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投資是一種責任

投資是一種責任

2014-5-1 12:14:28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我唔識投資」,我經常聽到這句話,說這句話的人,語氣通常沒帶失望或歉意,很多時甚至是理直氣壯。彷彿,不懂投資是應該的,因為投資是一件深奧的事,又 或者花時間鑽研投資,代表自己不務正業。最近跟朋友談子女教育,朋友斬釘截鐵預言,送現在只有一歲的兒子到外國讀書,並開始儲錢。我問這筆錢放在哪裡,他 說在銀行戶口。我問:即是近乎沒利息收入的銀行戶口?他點頭。

這位朋友投資大量時間研究子女教育,為兒子作長遠計劃,願意犧牲自己享樂,可是,這筆這麼重要的錢,竟放在沒利息的戶口。我聽到後的反應不只是可惜,其實 有點憤怒。既然這筆錢短期內一定不會動用,朋友只須打一個電話或親身到分行一趟,把這筆錢轉為定期存款,利息可增加一至兩釐,沒增加額外風險,但他竟懶得做。朋友解釋是,他不懂投資。

遇到某些事,我們腦袋會突然進入封閉狀態,封閉是指我們不用多想,接受既定結果。很多人都會遇過這種突然封閉狀態,真正原因是我們對人對事容易產生偏見, 我們日常無論怎樣以理性處事,就是不願多想這件事。引起突然封閉狀態的事情,因人而異。我留意到投資名列前茅的,遇到自己應該知道但又不知道的事情,正常 反應是焦急(我要學識),甚至羞愧(我點解唔識),偏偏不懂投資,卻不會引起這些反應。望子出國留學的朋友,他願意為兒子付出很多,但不包括學懂投資,而他不覺得是一回事。

投資是一門深奧學問,需要很豐富的學識及很多時間鑽研,才能學懂,是被普遍接受的謬誤。不少投資大師不停以不同方式打破這謬誤,其中最不遺餘力,是「股神」畢菲特。剛出版巴郡年報,畢菲特用很長篇幅,解釋投資不是一件複雜事情,在投資取得好成績,不需要成為專家。

畢菲特在年報談到這課題,開頭第一句是他過去五十年不停重複的概念:投資跟做生意沒分別。例如買股票,不是買冧巴,不是買一張紙,而是買一間活生生公司的 一部分。買長實股票,閣下股東地位跟李嘉誠沒分別,大家都擁有長實一部分,分別是李嘉誠擁有的部分比閣下大。長實股票的投資價值,是長實作為一盤生意的投 資價值。畢菲特說過一千次:投資者最醒目的時候,是最懂得把投資當作一盤生意看的時候。買股票其實是買一盤生意的一部分,買長實的決定維繫於閣下怎看長實 這盤生意。

投資界有很多所謂專家,這些人不停在傳媒發聲,營造一種氣氛,只有專家才有資格談投資。一個又一個學術研究指出,專家實際投資成績乏善可陳,能長時間維持佳績的例子絕無僅有。畢菲特對非專家(即包括差不多所有人)提出非常有用忠告:知道自己的限制。

非專家知道自己放在投資的時間有限,能接收的消息不多,未必有能力分析複雜資料,所以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這種知己知彼心態,非但不是缺陷,實在 代表優勢。對,有限制不是問題,不知道有限制和知道有限制而不肯面對,卻是大問題。專家和非專家的分別是,很多專家不肯(或不敢)正視自己的限制,往往高估自己能力。非專家睇餸食飯,不隨便超越限制,投資成績隨時打贏專家。

這陣子有朋友「醒」你絕世貼士,例如馬雲將入股某殼股,股價一定爆升。非專家的你說不,因為你不懂什麼是殼股,兼且你想到自己非專家身份,絕世貼士無理由會落在自己手上。專家收到絕世貼士,會做一輪所謂功課,認為英雄所見略同,說服自己機不可失……

投資不需要是專家,相反,非專家自有一套認清自己限制的策略,代表負責任投資的好開始。口口聲聲不懂投資的人,其實是在逃避,屬不負責任行為。投資是一件需要做及應該做的事情,所有人一生中不停地面對。「我不懂投資」這句話出口前,停一停,想一想,你是否繼續活在偏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