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租霸擾攘十年始撤戶籍

租霸擾攘十年始撤戶籍

27,886
■房屋協會(圖)與房屋署通報機制有漏洞,令租戶違規情況持續多年。伍嘉亮攝
【本報訊】公屋租霸「易請難送」,一家三公屋個案的女戶主一九九六年起與父親同住一房協出租單位,其後她於二○○○年結婚,二○○五年起與丈夫居於房委會轄下的公屋單位,但其位於房協的戶籍一直未有刪除。其實房協早於二○○六年已發現她名列於房委會公屋租戶名單,要求她盡快取消房協戶籍,但她拒絕,反建議要求取消房委會戶籍,但房協指除非她與丈夫已離婚,否則房委會未必批准她取消戶籍。
其後房協多次家訪、致電戶主,甚至派出管理員夜訪戶主單位,戶主仍拒絕理會。至二○一三年,房協終於成功家訪,戶主指她與丈夫已分居並已返回房協單位居住,但未辦理離婚手續,堅持只取消房委會戶籍。

申訴專員不滿拖延

其後戶主父親於二○○七年去世,房協要求她取消其父親戶籍,最終女戶主於二○一三年才同意因應其父親過身遞交減名申請,至二○一四年房委會才能成功刪除其戶籍,雙重戶籍事件亦足足擾攘達十年才解決。
另一個案的戶主與妻子及女兒同住於房署公屋,其後二人離異,其妻獲女兒撫養權。由於妻女二人成功申請體恤安置,獲編配另一公屋單位,而戶籍按例是跟隨撫養權,房屋署遂於二○○九年要求丈夫遷出。丈夫就遷出通知提出上訴被駁回,但仍堅拒遷出,結果房署要延至二○一四年八月才成功收回單位,足足拖延近五年。房署解釋,該丈夫有情緒問題及自殺傾向,須靈活處理,不過申訴專員仍認為不致拖延五年。
■記者鍾雅宜 

兩房協調機制形同虛設

兩房協調機制形同虛設

18,887
■申訴專員公署狠批房屋署縱容雙重戶籍租戶。夏家朗攝
【本報訊】房屋署及房協主宰本港公營房屋供應命脈,但申訴專員公署批評兩者協調機制形同虛設,白白浪費公屋資源。有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成員對兩房的戶籍缺乏互通感到出奇,建議房署應要求公屋申請者主動申報是否擁有房協戶籍,亦促當局交代涉及雙重戶籍的個案數字,他將去信房委會,要求資助房屋小組在下次會議討論有關問題。
申訴專員公署揭發房屋署及房協欠缺溝通,如房署聲稱每月均以報表形式通知房協有關涉雙重房屋福利的租戶資料,但綜觀多個個案,房協往往於多月甚至多年後始發現雙重戶籍問題,加上兩房沒有任何書面協定,列明哪些情況由哪一方跟進,令協調機制形同虛設。

處理公屋申請時鬆時緊

另外,對於運輸及房屋局聲稱對房協沒有監管權力,申訴專員公署亦有保留,認為政府以優惠條款撥地予房協,有責任確保其資源用得其所。
公署建議兩房加強互通機制,就雙重戶籍的個案,房署應主動刪除舊戶籍,兩房亦應考慮在非特殊情況下,不容許公屋戶主申請另一公屋,房協也可在租約加入條文,要求住戶申報入息或資產。
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成員黃成智對兩房欠溝通感出奇,認為雙方戶籍應互通,房署應要求公屋申請人申報是否有房協戶籍,批評房署處理公屋申請時鬆時緊,「搞到冇屋嘅有排等,有屋嘅又無端端有兩間」。
房署則強稱現時通報措施有效,涉事個案主要因應住戶家庭狀況而靈活處理所致,但會研究能否加強處理雙重戶籍的行政措施。
■記者鍾雅宜 

