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MV 我是一隻小小鳥

(KTV) - 趙傳 - 我是一隻小小鳥 



我是一隻小小鳥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隻小小鳥
想要飛 卻怎麼樣也飛不高
也許有一天我棲上了枝頭 卻成為獵人的目標
我飛上了青天才發現自己從此無依無靠

每次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 我總是睡不著
我懷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沒有變得更好
未來會怎樣究竟有誰會知道
幸福是否只是一種傳說 我永遠都找不到

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
想要飛呀飛 卻飛也飛不高
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一個溫暖的懷抱
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
想要飛呀飛 卻飛也飛不高
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一個溫暖的懷抱
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 你們好不好
世界是如此的小 我們註定無處可逃
更多更詳盡歌詞 在 ※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當我嘗盡人情冷暖 當你決定為了你的理想燃燒
生活的壓力生命的尊嚴哪一個重要

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
想要飛呀飛 卻飛也飛不高
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一個溫暖的懷抱
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
想要飛呀飛 卻飛也飛不高
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一個溫暖的懷抱
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
想要飛呀飛呀飛 卻飛也飛不高
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一個溫暖的懷抱
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李安的啟示 年輕何妨有夢

李安的啟示 年輕何妨有夢


【經濟日報專訊】再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全球視綫下,李安瀟灑踏上頒獎台,但鏡頭下的路才最難行,在父親反對下他多年來堅持心中夢想;現今不少父母為子女安排妥當人生每步,期望實際,就是「搵到食」,但有夢又何妨呢?

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昨在奧斯卡抱走4個小金人獎項(新聞詳見C2——「李安險勝冧莊最佳導演」),華人拍爛手掌。李安奪獎無數,但電影夢想成真之路豈容易?背後有一段違背父親期望的故事。

赴美讀電影 李父曾反對

李安父親李昇曾任台南一間名牌高中的校長,期望兒子任職老師,可是李安學業成績一般,兩次考大學落榜,反而醉心電影,最終考上藝術專科學校,再赴美國修讀電影。
李安曾撰文指,當他準備報考美國大學的戲劇電影時,父親十分反感,父子關係從此惡化,20年來對話不超過百句。畢業後,李安果真失業,幸得妻子支撑家庭,才捱過6年無業日子,終可出人頭地。

李安堅持電影夢令人動容,可是對於本港家長來說,放手讓子女追尋夢想,又談何容易?
藝人鄭丹瑞曾在本報專欄指,小女兒大學揀選考古,親友大感驚訝:「日後點搵食?」「考古唔會發達!」他回應指,未聞有人讀畢考古後餓死,女兒讀考古亦十分開心。他指,人生當然要搵食,但也有不同食相,有人吃飽了,卻餓死靈魂,寧願女兒慢慢咀嚼,先餵飽靈魂。

家長一方面寄盼子女獨立成材,可修讀自己心儀的學科、做最感興趣的工作,但轉眼一看,各大學學系畢業生的薪酬參差、就業率不一,年輕人愈來愈滿途荊 棘,難向上流,可以發圍機會也及不上父母輩一代,走出社會,面對的競爭不止來自內地,還有國際之間不乏優秀人才,如此形勢,家長又怎會不看在眼裏?從功利 角度出發為子女鋪路,背後心理也源於不希望子女將前途冒險,日後要付上代價,這不難理解,試問全球有多少李安?

去年有機構訪問本港400名家長,調查他們最想子女從事的工作,便發現普遍家長注重薪酬穩定、社會形象高的工作,超過70%家長冀子女從事金融業,之後是律政人員、醫療人員,約一半家長指,若子女志向與自己期望不同,會希望改變他們的決定。

家長為子女指明前路,或可提升子女日後找到薪高糧準工作的機率,可是人各有志,有人愛薪高糧準,也有人愛冒險,最實際、最有前途的選擇,也未必等如日後快樂的保證。

有社工曾撰文指,只要喜愛和有求知慾,就是成功的一半,社會應鼓勵孩子尋找可以提供喜悅和意義的學習道路。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被指對子女管教 太嚴的「虎媽」蔡美兒,也指其虎式教育法的關鍵教育階段在於5至12歲,長大後就要放手讓其自由發展,從大學選科到課餘生活,一概不干預。

前途抉擇 不應只為搵食

再者,如今大學學歷膨脹,傳統筍工也會轉變。近日美國有報道指,近年法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未如理想,令法學院不再吃香,有學者稱30年前若想出人頭地,是進商學院或法學院,如今也難說了。哪個學系一定有「錢途」,誰又說得準?

