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日吞1萬卡路里 健身男「養」出巨型肝腫瘤

日吞1萬卡路里 健身男「養」出巨型肝腫瘤                          

沃姆比患病後與「大隻佬」身形判若兩人(互聯網)

英國一名健身狂每天攝取高達1萬千卡路里的食物熱量、喝7至8罐能量飲品,被確診患有巨型肝腫瘤,連手術也無法切除,於是他決心以健康飲食法自救兼養生,時至今日仍未被癌症打敗。

39歲的沃姆比(Dean Wharmby)健身逾20年,相信持續了4至5年的高蛋白質及高脂肪餐單是肝病元兇,得知患病後,他戒除糖份,只食天然食物,同時希望透過社交網鼓勵健康飲食。

為了練大隻,沃姆比每隔兩小時便食一餐,除了雞蛋、雞肉及蛋白質奶昔外,他更狂吃大量漢堡包、薄餅及牛肉,晚上每兩小時都會起床吃蛋糕及花生醬。

沃姆比最先於2010年患病,但拒絕做化療及移植,一年以來全靠健康及全天然飲食,令腫瘤完全消失。不過,他後來重返舊生活習慣,至去年11月,醫生告知他有巨型肝腫瘤,而且由於腫瘤太大無法動刀割除,連化療也來不及,說他只可以再活3星期。

沃姆比又重回健康飲食,他不單活過了3星期,「這非常困難,但我百分百肯定可以戰勝病魔,經過這5個半月後,證明我做對了。」他正在網上籌措治療費,Facebook專頁已吸引逾2000粉絲支持。

英國《星期日郵報》

校際音樂節「怪」事兩則

飛常Playgroup:
校際音樂節「怪」事兩則

16,607

277
■小孩參加音樂節本來是健康的實力比拼。

我一般很少說別人「怪獸」,除非言論行為真讓人嘖嘖稱奇。但今年陪女兒參加校際音樂節,耳聞目睹的幾件事,卻大開眼界。

話說校際音樂節今年舉行到第六十七屆,歷史悠久,每年都吸引十多萬學生參加。亦因為它是全港認受性最強的比賽,學生都拼全力希望奪下冠亞季。這本來是很健康的實力比拼,但一些家長太重視贏輸和分數,同時太輕視比賽規則,以下只是隨手拈來的兩則「怪」事。

小孩向評判下跪

為求公平及為免有人「請槍」,大會多年來都規定參賽者必須持指定文件方可進場比賽,欠帶齊文件者仍可參賽,但不獲評判評分。一位參加鋼琴比賽的小學生,因 疏忽沒有帶齊所需文件,媽媽在情急之下,竟叫他在評判面前下跪,希望評判心軟給予酌情處理。一位工作人員私下慨嘆,小朋友的努力因這低級錯誤而白費,家長 雖然不忿,但也只能當作教訓,下次謹慎一點;想不到家長竟出此下策,叫那當眾下跪的小朋友情何以堪。

另外,大會亦規定在參賽者演奏期間,嚴禁家長 進出,以免造成騷擾。在我們那場比賽中,一位小男生剛上台表演,台下一位女士就氣沖沖開門離開,關門時還大力「嘭」了一聲,大家都感到錯愕。原來那位小男 生一開始就彈錯歌,他媽媽(也就是那女士)嬲怒得即時離場。我們都為那小男生感到可憐,彈錯歌對他已是很大懲罰了,媽媽不但沒有支持他,反而轉身離開,更 大力關門影響兒子的演奏(儘管那不是指定樂章)。分數,真的比親情更大嗎?

與工作人員閒聊,他們說每年校際比賽都有各類怪行為、怪投訴,像有家長不滿子女評分過低而當場辱罵評判,還笑我少見多「怪」。原來,為了攞獎,有些家長可以去到好盡!