一家霸三公屋 房委房協監察不力 v

【本報訊】公屋輪候冊突破廿六萬宗申請,原來房委會及房協竟是阻人上樓的「幫兇」。申訴專員公署揭發公屋資格監察機制存在嚴重漏洞,有一家四口租戶利用長者優先配屋計劃等兩度調遷,八年來單位由一變三,戶主更擁有雙重戶籍長達八年;另一租戶則擁有價值三百萬元物業,漏報資產長達四年,卻因入息未超出限額仍可繼續佔用公屋,更逃過被檢控。公署狠批房署及房協長期厚待違規租戶,延長了上樓時間,令上樓難問題雪上加霜。
記者:鍾雅宜
申訴專員公署早前主動調查有關公屋居住資格審查和監察機制,在房署及房協約六十宗涉違規個案當中,選出九宗比較重要的個案深入了解,五宗涉及房署,一宗涉及房協,另外三宗則是兩房共同個案。
其中一個案戶主原與三名兒子住在一房署公屋單位,二○○三年戶主與長子和孫兒透過「家有長者優先配屋計劃」獲配另一單位,但戶主其實仍住在原有單位,亦沒有刪除原有戶籍,而居於新單位的長子延至二○○八年才刪除原有戶籍,至二○一一年戶主又申請調遷,竟成功獲批新單位,其兩名兒子則留在舊居,即這一家庭同時擁有三個公屋單位,此時戶主才刪除原有單位戶籍,其擁有雙重戶籍的時間長達八年。

刑事追究期已過

另一個案戶主與長子一家三口及次子居於房署公屋單位,二○○九年戶主與繼室申請新單位,兩年後獲批,卻無刪去原有單位戶籍,延至二○一三年次子搬走後,戶主申請由長子成為舊居戶主,始揭發長子及次子於二○○九年均無申報擁有私人物業,惟刑事追究期已過,房署只能追收富戶租金差額,長子一家因入息未超過當時輪候冊兩倍的上限,即使擁價值三百萬元的物業,仍獲批新租約。
申訴專員劉燕卿批評現有審查機制有漏洞,對租戶包容變成縱容,令公屋資源被濫用,間接延誤輪候者上樓時間,情況更持續六至八年,「房署根本忘記咗苦候公屋嘅市民」,亦對違背「家有長者優先配屋計劃」承諾的情況視而不見。

現公屋申請達26萬

房屋署指,公署所審查的個案都涉及複雜家庭背景,部份涉及家庭暴力、住戶出現情緒問題及自殺傾向等,房屋署按當時情況及社署建議作判斷,以免對租戶構成壓力或引發不愉快事件,但同意個別案件處理有改善空間。
房協則指截至今年一月,共有五十五宗涉嫌租戶有雙重戶籍的個案,當中最早的個案於去年九月被揭發,房協一般提供九十日讓租戶自行處理問題,部份由於家庭背景問題或需時較久。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指,雙重戶籍問題一直存在,擔心違規數字只屬冰山一角,但認為是次報告對「兩房」均有警醒作用,又指現時公屋申請宗數多達廿六萬,「兩房」均應加強打擊雙重戶籍問題。
王坤又認為富戶雖然資產超過限額卻仍繼續租住公屋是政策問題,當局應盡快改善。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十三歲女助農民父討薪跳樓亡

十三歲女助父討薪跳樓亡

20,140
■醫護人員在現場為小夢進行搶救。
臨近農曆新年,又到農民工討薪的季節。昨日下午,河北一新建樓盤,一名十三歲女孩幫父親討薪時,突然從十六樓跳下,被送往醫院搶救,最終傷重不治!事件引起熱議。有網民慨嘆:「十三歲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負擔,如果我們的父母官能夠為人民分憂解難,悲劇也許不會上演!」

向政府求助不果

據現場目擊者稱,昨午冀州市凱隆御景工地有來自四川的農民工討要工錢,有人發現一女孩和一名老人已爬上一幢高層建築的十六樓,馬上報警,隨後消防員趕到,放置充氣墊。一名農民工稱,女孩是他們包工頭的女兒袁夢(下稱小夢),讀中二,可能是看到父親討薪困難,和奶奶爬上了高樓,希望幫父親討到工資。
「二○一二年開始我們在這裏做工,但工錢一直不給,我們已經討要了很長時間。」有農民工說,開發商和工程承包商都不給錢,他們也去找過政府部門,但始終無果,無奈來到工地討要工錢。農民工冉先生則說,他們都不知道小夢和她奶奶何時爬到了高樓上,以為只是嚇唬下一開發商,沒想到到了下午一時許,她真的跳了下來。冉稱,女孩的奶奶被帶下樓,得知孫女跳樓後休克,目前仍在搶救;小夢送院搶救後至五時許傷重不治。
北京《新京報》 