家長要放手讓子女冒險自由飛翔,還是為他們指定航道?抉擇兩難,但與其要當直升機家長,不斷干預子女的選擇,倒不如做好從旁指導角色,助子女年幼時便及早明白自己喜好,而非強行「倒模」,上同一個興趣班、背誦同一個答案、選同一個志願,甚至揀同一條人生路。

香港人抗拒談夢想,常掛口邊:「講夢想?長大了就知道賺錢最重要。」

事實上,李安在失業之時,確也有轉行打算,又擬到社區大學讀電腦,好讓有一技傍身,但他太太卻指「學電腦的人那麼多,不差你李安一個,你要想拿到奧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證心裏有夢想。」李安追夢的故事,對年輕人又可有啟示?

v 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

安,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




Published on Feb 27, 2013
 
【李安特別報導_娛樂新聞】相濡以沫三十載 李安獲獎謝太太 相濡以沫三十載 李安獲獎謝太太(NTDAPTV) 
http://ap.ntdtv.com/ 李安再次捧回奧斯卡小金人,恰恰好是他與妻子林惠嘉,結婚三十年,因此在談獲獎感受時
­,李安特別感謝妻子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不離不棄。

【新唐人亞太台2013年2月26日­訊】

奧斯卡最佳導演得獎者 李安:「我今年夏天就結婚三十年了,我很愛我老婆,我們不會很甜甜蜜蜜,甜言蜜語的,
­可是她是我精神上的一個支柱。」

1983年,29歲的李安大學畢業,在劇組做了六年的打雜工作,漫長而無望的等待,以
­及由妻子養活全家的壓力,曾經讓他一度放棄繼續在電影圈打拼成為導演的夢想。

然而妻子林惠嘉不僅不離不棄,不施加任何壓力,反而幫李安抵擋來自父母方面的壓力。

當林惠嘉無意中發現了李安為了生計,而參加電腦培訓班的課程表時,她一夜無言,第二天
­上班前,突然一字一句的說:「安,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

正是妻子這思量了一夜的話,讓李安鼓起勇氣,留在電影圈裡蓄積力量。

奧斯卡最佳導演得獎者 李安:「我很珍惜不管是太太啦,或者以前的朋友啦,從我還沒有成就,什麼都沒有的時候
­,不離不棄,跟我很公平的交往,我很珍惜,因為他們是很"真"的。」

林惠嘉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生物學博士,她現在在紐約醫學院擔任病理研究員。她
­與李安育有兩子,1984年出生的李涵和1990年出生的李淳。新唐人記者 任浩 綜合報導

v 不一樣的藝術家: 自閉症患者欠缺溝通能力

2014年01月30日
新春將至,人人忙着辦年貨,逛年宵,買鮮花,過一個熱鬧喧騰的新年。城市中,卻有一群安於閑靜的人,即使被年節遺忘了,還是樂得盡力做好自己本份。他們以 有限的力量,為別人帶來無限的祝福。明天是大年初一,我們選了一群馬兒陪大家迎春接福,只因我們相信,馬兒的美,與創造牠們的人,都應受到欣賞。

這些馬兒,都出自聖雅各福群會陶藝工作室的藝術家之手。他們一般被視為弱能人士,是社會上的少數、弱者;但在藝術的世界,他們早獲尊為「師傅仔」,只因其敏銳,其單純,其全神貫注,早達到許多藝術創作者夢寐以求的高境界。


像 廿多歲的歐鑑賢,導師Samantha大讚他造陶勝在「冇包袱」,不似一般人那樣顧忌可行性而局限創作,「佢腦入面冇『考慮』呢樣嘢,諗到就憑直覺去 做」。導師們從來在旁只是支援,如幫他們搜集圖片,而實際上的操作,由畫草圖到造型,以至選色上釉,都由師傅仔一手一腳操刀。


又如其中最沉默的黃震邦(邦邦),是自閉症患者,旁人以為他欠缺溝通能力,但工作室導師施惠玲讚嘆,邦邦與陶泥溝通能力之強,遠勝任何人。施老師說,陶泥在不同的乾濕程度下,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好抽象,要靠自己靜靜地去感受去溝通,而邦邦就平衡得好好」。


今年,施老師把造「大桔盆」的重任交到邦邦手上,意想不到的是,邦邦把盆做得大如足球,「呢個係佢奇技,同樣重量的泥,佢可以比其他人做得大一倍」。施老師還發現,經過多年造陶訓練,邦邦已變得越來越主動。


施 老師認為,弱能人士在成長時,往往受指令式的訓練,令他們變得相對被動。但其實,對美的追求與創造是本能。她樂見許多弱能人士加入陶藝工作室後,啟動了其 對美的感受力,「好多師傅仔漸漸會自己襯衫,遇上做demo等大日子,唔使提醒就會自動穿戴整齊」。這群石水渠街的藝術家,藉着陶藝,找到與世界溝通的方 法。


記者:朱雋穎 攝影:李家皓

■黃震邦喜歡造又大又圓的陶器,其右邊的「大桔」是其新作。 ■歐鑑賢專注力強,從不以「可行性」局限創作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家教好壞決定孩子成就

