對社會議題,都喜歡找一兩段說話、甚至指引出來,然後跟著方向試行。如果你能給社會大眾一種路向,向他們證明,長遠做下去就會有某種效果的話,很多人會覺得很合用,也很樂意去嘗試實踐。
當然我也是一名普通市民,不是什麼政治家,也沒有妥協的考慮和計算的必要。最務實的方法還是聆聽,然後不計效果地做出來。對一般人來說,唯一能夠安身立命 的,就是去除內心那份「做還是不做自己」的痛苦和掙扎—過了十年八年以後,你還是可以很自在的說,我沒有需要去討論那些COULD HAVE 和SHOULD HAVE 的假設。
你想出這個行動之前,應該會料到對自己和身邊人帶來石破天驚的後果、甚至犧牲吧。之前有為此調整過心理狀態嗎?
當時我做了很多籌劃和資料蒐集。要好好思考的是,行動出來以後,如何繼續好好照顧自己的起居,然後行動應該如何長久地實踐下去。不過,我生活裡面沒有太多牽掛,工作也不固定,所以就算犧牲,也跟一般普通人要犧牲的事情不太一樣。
畢竟,跟衝擊長江中心不同,這是一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某程度上,這種生活形態式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到跟身邊人們的相處和關係,譬如女朋友,最CLOSE 那些朋友反而沒什麼的。
對她來說,當然不想我站得太前,也不容易抵受四方八面湧過來的評論和指責,那些都是很實在的影響。另外,我得捨棄很多引入香港的外國好品,它們很多時只出 現在商場、連鎖店和大企的貨架之上。以前我去教育中心教英文時,喜歡跟學生分享一些英國人慶祝聖誕的食物,讓他們擴闊一下視野,但這個意念在行動開展後就 給犧牲了,當然覺得這是頗可惜的。換回來的,是我要回到那個還未全球化的年代了。要買,就在旅行時一併買下來,所以,以後每次旅行我都會很珍惜的,哈哈 哈。
制度有病,需要什麼藥?是給制度的藥,還是給參與制度的人開藥?
改變制度需要風氣,沒有風氣SUPPORT,有制度都不會WORK。個人行動於我的意義,在於創造制度的成功條件,包括平台。舉例說,我本身很關心小店的 生存空間,但做行動時不一定要直接針對競爭法,甚至防止壟斷,因為要是市民沒有參與、沒法發聲的話,立法一定不會理想。相反,找個軟性的方法來做,例如鼓 勵別人應該接受逛小店作為一種另類娛樂方式、逛小店可以淘淘寶等,反而能夠讓大家實質地進入現場,然後實踐一種不同的生活形態。這種集體力量可以令法案完 善起來,實施後才會見效,我是這樣理解所謂的制度的。
你是如何想到自己可以為制度殺出一條血路?
自己當時覺得太過份,一定要發聲,忍不住了。面向社會,市民參與的方式和空間太單薄,要介入的話,不外乎上街或參與關注組。我很想跟大家說,其實有其他日 常方法可以參與這個社會,介入一些議題。雖然未可以把一些人一些事拉倒下來,但這算是積極地對應著一些問題。當時,我剛從拉丁美洲歸來,覺得那裡由上至下 每人也不是旁觀者。有次我到一家哥倫比亞大學參觀,我發現他們的校園是隨便讓同學使用的,甚至擺檔也可以!其中有個同學,每天做二十個飯盒,自己吃掉一 個,餘下的就在檔口賣給其他同學,他唸大學的錢就這樣得來的。比對香港,你在大學擺檔,一定有人來驅趕你,而學生要掙錢一定去做補習—當然,哥倫比亞那位 同學的意念,不會是天跌下來的,肯定是不斷實驗和找方法,但他們時刻會想著如何改善,如何改造校園空間,就算很細微的事情也好,然後努力實踐,這是個很大 的啟發。對我來說,這是個很大的鼓舞,讓我相信一定要有行動。
外國有沒有龐一鳴?