1%富人多錢過99%人總和 v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今時今日已成為常識。不過在人人開始麻木之際,全球貧富懸殊正悄悄邁向另一里程碑。國際樂施會昨天發表報告,指世界最有錢的1%人佔全球財富的比率,明年將突破五成大關,亦即是最富有1%一族有錢過其他99%人的總和。樂施會指嚴重貧富懸殊不止是不平等問題,亦會打擊扶貧、經濟增長和公平管治,全球領袖有必要下決心採取行動改善。
樂施會報告引用瑞銀全球財富報告的數據,指二○○九年最富有1%佔全球財富比率是44%,去年增加至48%,平均每人擁約二千一百萬港元,如趨勢持續,到二○一六年就會突破50%。

八成人僅擁全球5.5%財富

現時99%一族所擁有的52%財富,分佈也極不均,差不多集中在全球最富裕的兩成人口,其餘八成人只擁世界5.5%財富,平均每人有約三萬港元,是1%一族的七百分之一。另一個貧富懸殊指標,是二○一○年要全球最有錢三百八十八人的財富,才抵得上最窮的五成人,即三十五億人的總財富,去年只需要最富有八十人就可以。
報告指,《福布斯》全球頭八十大富豪的總財富,過去四年增加五成,最窮五成人總財富在二○○二年至一○年的升降趨勢,大致跟八十大富豪同步,但在過去四年卻在下降中。外界廣泛認為,二○○八年金融海嘯後一般人生活水平受經濟衰退打擊,有錢人身家卻在資產泡沫中水漲船高,加劇貧富懸殊。
國際樂施會總幹事比揚依瑪(Winnie Byanyima)表示:「我們是否真的想活在這個最富有1%比其他人加起來都有錢的世界?全球不平等的程度實在驚人,就算這問題在全球議程漸受關注,貧富差距正快速擴大。」

「扶貧進展倒退幾十年」

她指若不理會貧富懸殊問題,代價很大,會令「扶貧進展倒退幾十年」,因為不止窮人分少了餅,極端不平等亦會打擊經濟增長,令整個餅小了。她指財富集中亦令富人奪取更多權力,令普通人的聲音和利益不受理會,打擊公平管治。
樂施會在報告提出七項建議,改善全球貧富懸殊問題,包括打擊避稅、集中向資本和有錢人徵稅、全面引入最低工資和生活工資,以及為改善不平等制訂全球目標等。本周三至周六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比揚依瑪是六名聯席主席之一,她說會在論壇要求各政經領袖採取緊急行動。
部份富人也關注不平等問題。EL Rothschild投資公司行政總裁羅斯柴爾德,就出任「包容性資本主義聯盟」主席。她指樂施會報告顯示除了政客,全球資本主義的領袖亦是時候採取行動去改變制度,令制度變得「更有包容性、更公平和更可持續」。
英國智庫「平等基金會」的報告,亦指英國最有錢一百戶人去年財富又增加15.6%,總財富已相當於英國三成人。基金會行政總監埃克斯利指「英國是發達國家中最不平等國家之一,應令我們尷尬羞恥」。
法新社/英國《衞報》

樂施會七建議 改善貧富懸殊

1)打擊企業和有錢人避稅
2)政府投資全民免費公共服務,如教育和醫療
3)公平分享稅務負擔,徵稅重點由勞工和消費轉向富人和資本
4)全面引入最低工資,並邁向實施更高水平的生活工資
5)引入同工同酬立法,並推動令婦女得到公平待遇的經濟政策
6)確保最貧窮一群得到足夠安全網保護,包括最低收入保證
7)訂立改善不平等問題的全球目標
資料來源:國際樂施會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富德樓$1租 益藝術家