孩子「成功」有賴怪獸家長?(二)

2014-1-19 1:04:13
【文:Trevor】

若果有研究證據顯示父母教養對子女未來有決定性的影響的話,那我們在政策層面著手,只要對父母「再教育」,家長們不論貧富均可打造「成功」子女?這不是筆 者亂說的,起碼英國首相卡梅倫曾有類似的想法。他於2010年為智庫組織Demos演講,在針對社會不公的政策議題上表示,「好父母 (good parenting)是決定英國社會未來成敗的關鍵」。他言之鑿鑿地闡述:

當窮孩子和富孩子均由「有信心和有能力」的父母養大,他們之間的成就則不會再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雖則要說這(發現的重要性)對於社會科學來說是相當於物理學上何為 E = MC2 的話,會有點過了頭,但我認為這確是一個讓人「坐下想想」的時刻。

(原文:“Differences in child outcomes between a child born in poverty and a child born in wealth are no longe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hen both have been raised by “confident and able” parents…… It would be over the top to say that it is to social science what E=MC2 was to physics, but I think it is a real 'sit up and think' moment.”)
他更誇言,這次「好父母」的發現將為社會流動的理論確立新定律,好比「E = MC2」界定了相對論定律!

家教好壞決定孩子成就?

這番話一出即引起公眾和學術界人士譁然和反響,不少人質疑卡梅倫曲解了其所引述的相關研究結果。筆者無意在此詳談相關研究的爭論,反正英國的教育爭論本身 一直充滿政治性,面對工黨猛烈抨擊現政府對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流動性停滯不前等問題回天乏術的時候,這說法或許只不過是卡梅倫的一種回應技倆。無 論如何,卡梅倫上述的說法,理論上可能說得通,筆者也衷心希望這「發現」真能改變窮孩子和富孩子之間學業成就的差距。但現實哪有這麼多驚奇發現!

一個人的出身左右著他/她的將來,是大家一向都知道(但往往不願接受)的現況,更是歷年有關教育不平等的研究不斷引證的一個不爭事實。教育不能彌補社會的 不足(社會不平等),教養方式亦不能彌補家庭資源不足。那種「家教決定論」實則是本末倒置,變相將子女「成敗得失」歸咎於(窮)家長個人的不足,而漠視背 後社會貧富不公所帶來生活上各方面的不平等,包括對子女管教的制肘。換句話說,不一定是基層家長把子女「教不好」,只是沒有那麼多資源去跟從中產育兒工程 的玩法!

貧富大不同

當然各人對成功的定義各有不同,這裡說的是主流那種事業成就、向社會階梯上流那種成功,而筆者亦無意比較不同教養方式的好壞。結論一點新意也沒有 — 一方面大家擁護那套靠個人努力而非出身的「香港夢」,另一方面現實卻告訴我們,孩子家境仍大大影響著他們將來的前途,當中與家境息息相關的教養方式是重要 原因之一。

英國經典紀錄片系列“Seven Up”的導演Michael Apted,自1964年採訪了14位來自不同背景的7歲孩童,有出身於上流社會,也有來自孤兒院的,之後每隔7年再訪這些人,跟踪他們成長各階段的故 事。直到2012年最近的一輯,當年的孩童已踏入56歲。這跨半世紀的紀錄片系列可謂史無前人後無來者,「見證」了那些不平等的起跑線如何延續到往後不平 等的學業、職業以至退休生涯*

*“Seven Up”最新一輯的預告片:
還未能想像到實際上育兒方式如何貧富大不同?不妨可看看以下2004年英國電視真人秀“Wife Swap”這個片段,勉強可說是《不平等的童年》的英國版例子。節目把中產媽媽Anne跟基層媽媽Donna交換生活,體驗一下對方相夫教子的經驗,凸顯 貧富家庭之間各自不同的典型家教方式:育兒工程 VS 天生天養。
*“Wife Swap”節目片段:

作者簡介:只求小小一隅,能分享自己對一些教育議題的一點觀察和反思。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疑苦無傾訴對象 走向絕路

2014年01月19日

疑苦無傾訴對象 走向絕路

115,785
■消防蛙人不斷搜索,終在約17米深的水塘底尋獲青年屍體。
【本報訊】19歲英國留學生疑因逃避升學而選擇跳水塘自殺,學友社主席兼資深中學校長伍德基形容事件是一宗悲劇。他指內地、英國及澳洲一向是港生出外升學 的三大熱門地方,死者今次自殺顯示他苦無傾訴對象而走向絕路;強調年輕人對外國升學感到畏懼,若無法說服家長,可向舊校師生或學友社求助,化解當中矛盾及 困擾。