蘇菲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faicosmos@gmail.com

湊3歲男孫爭執 以傷人罪名將4人拘捕 v


【本報訊】紅磡黃埔花園一個三代同堂家庭,其中患腦退化症的八旬婆婆,前日下午不滿菲傭照顧3歲孫兒「湊得唔好」,與菲傭大打出手;兒媳回家得悉事件,其 後又與婆婆發生爭執及推撞。婆婆至昨凌晨到樓下向保安哭訴,保安報警。警方調查後以傷人罪將婆婆、兒媳及菲傭4人一併拘捕帶署調查。據悉,涉案僱主夫婦均 否認打母親,菲傭則聲稱因被咬傷而自衞反擊。
記者:潘志能 唐家輝 馮國良
現場為黃埔花園10期綠榕苑一座一單位。涉案4人分別為姓陳(81歲)老婦,其姓古(42歲)兒子及姓蘇(41歲)媳婦,以及該家庭聘用的菲律賓籍女傭 (35歲)。據悉,古氏夫婦同為會計師,育有一名3歲兒子,三代同堂住在一起,陳婆婆患有俗稱「老人癡呆症」的腦退化症。

女傭稱被咬手臂

古氏夫婦聘請菲傭照顧一家起居,平時夫婦上班,而大部份時間都只有嫲孫和菲傭在家。事發於前日下午,據菲傭向警方稱,事發前她外出接少主放學,留下陳婆婆 一人在家,當婆婆見她帶其孫兒回家時,突然指摘她照顧孫兒欠妥善,雙方發生口角,其間菲傭報稱有人出手打她,並咬傷其手臂,她承認當時曾反抗自衞,兩人均 有受傷。
而古氏夫婦對警方表示,當晚8時,他們下班返家後,菲傭即向他們投訴陳婆婆毆打她。夫婦了解事件後,先安排菲傭帶同兒子暫時離家,避免與婆婆再起衝突。他們表示之後曾勸過母親,惟陳婆婆持續情緒激動,不斷在家中叫罵。

老婦向保安哭訴

古氏夫婦又向警方表示,當晚深夜,夫婦回房休息時,陳婆婆情緒仍未平復,更拍打兒媳的房門,甚至走到大門狂打鐵閘,其間夫婦曾與婆婆有推撞,他們當時只是為了制止她的情緒,否認出手打母。
至昨日凌晨1時,陳婆婆到地下向保安哭訴遭人虐待,保安員聽罷於是報警。警員到場調查後以傷人罪名將4人拘捕,其中陳婆婆的眼、耳及手受傷,其媳婦手有傷;菲傭則臉、手及腳傷,3人同送院檢驗,而男事主則沒有受傷。
為 了管教小孩子問題而動武,更一家人惹上官非,此事件引起不少網民討論。有網民認為「外傭都係人,佢嚟搵錢啫,你𠱁吓佢,佢又𠱁吓你」。亦有人指出, 「香港好多家庭都時有發生?無(冇)得理!」。另外,有網民亦提議:「要阻止工人頂撞老人家,然後私下勸告老人家才對!」

街坊意見


宋小姐:
「本身有請工人,通常有爭拗都係芝麻小事,會做中間人。」
菲傭Jina:
「與僱主關係好好,沒有不開心!最緊要與僱主溝通。」
江小姐:
「請咗兩個印傭,同家人相處融洽,相信有拗撬係因為缺乏溝通。」
陳女士:
「請咗工人四年幾,家人同工人有試過爭執,未試過打交。」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iPhone十大必學「隱藏功能」

iPhone十大必學「隱藏功能


iPhone十大必學「隱藏功能」

全球愈來愈多果迷,但拿著電話有誰知道手機內的隱藏功能?網上有關的資訊很多,《壹錘定音》為大家推薦當中最實用的十項功能:

1.耳機的音量按鈕可以用作相機快門,最適合自拍時使用。另外,原來長按快門可以切換成連拍模式,最適合拍攝小朋友和動物。

2.用計算機時輸入錯數字,只需手指向橫一掃,便可以取消最後一個數字。

3.打了一大段文字想取消,只需要搖一搖手機,便可以完全取消。還原取消掉的字也可以用此方法。

4.瀏覽網頁時滑到很下的位置,只需要按一下時間位置,便可以返回頁頂。

5.想找回不小心關閉了網頁,長按手機下方的「+」號,便會顯示最近關閉的網頁。

6.手機內的指南針向橫掃一下,便會變成水平儀,適合裝修時使用。

7.原來在解鎖密碼的頁面內,按左下角的「緊急服務」便會顯示出你的「醫療卡」,「醫療卡」可以在「健康」App內編輯。可寫下病歷紀錄及藥物敏感資料,如意外發生時身旁的人沒有密碼打開你的手機,也能知道你身體有甚麼要注意。

8.iPhone很耗電?那便要望一望哪個App是元兇!在「設定」內按「一般」,再在「用量」內按「電池用量」,便可以知道哪一個App的耗電量最大。通常是不斷更新的Facebook耗電量最大,不用的時候記著關掉它。

9.調到飛航模式時充電會快一倍。

10.把電話調到黑白色,可減少33%耗電量。

《壹錘定音》就最後兩項功能向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查詢,他說原則上是可以省電,但效果就未必如網絡上說得那麼有效。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膽 結 石 自 然 療 法  

膽 結 石 自 然 療 法    高瑞梅
 數年前,有人與我結緣雷久南博士錄音帶,因公私忙碌,一直擺著,去年車禍養傷期間,取出來聽了後發覺受用不盡。雷久南博士出生於台南,自幼隨父母移居美國,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後,在德州大學癌症中心工作,專門研究癌症的預防與治療,並時而深入各國城鄉實地接觸病患,研究病源,致力身心靈整體健康療法。
 錄音帶提及「膽結石自然療法」,她說曾經上千人試用證明,確實有效。此法不必開刀,既少痛苦又省費用,如果沒有結石的人使用此法,也沒有什麼妨礙,更沒有危險。我、舍妹及她的友人,親自試用後,真的排出許多綠色油狀圓形的結石,浮在馬桶水面上。尤其舍妹大大小小的結石,排出很多,當天感覺不太舒服,休息一、二天就沒事了。雷博士希望試用有效者能繼續推廣有緣人,今天願為大家介紹,供我們公教同仁參考。
 第一至五天:每天早、中、晚、睡前各喝一杯二百五十cc新鮮純蘋果汁,一天量為一千cc(或一至二個新鮮蘋果,一天量為四至六個),在飯前兩餐之間食用,連續五天,飲食一如平常'。蘋果的作用是軟化結石,使其易於排出。
 第六天:(一)下午一點:開始禁食,並停止飲用蘋果汁或蘋果,晚飯不吃(從下午一點起,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瀉完為止,期間除本法規定外,其他東西一概不得進食)。(二)下午六點:用一匙瀉鹽(硫酸鎂Epasonsalt)約十二公克溶於溫開水二百五十cc中攪拌飲用。(三)晚上八點:用一匙瀉鹽(硫酸鎂Epasonsalt約十二公克溶於溫開水二百五十cc中攪拌飲用。(四)晚上十點:以中等大小檸檬一至二個壓汁與一百二十 cc食用橄欖油調合後飲用。檸檬汁軟化膽管,橄欖油促進膽W分泌大量膽汁,把結石沖出膽囊,排出體外。
 第七天:早上上廁所恃,就會排出結石,浮在馬桶水面上的綠色油狀圓形物即是結石,(舍妹下午才排出結石),此法可一年進行一次。
 結石排出後,胃口較好,切忌不要馬上吃大飽以免傷胃,硫酸鎂價格低廉,使用時切勿過量。
 