【話你知】
善心人一蚊租舖位助年輕人創業,同樣例子近年亦屢見不鮮。位於灣仔天樂里及軒尼詩道交界的富德樓(圖),業主數年前成立慈善基金,以象徵式「一蚊租」租予文化和藝術工作者,鼓勵文化產業發展,不少人紛紛遷入,漸成為藝術集中地。
銅鑼灣皇室堡商場前年亦曾將商場內一百五十呎空間,以象徵式月租一蚊,租予理大設計學院八名畢業生兩個月,售賣各類環保設計商品。粉嶺聯和墟二○一二年底亦獲地政總署批出短期租約,以每年一元租予團體三年,辦環保回收、農墟及社區藝術活動。 

善心業主提供兩年筍約 一蚊舖租 助青年開食肆 v

【本報訊】本港舖租昂貴,令有意創業青年卻步,可有想到,有業主願以「一蚊」租舖?香港青年協會首次與善心地舖業主合作,將佐敦上海街一個實用面積約七百呎的地舖,以月租一元租予十八至三十五歲的創業青年經營食肆,租約為期兩年,今起接受申請。附近食肆及地產業界指,一元租金雖極具吸引力,但該處人流較少,食肆需有特色才可殺出一條血路。
記者:譚靜雯 佘錦洪
為支持青年創業,香港青年協會自二○○五年推出香港青年創業計劃,為年輕人提供最高十萬元免息貸款,至今已批出一百五十五宗申請。該會督導主任鄧良順表示,今年的免息創業貸款上限,將由十萬元增至最高十五萬元。
鄧更透露,今年更有熱心人士放棄收取市值租金,將自己的地舖以一元租金,租予有志創業的青年經營食肆,「嗰業主舊年九月主動聯絡我哋,佢好想支持吓年輕人,睇吓平租可唔可以幫到佢哋建立自己嘅生意」。他稱,該舖位於上海街二十八號恒邦商業中心地下二號舖,實用面積約七百呎,租約為期兩年。

十八至三十五歲可申請

鄧良順認為,計劃可減輕青年創業的租金成本,「如果佢哋打響名堂,就算兩年租約完咗,都有本錢喺其他地方另起爐灶,甚至營運得好,呢兩年仲會有利潤」。他稱,申請者需是十八至三十五歲有志創業的青年,若有飲食專業技能更可獲優先考慮,但同時要提交業務簡介、食肆特色、財務報告等。該會將邀請專業人士包括會計師、飲食業人士等負責審批申請,料最快四月底有結果。
差餉物業估價署查冊顯示,上海街二十八號地下二號舖本年度租值為三十六萬六千元,即平均月租約三萬零五百元。《蘋果》記者昨實地視察,一蚊舖位處佐敦及柯士甸港鐵站之間,交通方便,附近多為商業大廈或商住樓宇。地段優良,但街道人流疏落,平均每分鐘只有約十名行人路經,昨適逢假日,附近多間店舖「落閘」,場面冷清。
同一條街開設粥麵店五年的李先生聽聞有人提供「一蚊舖」即瞪大雙眼,「一蚊你租畀我啦」。他指這段上海街人流差,開業多年只靠熟客維持生意,開新食肆「冇得搞」,甚至是「天方夜譚」。不過,在「一蚊舖」旁的韓式家庭小食老闆Cindy則稱,平均每日都有約五十名客人,以OL為主,生意尚算不俗。

「唔識睇貨好易俾人呃」

中原(工商舖)工商部營業董事劉偉成就稱,該處人流不多,也不是以食肆為主,租金沒太大變動,「嗰度聚唔到人流,因為一入夜好多舖頭都閂門,附近又得一、兩幢唐樓、公園,啲人消費、食飯多數行去尖沙嘴」。
一蚊舖機會當前,食肆老行尊如何「教路」?連鎖點心店添好運負責人之一麥桂培表示,一元象徵式租金對創業有頗大優勢,但對由經驗較淺的年輕人搞食肆就有所保留,「隔行如隔山,又唔識買貨,又唔識睇貨,唔係做開好易俾人呃」。他指人工與食材佔營運成本最重,亦最易有大變動,若控制不好「生意會好難做」。 