家長應勸服忌施壓

中大專業進修學院社會科學及教學部總監崔日雄指出,家長游說已成年子女在外國升學,需要用更多理據及解釋勸服對方,切忌施壓。他所接觸的年輕人當中,絕大 部份均認同升學對個人前途有幫助,問題是要適應當地陰霾滿佈的環境,又要與朋友別離,甚至可能被人欺凌;父母宜細心聆聽子女的心底話,理解他們在當地升學 面對的難處,從而疏導其心中鬱結,以免他們在無助下產生極端思想。

v 19歲男仔拒返英升學跳塘亡

2014年01月19日
【本報訊】一名19歲留英大學男生,日前結束假期原定要飛返英國繼續升學,疑不堪學業壓力,在家人陪同到機場並目送進入禁區後,悄悄溜出機場四處遊蕩。他 失蹤四日後至前晚,被懲教署職員在距離其屯門住所一公里外的大欖涌水塘,發現水塘邊有個人物品,懷疑有人跳塘自殺報警。消防蛙人經逾16小時搜索,至昨晨 終在水底撈獲事主屍體,其父昨到場認屍時崩潰,揭開白布目睹愛兒屍首後跪地嚎哭。
記者:譚健文 張家豪 馬嘉鍵
疑跳塘自殺身亡青年李明臻,暱稱「李明」,與家人同住屯門小欖漣山一單位。據悉,他是家中獨子,曾在屯門一中學就讀,父親為商人,家人年前安排他負笈英國讀書,上學期在當地升讀大學,其間家人不覺他有任何異樣。

放假返港 突變沉默寡言

消息稱,至上月尾,在英國就讀大專院校的李明臻,趁聖誕及新年假日,返回香港與家人相聚,家人此時卻發現他精神大不如前,表現得異常沉默寡言。
家人見狀表示關心及了解情況,青年亦坦言不欲再返英國繼續學業,有家庭成員聞言後疑一度難以接受,雙方曾為此發生激烈爭吵。
至 本月13日凌晨,李明臻終收拾心情及執妥行李,在父親陪伴下驅車前往機場,抵埗後父親在他辦理登機手續及進入禁區後,遂放下心頭大石離開。豈料事後航空公 司致電通知李父,指李明沒有上機,李父聞言大驚,恐他發生事故,於是遍尋兒子香港的朋友及舊同學查詢,但都沒有兒子消息,於是在翌日(14日)報警。
直至前日(17日)晚上7時許,有大欖懲教所職員行經青山大欖涌水塘的抽水站位置,赫見有人遺下一個背囊及一對運動鞋,懷疑有人跳塘自殺,立即致電報警。
警員到場經檢查背囊,發現李明臻的護照和私人物品,於是通知新界北總區失蹤人口調查組探員,並召消防蛙人到場打撈,昨晨飛行服務隊亦派出直升機在上空盤旋協助搜索。
至 昨晨11時半,蛙人終在約17米深水底撈獲屍體,帶離水面時屍身發白,鼻孔滲血及腹部脹大,相信已浸了一段時間。李父與一名女親友接獲噩耗趕抵現場認屍, 當確認躺在面前的正是當日目送進入禁區的愛兒時,李父一度難掩傷痛情緒,激動地嚎哭。他一時難以接受事實,抱頭坐在屍體旁邊,要由女親友及警員安慰。

父爬向兒屍:做乜咁樣呀

李父在親友攙扶下擬離開時,坐在石灘的他一度爬向李明臻遺體旁,再度跪地揭開遮蓋愛兒的白布,傷心地在李明臻耳邊說話,起身後卻再癱軟地上,揭起白布喃喃 自語:「你做乜咁樣呀……」並不斷拭抹眼淚,警員上前攙扶他時,他卻揮開雙手及搖頭,不斷抽泣地離開現場。警員在現場並未發現遺書,調查後相信事件無可 疑,稍後將安排驗屍以確定死因。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BB哭喊 有時只為爭寵

2014年01月17日

BB哭喊有時只為爭寵

361
建立時間: 0117 15:50
(互聯網)
嬰兒尚未懂得說話,故經常透過身體語言,如哭喊表達需要。日本一項調查發現,嬰兒不但學懂利用眼淚說出需要,還懂得利用這武器「控制」父母,希望他們多加注意自己。

聖 心女子大學心理學家中山博子,過去半年分別監察兩名幼嬰行為,並分析他們流淚前後過百條短片,結果發現有兄弟姐妹的Baby R,除不滿、抱怨和傷心,出現負面的情緒外,他嚎哭的次數比Baby M頻密,特別是父母接近其他兄弟姐妹時,但當父母開始關注他的時候,他便會展露笑顏,研究員稱這是Baby R爭寵「招數」。