港農為種沙律菜棄高薪厚職

【本報訊】不少日本水果、稻米等農產品,都會在包裝上印上農場名字,甚至農民的樣子。原來在香港,本地農民也有不少故事等待被發掘。
有機菜平台負責人李史校在尋訪農場合作時,農場主人分享了自己經歷。李憶述,曾到訪八鄉一個有機果園,園主倪伯伯已年逾八旬,種植番石榴、龍眼等已三十多年。數十年來,果園收入只僅夠支付五位農夫的薪金,菜統處低價收菜、老人家也不懂在網上開拓銷售渠道,限制了果園的發展。
李指打鼓嶺一個有機農場中,找到五十多種外國品種沙律菜,原來場主是從澳洲回流,返港後發現不少進口沙律菜都不新鮮,且味道古怪,所以決定用家人田地種外國品種蔬菜,更甘願放棄財務總監的高薪厚職,歸園田居。
在元朗種植有機菜的黃如榮(圖),原來曾是電子音響公司的總經理,卻辭職過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務農生活。他也鍾情種植沙律菜,更一口氣種了多種沙律菜,他笑言「一次過可收割齊各款菜式」。
■記者雷子樂 

青年創公平貿易平台 網購有機菜助本地農戶

【本報訊】超市貨架上部份售三十元一斤的本地有機菜,蔬菜統營處原來只以三至五元一斤向農戶採購。一群八十後創業青年不滿菜統處剝削農戶,籌組本港首個有機菜網購平台,引入公平貿易概念,由菜農自行定價,只會向客戶收菜價一成的手續費。
記者:雷子樂
農家扎記的facebook專頁,最近道出有機農戶的困境,引起迴響。如一斤花了六十日時間栽種的有機認證芥蘭菜,在超市賣二十二元八角,但上架費已佔了十一元四角,扣除運費等成本,有機農戶只從蔬菜統營處手上,取得約五元七角。
「我哋睇到有九成嘅利潤,畀菜統處等(喺)中間剝削咗,覺得唔係咁開心,希望用呢個網上平台,推動到蔬菜公平貿易」。香港本地有機蔬菜購物平台(OrganNetMarket)負責人王藝彬表示,目前已有八個在錦田、上水、粉嶺的有機農場加入,網站會搜羅各有機農戶的產品,供顧客一站式訂菜,他們會負責運輸工作,令農戶可專心耕作。

最快四月運作

王藝彬續稱,菜價會由農夫自訂,網站不會向農戶收錢,但會向訂菜的客戶,收取菜價一成的金錢作手續費。對客戶而言,平台也較為方便,因過去光顧某一個指定有機農場,多設最低消費,「但你未必可以喺一個農場買到四百蚊菜,喺呢個網站,就可以幫襯幾個農場,較易儲單」。網站最快四月投入運作。
本港約有一千九百個菜場,年產一萬六千三百噸的蔬菜,只佔全港蔬菜食用量百分之二,其中二百多戶為有機農戶。在元朗種有機菜的歐羅有機農場負責人黃如榮指出,香港的農戶可隨時增加產量,問題只在於如何開拓銷售渠道。
黃批評,菜統處的經營策略保守,收菜政策向大陸菜傾斜,壓低本地有機菜的價格。他舉例指,市面上可賣三十元一斤的有機菜,菜統處曾以三元一斤的低價收購。今年二月,菜統處隔日就叫農戶不要交菜,「但市場上仲有好大需求」。菜統處偶爾會在收菜後翌日,才向菜農退菜,蔬菜已過了最新鮮的狀態,令菜農白白蒙受損失。他會加入新的有機菜網購平台,希望能將本港蔬菜的自給率,由目前的百分之二增加至百分之十,令更多香港人能食到香港菜。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支持癱漢盲翁盼回家 【蘋果基金】

【蘋果基金】孤寡大半生 癱漢盲翁盼回家

7,457
建立時間: 0319 07:23

0
獨居的日伯家具已使用逾二十年,頗為殘舊。
如果命運能選擇,誰會選擇孤單一生?科叔與日伯同樣自幼無父無母,科叔(56歲)曾經擁有美好家庭,妻子卻有婚外情狠心離他而去;年屆八旬的日伯生於戰亂時代,家人相繼餓死,自14歲起孤苦伶仃。惡運未有遠離,科叔早前因意外致全身癱瘓;日伯則成了半盲翁,他們同為添置蝸居內的家電而苦惱不已。 記者:朱雅霜