勤奮三姊妹 勢告別跨代貧窮

【本報訊】十年前,何家三姊妹(圖)一心想讀書能脫貧,不再捱窮;十年過後她們一同考上Band1英文中學,有各自追求的夢想,但離脫貧仍有一段頗長的路,她們便發揮小智慧:回收廢紙、打工、創業,望有天能告別跨代貧窮。

每月零用僅$100

十年前社區組織協會出版攝影集《寶貝》,何家三姊妹便是其中之一受訪的基層兒童。自小家庭離異,何家三姊妹受母親鼓勵,發憤先後一同考上英中,「媽咪會報免費電腦、英文班,仲好畀心機溫書」。
小時候,大家姐何秋螢,長大後想當麥當勞店員,想不到十年後,她真的去了麥當勞當兼職,一星期工作六天賺了四千多元,一拿到工資便請母親及妹妹喝茶。有小學生一周花八百元,今年讀中四的她每個月只有一百元,年少便學懂精打細算,「早餐唔可以超過7蚊、午餐要廿蚊以內」。
三姊妹小學便開始收集報紙等賺錢,二家姐何千惠透露自己曾用手推車將廢紙由白田邨拉到深水埗,途中輪胎脫落廢紙散落一地,「佢哋眼望望咁,好似我阻街、扮窮,嗰陣係有少少唔開心」,年僅十五歲的她去年一嘗創業滋味,自設網站售賣護膚品、自家製甜品等,最高𥧌一天有三百多元收入,她夢想能成為以「格仔舖」收租維生的「包租婆」,希望再下個十年,可以賺更多錢。
社區組織協會二○○四年出版攝影集《寶貝》,訪問二十九名基層兒童,十年後社協追訪其中十六人,再輯成《寶貝二》,並於本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在銅鑼灣希慎廣場舉行攝影展。 

基層兒童相展見證3姐妹自力更生

基層兒童相展見證3姐妹自力更生

3,965
建立時間: 0118 17:36
何家三姊妹與到場參觀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左)交談。 (王子俊攝)(蘋果日報)
社區組織協會舉行「寶貝·十年」攝影相展,回顧10年來基層兒童的成長歷程。

來自單親家庭的何家三姊妹,小時候與媽媽相依為命住在長沙灣的唐樓,3人憑努力成功考上Band 1英文中學。今次展覽展出3人兒時在家中的合照,當時二姐何千惠手持自己獲得的獎項。

三姊妹空餘時會收集報紙及廢紙回收,賺取微薄收入補貼家用。現時16歲的大家姐何秋螢暑假已到連鎖快餐店兼職,賺取了4,000多元收入後,立刻請媽媽及兩個妹妹喝茶。

「寶貝·十年」即日起至周六(24日)每日朝10晚10於銅鑼灣希慎廣場一樓中庭展出,參觀費用全免。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港府低估自閉人數 支援不足

【專家之言】
本身育有智障女兒的立法會議員兼註冊社工張超雄指出,不少患上自閉症的兒童可能同時擁有其他殘疾特徵,例如智障,當此類兒童申請「殘疾人士登記證」時,登記證可能會將其撥入智障類別,令在登記證上被認證為自閉症人士的數目被低估。
張超雄稱,學校及社福機構對智障及自閉症兒童的支援明顯不足夠,雖然部份學校會為學童制訂「個別學習計劃」,但非每一位學童有機會接受支援;而自閉症兒童需要到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經評估後才可接受資助服務及訓練,惟現時新症評估輪候需時接近一年,服務量不足,令兒童錯過六歲前的「訓練黃金期」,反映評估、訓練及學習等支援均需要改善。
他續稱,坊間機構會向政府提交服務自閉症人士計劃書以申請資金,惟服務往往有時限性,難以為自閉症人士提供持續支援,加上學前及幼兒家長互助組織有其重要性,他建議政府應加強對此類自助組織的支援。
■記者邵沛琳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sservice@appledaily.com
◆傳真:37112468
◆網址: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