英國《每日郵報》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少人患糖尿病 荷蘭食物最富營養

2014年01月16日

少人患糖尿病荷蘭食物最富營養

2,647
■荷蘭是擁有最多健康食品的國家。
慈善組織樂施會前日(周二)公佈全球125個國家的食物指數排名,荷蘭因食物價格相宜及民眾患糖尿病水平低,成全球擁有最富營養、豐富和健康食物的國家;非洲國家乍得就排榜末。
樂 施會參考世界衞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數據,再根據125個國家的食物質量、健康程度、人民的負擔能力、兒童體重不足比率、食物種類及乾淨食水等作評分。 前列的都是歐洲國家,瑞士和法國排第二;比利時、奧地利、瑞典、丹麥並排第四。亞洲國家中,日本就以第21位排最高,中國排第57。
榜末最後三位是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和安哥拉排第124,乍得就因食物價格高昂和兒童體重嚴重不足排最後。
樂施會指,全球有8.4億人每天都捱餓,在氣候變化影響下,到2050年飢餓人數有機會上升20至50%。
路透社

v 日本女生高中畢業後開始整容超過30次

2014年01月16日
日本女生Vanilla被形容為「日本史上最強整容怪物」,高中畢業後開始整容超過30次,務求將自己變成「法國娃娃」:隆鼻、隆胸、抽脂及豐額樣樣做齊,花費超過2,000萬日圓(約149萬港元)。

Vanilla近日發現自己身體有點小毛病,於是進行身體檢查。做過兩次隆胸手術的她,胸部由E cup升級成H cup,其後再加碼變成現在的J cup,上樓梯時都會呼吸困難。檢查後發現她的肺活量較正常人細,這是由於肺部被隆胸矽膠壓着造成。

醫生檢查她嚴重偏頭痛及噁心的原因時,赫見她的額頭骨上有螺絲,原來是之前豐額時,用來固定人造骨的。當時手術一度掀開頭皮,傷及三叉神經才導致偏頭痛。

雖然身體已經「千瘡百孔」,但Vanilla覺得以她現時的狀況,日後仍可繼續做整容手術。

宅宅新聞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v 主人停止提供糧水 狗不可能生存

2014年01月15日
【本報訊】啤酒女郎為跟不喜歡狗隻的男友同居,竟將不足一歲的寵物貴婦狗女,遺留在家近一個月,其間更沒有提供足夠糧水。狗女乏人照顧下,在單位四處便 溺,傳出惡臭,惹來好心鄰居發現,為牠送上糧水10日,鄰居最終決定報警。啤酒女郎昨認罪,獲裁判官相信非蓄意犯案,輕判監禁兩個月但緩刑兩年。記者:李 啓發、羅日昇
被告邱美玲(24歲)身形高䠷,昨被押送到觀塘裁判法院應訊時,穿上超短迷你裙並腳踏三吋高跟鞋。她透過律師解釋因保釋期間遺失手機,與警方失去聯絡,才 遭拘留,並承認一項導致動物受到不必要的痛苦罪。控方申請將狗女交愛護動物協會照顧,被告沒反對。愛協發言人補充狗女現時一歲,去年底已被人領養。
去年5月初,黃大仙金國大樓一女住戶,發現三樓一單位傳出惡臭,單位內四處是排泄物及有一狗,但鐵門被鎖上。她見單位無人,為狗女提供糧食及清水10日,直至同月30日晚,決定通知動物關注組織「動物友善政策關注小組」。有關人員上門後認為可能發生虐畜案,於是報警。
警方及愛協人員到場帶走狗女,證實牠健康良好且沒受傷。獸醫指狗女有輕微脫水,若被遺留更長時間,將對牠的腎及其他器官系統造成長久傷害。

判囚兩月緩刑兩年

律師求情稱,單位是被告的亡父留下,被告住在上址。案發時,被告欲與男友同居,男友卻不喜歡狗隻,故她沒帶狗女搬往男友寓所。律師強調被告不時返回上址,提供糧食及清水給狗女。
裁判官蘇文隆認為,本案跟其他相同案件有分別,被告非蓄意犯案,並指若她沒提供糧水,狗女不可能生存,「我相信有(提供糧水)但唔足夠照顧隻狗」,強調被告「始終係疏忽」,最終判監禁兩個月但緩刑兩年。
案發單位現遭警方封鎖,有女街坊得悉本案後斥被告「都儍嘅」,指去年聞到單位傳出惡臭兼「有好多狗屎」,但不見單位有人。
案件編號:KTCC241/14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沒有公民提名 何來真正無篩選?

沒有公民提名 何來真正無篩選?