外國其實很多類似的生活實驗,如承諾一年不對自然生態產生影響的NO IMPACT MAN,或英國作家、運動家MARK BOYLE 提出的「免錢經濟」運動,倡議過一種完全不用錢的生活等等,只是他們的實驗都是比較個人化的,比較少帶入群體,甚至衝擊制度。
另外我想起跟戴卓爾夫人有關的一個例子。如果不計人頭稅,戴在任時只輸掉過一條法案,就是86年的週日營業法(SUNDAY TRADING BILL)。戴想放寬週日做生意的限制,但遭到英國國民全體反對,他們認為週日跟其他日子不同,甚至有人發起KEEP SUNDAY SPECIAL 行動,讓週日跟一至六的營業日分開。雖然94年法案重提時給投票成功了,大集團在週日可做六小時的生意,但到現時為止也算做到有限制地營業。
這例子很能鼓勵我,因為它證明了民間的行動力量是必須的。市民對生活的想像,能夠左右社會制度,保守著傳統的生活文化領域,維持大家原初的生活模式和社區精神。
早前戴的離世,讓網路上遍地鋪滿了英國當年反戴的音樂作品。對比起來,本地大部份流行曲幾十年來都在消費風月—我們一就是不知道,一就是被耳濡目染到不需要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才會選擇聆聽?改變的氣候形成了嗎?
以前的行動都在維園出發,著眼於幾多點集合到幾多人,但現在是大家在做不同方向的事情,無論是關心環保、廢物、廚餘、實驗農業、辦社企、甚至佔領中環也 好,重點已經不在可以有多少人出來,而是多少人行出來討論。回想起來也很奇怪,如果我的行動出現在這個時局,雖然只差兩三年的時間,但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實 踐出來。雖然碼頭工人進行罷工,李嘉誠又重新成為大家談論的焦點,可是當全港的問題矛頭都指向特區甚至中央政府,現在出來反財團,迴響應該不很大吧。
社會是否民粹了?
也可以這樣說,可能很多帶領運動的朋友都選擇了這個方式,爭取最大的影響力,當然也可以說,大家已很熟遊戲的玩法。不過,大家各自各地拉闊空間,讓社會大 眾反思,互相加力給大家,還是很好的發展吧。社會風氣這回事,不單看人數,而是是否每人都在做自己關心的事情。愈多人這樣做,風氣愈強大。很多火頭已經被 點起了,抗爭方式正在改變。希望,就在這裡。
行動至此最能影響那個SECTOR的人?
我覺得是青年人,特別對中學生的IMPACT 最大。例如上次參選,有很多中學生叫他們的父母投我一票,他們會說,「我就投唔到,你幫我投,然後點解點解」。他們出生以來就在這種狀態裡面,一直以來覺 得自己跟社會很脫離,覺得無事可為,直至有了通識科,他們知道了自己有個與社會很有的關係的IDENTITY,於是發現了參與社會的可能性,可以很有意識 地起用消費者這個最強的IDENTITY 去思考問題,去VOICE OUT 問題,這對他們來說是種很大的衝擊。
有次有位青年人告訴我,知道了我這個行動以後,「同阿媽講,如果啲嘢喺百佳惠康買,我就唔食」。他媽媽當然覺得很奇怪,但一天、兩天過去了,到一個星期之 後,他還是不吃。然後,第二天,他媽媽說,「今日係去街市買?我都好多年無去街市,不過為咗你⋯⋯你食啦!」這種不太遙遠的介入方法,是透過關心土地使 用,透過農耕,重新關心這個問題,對青年人來說,其實很有共鳴,也很切身。
談談醒覺的問題。如何讓這個社會少點旁觀者,多點CHANGE MAKERS?
我會想,如何溶化犬儒,提升行動力?似乎是無可避免地要回去合作社的傳統裡面去,一定要大家有份去OWN 件事,埋身參與,一起INPUT。我的好朋友鄒崇銘曾提到一種另類經濟,就是除了回購領匯,能否像英國一樣,擁有社區為本的商業活動的可能性?想像大坑, 街坊能否走在一起,二十人經營一個小店,為街坊提供一點日常的什麼的,滿足社區的基本需要,擔任COMMUNITY PLANNER 的角色。就如北京的「很多人的咖啡館」,很多人一起夾份投資,這樣一個作為切入點的地區小店,才能發酵出多一點關心社區的改變,而且社區內的人都能看見這 種凝聚起來的力量,否則,大家也只是旁觀者。

原文刊於《號外》
號外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ityhoww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