科叔僅得兩個月大時,父母因婚外情離異,遭父母拋棄的科叔由祖母照顧,嫲孫的感情特別好。他17歲那年,科叔因犯事被判入勞役中心3個月,其間當時已七旬的祖母老遠從黃大仙到大嶼山探望,「佢嗰陣好傷心,仲眼濕濕」。惟數年後,祖母在睡夢中離世,科叔無法報答親恩。

科叔在18歲成家立室,誕下三名子女,適逢他失業,妻子須在夜場打工養家。為了讓妻子離開複雜的工作環境,他重投小販工作,努力賣水果及親手包裹蒸糭。無奈夫妻之情留不住,科叔重蹈父母的覆轍離婚收場,他幽幽道:「佢有咗第二個。」妻子離開那天,是1984年3月26日,情深的科叔將日期紋在右手臂上,提醒自己別忘記。

妻子離開後,科叔為方便出外「搵食」,將三名子女交予外母照顧,由他支付生活費。其後因無牌小販掃蕩嚴重,他再度失業,無力供養子女。轉眼25年,科叔仍感愧對子女,「冇攞過錢養佢哋,內疚到唔敢見佢哋」。

近年在大排檔任樓面的科叔,前年因醉酒跌倒,傷及頸椎,在深切治療部醒來時全身癱瘓。科叔住院逾年,加上失去工作能力,一度萌生自殺念頭。後來他透過物理治療改善活動能力,才逐漸樂觀起來。目前其手腕已可郁動,能夠控制電動輪椅,更擔任「新手義工」。科叔近日獲派公屋,惟正為基本家電及鋪地板費用而苦惱。

科叔有親人而不敢見,日伯卻連一個親人也沒有。日伯原本一家五口,「日本仔(侵佔香港)嗰陣時餓死,好慘,冇得食」。他憶述日佔時期經濟環境惡劣,父親失業,一日只得一餐,其父母寧願捱餓,也盡量讓子女溫飽,結果父母相繼捱出病,弟妹亦相繼不久人世。當年,日伯只有14歲。

為求溫飽,日伯多年來努力工作,曾任職粥舖伙頭、地盤雜工,直至65歲退休。他表示從來沒有結婚念頭,他苦笑道:「窮,無謂累人。」身體尚算壯健的他,疑因長期接觸英泥,其右眼被化學物致盲而須摘除右眼眼珠,直至11年前因眼窩凹陷而裝上義眼,「好睇啲,唔怕嚇親人」。

獨居公屋近20年,日伯每天都要煲水沖涼,更從未使用過電熱水爐。他的家具大部份是搬入時購買,雪櫃已老化,無法製冷,一直無力更換。直至去年綜援出雙糧,節儉的日伯先更換新電視機,「冇電視機就寂寞囉」。兩個月前日伯在家中不慎跌倒,住院一星期,在六人病房中,身邊都是上了年紀的伯伯,但其他人不乏妻兒探望,卻只有日伯孤苦伶仃,「其他人有人探,我冇,都有多少覺得自己寂寞」。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將撥款為科叔購買熱水爐及雪櫃,並為日伯購買雪櫃,惟尚有其他家電需要,盼善長能慷慨相助,讓他們建立溫暖的安樂窩。

「日伯」捐款編號:C3858 
「科叔」捐款編號:C3859
網上捐款:http://bit.ly/1nQRthE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電話:29908688
傳真:37112477 
電郵:charity@adfund.org.hk
WhatsApp:98627828
網址: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
蘋果基金facebook專頁:http://goo.gl/eYKB89

蘋果基金收捐款戶口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渣打銀行:447-0-667059-3

捐款方法:http://bit.ly/1mxhIET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接受市民捐款外,《蘋果》捐出1%盈利,幫助有需要的人和資助有意義的社會及教育活動, 一切行政費用由《蘋果》支付,善款的一分一毫,全數用於受惠人所需。蘋果基金務求按照捐款人意願,把善款送交指定受惠人。然而個別受惠人可能因長期離港及搬遷等情況以致失去聯繫,甚或受惠人已經逝世或拒收捐獻,有關善款將撥捐蘋果基金作其他慈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