2014-1-12 1:32:37
中共清楚自己的戰略目標,對制度設計作為政治對奕的工具也駕輕就熟。回看內戰前夕時期,中共和國民黨政府就民國憲法的細節各自主張,針鋒相對,拉扯拖延, 在其戰略來說,當然是以時間換取空間,拉近和國民政府的力量對比;從政略上來說,也是透過反對國民黨傾向集權的主張,包括限制總統行政權力、行政向立法機 關負責,來營造中共合理商討的形象,而且制度設計越分散權力配置,也對當然較弱勢的共產黨越有利進佔不同的位置。手段與目標、從政如從戰皆一脈相承。
無所不用其極篩走反對聲音
今時今日,中共政權對爭取公民提名的要求大吹淡風,不同建制派中人反覆提及公民提名不合基本法要求;打從過渡期時設計香港政制,北京政府便透過小圈子選舉 來替九七後的香港政制落下緊箍咒,目標顯然易見,是要將管治香港的人選佈局控制在自己手裏,將安全系數提升到最高,滴水不漏。
面對八十年代以來應允香港人的普選承諾,北京無可避免要面對香港有民主選舉,故此在時間上拖延普選時間表,在制度設計橫設關卡,給予香港人形式的選舉,當做成全諾言,繼續控制香港的管治核心。
簡單來說,否定公民提名的出發點,必定是防止建制以外的人能夠突破篩選,參與特首選舉;否定政黨提名亦如是,經歷十多年統治香港,建制派依舊未能在立法會 普選得票上取得多數,各個政治組織只要有一定得票,就有能力提出特首候選人,縱然香港欠缺政黨政治建立責任政府的經驗,但建制派同樣只能依賴和公務員官僚 的脆弱關係組織政府。北京政府沒有忽視自己的弱勢,並且承認親中勢力失去執政權的可能,更不願任何突破篩選並能夠當選的可能出現。
沒有公民提名就沒有『無篩選』
近日泛民主派當中有所謂『爭取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和『爭取無篩選』的爭議,對『爭取無篩選』者而言,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並不是缺一不可,只需達 致無篩選的目標即可。或許這些政黨認為無需在提名形式上和北京討論糾纏,便能達到普選,又或執政。不過,他們這種想法絕對和北京的套路背道而馳,對北京來 說,形式就導向目標,就絕對和政略目標掛鈎扣合;四十年代商討民國憲法時如是、八十年代設計基本法時如是、今時今日亦如是。沒有提名的多元形式,就等於沒 有提名無篩選的結果。
直到現今為止,以『爭取無篩選』取代『爭取公民提名(+政黨提名)』的政治勢力,依舊沒有告訴香港人,在沒有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雙線爭取底下,究竟有甚麼 方法達致『無篩選』。是改革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是增加提名委員會的選民數目?是北京政府『應承』香港人有普選?定抑或以溫和恭順的態度來乞求北京開閘?
只求提委改革  自我設限
若果是以提名委員會作為討論重點,提委會本身就是北京主場,是小圈子選委會的複製產物,其操控程度遠較政黨提名與公民提名為高。既然提委會是北京手下的主 場,我們為甚麼要將普選的主導權讓予北京?難道北京掌握的憲制權力和政治優勢還不夠多?面對提委會,坊間輿論經已不只一次質疑,北京可以要求候選人在四大 界別都取得提名票,讓泛民候選人在無法取得商界代表提名底下,無奈退出;又或將提名委員會改成全票制;又或推高提名門檻,來確保特首候選人都是建制派內的 選擇,讓泛民主派只能望門輕嘆,不得而入。
反之,爭取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就是以開放路徑來突破封鎖,真正達到無篩選的結果;相比『爭取無篩選』的說法,只淪為沒有手法的空口白話。姑且不談提名權乃 市民應有、民主不只是被動選擇等應有之義,單單從現實之利、策略所慮而言兩者經已高下立見。政改一役,若果沒有民意基礎、沒有行動支持,只在於盡露於己方 應守的談判底線,自毀對民眾有利的提名手法,則北京今日吹風,不允許公民提名,他日談判,也不會有想像中的提委會改革。
還有相信北京的可能?
沒有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兩道活門,其他似乎有效的制度修補也不會獲得北京首肯,閘門重設,篩選依舊。那麼,沒有制度規範的入閘,將會是甚麼東西?是政治安排上對反對聲音『善意』的吸納和放鬆?是中共政權一時三刻的應承?效力到底有多久?
且讓我們再把時針撥回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當年共產黨在民國憲法上,盡顯其地方分權、權力制衡、多黨共治的開放主張,統戰大批第三勢力民主黨派的政治人 物張瀾、羅隆基、沈鈞儒,在中共建政後擔任職務,讓共產黨在內戰末局勢未明的狀況下,維持多黨合作的表象,將國民黨政府的一黨專政比下去。但當局勢底定, 共產黨也一反多黨共治的安排,反轉豬肚,這群民主黨派成員在各種鬥爭運動底下,或不得善終、或晚景坎坷,或淪為陪襯。二十五年前我們就看着學運領袖如何被 『秋後算帳』,今天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承諾也經已變了樣,我們還寄望北京未來還守信用?
若果沒有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作為保障無篩選入閘的實際手段,單單只有一廂情願的期望,讓北京每五年一度抬價,予取予攜,施捨一個參選機會或數個內閣職位,對香港揸頸就命;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普選,我們要得落手嗎?

