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2日
【本報訊】「現時公營醫療係一個集團式經營,要保持水準同效率,訓練出嚟嘅醫生變成好倒模、機械化。」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慨,以往醫生着重薪火相
傳,以心待病人;現時醫生需按指引辦事,容易變成醫病而非醫人。他坦言無人能對抗大潮流,只希望培養出堅持理想的醫生。
記者:陳沛冰
記者:陳沛冰
於1988年畢業於中大醫學院的陳家亮,是首位中大醫學院出身的院長。陳家亮坦言,當初讀醫只希望帶來安穩生活,但於醫學院遇到外科專家鍾尚志,及腸胃科
專家、現任中大校長沈祖堯兩位啟蒙老師,徹底改變他從醫的心。
當年跟隨巡房偷師
陳家亮表示,性格火爆的鍾尚志對病人「肉緊」得破口大罵,「你係唔係想唔要命,你有無諗過你老婆仔女」,無非想病人好好醫病。讀醫時他常見到鍾尚志晚上 九、十時回病房,「佢唔放心病人,瞓唔着,就算唔係佢當值,都返嚟睇病人。佢啟發我要做個認真盡責嘅醫生,唔係收咗工就算」。當年醫科生像病房的「浮游生物」,要自行爭取學習機會,有時教授「放飛機」沒到病房上堂,惟有主動跟隨巡房醫生尾後偷師。
有次當年仍是公立醫院醫生的沈祖堯巡房,他與數名同學尾隨其後,沈不但沒像其他教授趕他們走,反叫他們「埋去睇吓(病人)」。自此他們經常在病房等沈祖堯,甚至跟他到專科門診學習診症。鍾沈二人啟發他要真心對病人及學生。
陳家亮表示,現時醫管局是集團式經營,好處是能保持水準、透明度及效率;但對醫生的培訓變得很公式化。醫病,要跟指引;想升職,要跟KPI(關鍵績效指標);連發生醫療事故後,如何通報上級及面對病人家屬,都有指引。
結果,醫生難有個人想法,慢慢失去個人個性,訓練出來的醫生像倒模一樣,「好似好現實、好實際」。醫生都是跟指引、跟規則辦事,「制度令人變成好機械化」。
冀醫生「有血有肉」
陳家亮表示,為令下一代醫生變回「有血有肉」,中大醫學院於新一學年起,減少一成非臨床課堂及將內容放上網,讓學生彈性上網學習,騰空更多時間到病房臨床 學習,接觸病人,「係教你醫人,唔係淨係醫個病」。他每周六也會親自帶學生到病房學習診症。醫學院面試較着重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醫療道德觀,及了解他們做醫生的真正原因,希望培養出堅持理想的醫生。
2013年08月12日
【快樂童年】
當年的屋邨窮小子,今日成為醫學院院長。小時候家貧的陳家亮, 與父母及弟弟居於300多呎的廉租屋牛頭角花園大廈畫眉樓9樓。30年後重遊舊地,陳家亮仍記得當年在走廊踢膠波、從家中觀看維港景色的快樂童年。
當年的屋邨窮小子,今日成為醫學院院長。小時候家貧的陳家亮, 與父母及弟弟居於300多呎的廉租屋牛頭角花園大廈畫眉樓9樓。30年後重遊舊地,陳家亮仍記得當年在走廊踢膠波、從家中觀看維港景色的快樂童年。
做廳長朝桁晚拆
自中四搬離花園大廈後,訪問當日首次重遊舊地。車輛駛至九龍灣時急不及待叫司機靠左駛,希望看看牛頭角下邨附近、中學生時等車返學的巴士站,可惜已拆了。 中學時他要從家走過一個小山坡到巴士站,乘2A巴士返學,等車連乘車需2小時,巴士設車上賣票,每程1毫半。他在畫眉樓樓下向上望,向記者指出當年居住的單位,他說雖然又逼又細,但有一個室內露台可晾衫;父母睡在木板間成的房間,他與弟弟做廳長,睡在朝桁晚拆的帆布床。「細個無冷氣,但係呢度其實好涼,我哋個單位可以睇到維港」。
童 年生活簡樸,「姨媽住係對面,媽媽帶我哋去玩已經好開心,有時去電梯大堂踢毽、踢膠波」。只是父母管教甚嚴,可出大堂玩耍的時間不多。做的士司機的父親由 小到大,灌輸「要努力讀書,如果唔係大個無前途」的思想。但小學時他很頑皮,差點要留班,曾要母親求班主任給他升班,結果被媽媽「打到飛起,周身藤條 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