作者 facebook page

烏龍百出的全民制憲


 



 


 

 

反僕為主的憲政觀與烏龍百出的全民制憲

2014-1-12 1:25:19
基本法是小鳥籠,人大釋法是大鳥籠,在一大一小籠子裡,港人想要有真普選難於徒手登天。某些泛民勸告大家,循序漸進嘛,先求有,再求好嘛。此不為最無恥。尚有更無恥者,即曲學阿世之徒。
在陳弘毅最近著作《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民主憲政》裡,他說「真正的憲法,不外是國家的人民和參政者所共同接受和願意遵守的關於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遊戲規則」。(1)
他不知道,這樣說等於否定主權在民這個最基本民主原則。(2) 因為他竟然把「人民」和「參政者」等量齊觀,都變成主權體,而非社會主人與公僕之間的關係。等量齊觀還只是虛晃一招,內裡實有更凶險者。在「參政者」已然 操縱政權的前提下,則所謂共同接受是假,人民被迫單方面接受專制者的規則才真。繞了一圈,人民連半個主權體也不是,依然是臣民。這才是陳弘毅的文字遊戲規 則。不過這當然不是陳弘毅的發明。自古以來,歐洲的憲政主義就有兩條路線的對立。
兩種憲政觀
台灣學者蕭高彥的《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扼要介紹兩種憲政觀:「古典共和主義轉變為現代共和主義時,產生了兩種具有緊張性之典範:一為激進的民主共和 主義,主張建構被治者與統治者的同一性,從而使人民成為唯一可能的主權者;另一則為憲政共和主義,強調法治觀念以及相應的權力分立憲政體制。」(3)
後一種憲政觀之所以不能被稱為民主,因為它的確並不追求民主,不承認普選;它尊重所謂法治,但不是尊重一個普選全權的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相反,其實是 承認原有統治者(國王)天然享有行政權的前提下的那種依法治國。這種保守憲政觀,也不只是一種學院論述,而是代表著17世紀英國的商業化貴族的利益。國王 權力要受限制,行政與立法兩者分權,這些主張的背後,當初實是貴族與國王之間的權爭。反叛貴族之首克倫威爾確曾推翻一個國王,但最後的結果,並非發展為民 主共和,而是換掉國王,並確保他們能控制立法權(國會)。
英國平等派:「立法權力只能源於人民」
當統治階級兩個部分之間的權爭,發展為內戰,這時克倫威爾才發覺,自己的反叛刺激了下層的覺醒。很多普通農夫參戰,成為下級軍官,從中產生了民主共和派 (當時被稱為平等派),他們要求普選和建立民主共和,制定人民公約(類似後來的立憲),同專制一刀兩斷。其代言人約翰.利爾本(John Lilburne)在1646年就主張取消王位,認為「立法的權力只能源於人民,只能由人民公共意志所選擇的機構行使,窮人應和富人一樣有選舉權。」 (4) 克倫威爾反對他們,但又要靠他們打仗,所以暫時答應建設共和,及戰後才實現人民公約。這個諾言只兌現一半:共和短暫有過,人民公約則永無著落。雖然平等派 的綱領沒有實現,從此卻奠定了庶民的憲政民主觀,與保守主義的憲政觀分庭抗禮。
洛克這位英國政治哲學家,雖然並不真正附和民主共和,但是他的著作還是明顯受到英國革命的影響。他主張,當國王變成暴君,人民有權革命,並重新立約:
當暴君破壞人民的幸福時,他「就使自己與人民處於戰爭狀態,人民因此就無需再予服從…這一權力便歸屬人民,人民享有恢復他們原來的自由的權利,並通過建立他們認為合適的新立法機關以謀求他們的安全和保障,而這些正是他們所以加入社會的目的。」 (5)
法國西耶斯:「國民意志永遠合法,且不受制於憲法」
以較徹底形式貫徹民主主義憲政的,要等到一百多年後的法國1789革命。直接參與革命和國民會議(即後來的立憲會議)的西耶斯(Sieyes),在他有名的《第三等級是什麼?》的小冊子裡,把民主主義憲政發揮得更為言簡意賅,拿來同陳弘毅的說法一比便見高下:
「國民存在于一切之前,它是一切之本源。它的意志永遠合法,它本身便是法律。……人為法只能來源於國民意志……政府只有合於憲法,才能行使實際的權力;國民意志則相反,僅憑其實際存在便永遠合法,它是一切合法性的本源。國民不僅不受制於憲法,而且不能受制於憲法。」(6)
民主重訂基本法
也因為這樣,所以法國革命一直被視為典範,以後的歐洲以至其他國家,人民民主革命的第一個口號就是要求召開立憲會議,重新立約。一直到孫中山,都是這樣。 由於民主憲政主義的歷史威力,導致那些保守派也不能不節節後退,表面上承認普選原則,再從行政細節及各種途徑繼續抵制民主。當中的表表者,就是葉劉淑儀很 賞識的熊彼得(Joseph Schrumpter)。熊彼得承認普選,但不承認人民與議員之間的主從關係,所以才說「一旦選出某人之後,選民必須避免指示議員該幹什麼」。(7) 從統治者角度,這方便收編反對派;從機會主義政客來說,則是方便自己踩著選民的頭向上爬,反僕為主,如民主黨者。事實上,民主黨之類與陳弘毅,在政治哲學 原則上並無分別;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民主黨路線注定不會令港人得到真普選。
港人要得到真普選,需要的是民主主義的憲政路線。放在今天香港,就是召開普選全權的港人代表會議,民主重訂基本法,因為基本法從未得港人同意。這個也可以 稱為「全民制憲,重新立約」的見解,在二十多年前已經分別由先驅社和全民制憲學會提出過,不過當時泛民連討論也無。時移世易,近幾年又有人提出來,而且得 到較多唱和。這本是好事,可惜,這次提出全民制憲的所謂激進派,往往只有空洞口號,或者,一經解釋,卻烏龍百出。例如人民力量在其網站收錄一文,題目是全 民制憲普選,但內文卻又變成「修憲」。其次,它主張的「修憲會議」,並無規定是普選產生,那麼究竟組成這個修憲會議的所謂「民意代表」,是如何產生的?如 果是由人力在內的原有立法會議員包辦,只有自保祿位之嫌,而無重新立約之效。究竟人力所為何事,需要澄清。
馬克思與立憲會議
港人民主訴求的最大障礙,還是中共。所以我們需要回頭談談它。它的基本法固然從未得港人投票贊成過。就是大陸的憲法,實際上其制定過程並不民主,所以也無 合法性。更不用說,如此不濟的憲法,之後中共也束之高閣。所謂改革開放之後,對憲法口頭尊重而實質無變。或者官方學者辯護,說我們的立國原則是馬克思主 義,而馬克思主義根本否定資產階級的憲政觀。但這種立論,是昧於一個事實:憲政主義,從來就有兩個對立道統,並非只有一個「資產階級憲政觀」。誰讀讀馬克 思在1847-50之間的文章,就知道他最徹底要求普選全權的立憲會議。他們若有批評,恰恰是指責不敢堅持立憲民主的自由派。馬克思也主張社會主義,但是 他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本來是徹底民主的社會,即社會經濟的最高管理權,應歸全體普羅人民。所以,繼承並發揚了歐洲幾百年庶民憲政傳統的,才算是社會主義。
早期的中共,也都是這個立場。中共在斯大林主義化之後才變臉。被中共開除的陳獨秀在1930年代入獄之前,也大力宣傳召開普選全權的國民會議。當時站在陳對立面的,卻包括中共 – 它早就背棄歐洲社會主義道統,而日益擁抱東方官僚包辦主義了。它今天的完全墮落自非偶然。

注:
1)《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民主憲政》,商務印書館,2013年,香港,187頁。
2) 連中國憲法也承認這個原則。
3)《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蕭高彥,聯經,3頁。
4)《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文化資料供應社,1979年,香港,29頁。
5) 洛克《政府論》下篇,商務印書館,1981年,北京,222節。網絡版
6)《第三等級是什麼?》,商務印書館,1990年北京。網絡版
7)引自No Nonsense Guide to Democracy, Richard Swift,Verso,2002, p.4.

原題為〈陳弘毅的憲政觀反僕為主  人民力量的全民制憲論烏龍百出〉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阿凡提“偷換概念”的故事: 出來混,總要還的。

出來混,總要還的。

阿凡提在鬧市上租了一個房子開理發店。
店主總是仗著店面是他租給的,每次剃頭都不給錢。有一天,店主又大腹便便地來了,阿凡提照例給他剃了光頭,邊刮臉邊問道:
“東家,眉毛要不要?”
“廢話,當然要!”
只見阿凡提嗖嗖兩刀,就把店主的兩道濃眉剃下來了說:“要,就給你吧!”
店主氣得說不出話來,心中埋怨自己不該說“要”。
“喂,胡子要不要?”阿凡提又問。
“不要!不要!”店主連忙說。
阿凡提又是嗖嗖幾刀,把店主苦心蓄養的大胡子刮下來,隨手甩到地上。
店主對著鏡子一照,整個腦袋光溜溜的,活像一個大燈泡。他氣急敗壞,但又無可奈何。


阿凡提“偷換概念”的故事:千方百計套別人的話,希望找到一個模糊理由作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