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6日
網頁
▼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v 豪宅變鬼城一屋七按 樓市敲喪鐘
v 元朗尚城賣唔出冇人租 豪宅分拆當劏房租
2013年09月24日
【直擊報道】
樓市辣招重創豪宅市場,洋房也罕見分租。元朗尚城一幢洋房因為 放盤一年「賣唔出,冇人租」,遂慘遭拆骨,由睡房以至私家花園及車房都可分租;月租更低至約4,000元,隨時抵住過旺角砵蘭街劏房,真正豪宅「劏房 價」。屋主稱「花園已經有人話想租嚟種菜,但我未得閒理佢」。
記者:朱連峰
攝影:江俊豪
樓市辣招重創豪宅市場,洋房也罕見分租。元朗尚城一幢洋房因為 放盤一年「賣唔出,冇人租」,遂慘遭拆骨,由睡房以至私家花園及車房都可分租;月租更低至約4,000元,隨時抵住過旺角砵蘭街劏房,真正豪宅「劏房 價」。屋主稱「花園已經有人話想租嚟種菜,但我未得閒理佢」。
記者:朱連峰
攝影:江俊豪
舊樓分租聽得多,洋房分租卻聞所未聞。記者在樓盤網站發現尚城有一間洋房放租,但並不是全幢放租,而是有房出租、甚至花園以至車房均可拆骨分租。屋主又以
「一房一廳一花園」作招徠,將1樓一間睡房連「350呎廳」和「202呎花園」分租,月租叫價7,000元。
花園車房均分拆出租
花園及車房可獨立承租,分別叫租1,800元及1,900元。記者聯絡到屋主陳太(化名),並表明身份約她採訪,她一口應承,約了記者上周三早上在大屋見面。這 幢全城罕有的分租洋房,三層高,建築面積2,118方呎,實用面積1,637方呎,另花園及車房分別202方呎及135方呎﹔地下是車房,上一層是客廳、 花園及廚房﹔一樓有三間房,其中一間是套房﹔頂層是主人套房。房間由約80方呎至巨型主人套房逾200方呎不等。全屋仍保留長實(001)賣樓時的原裝風 格,惟看似殘舊﹔客廳放滿雜物,有點凌亂,租客一袋袋的「行李」亦塞滿飯廳一角。
「辣招衝擊 成年賣唔出」
記者問她為何將洋房分租,她無奈道,政府推出的辣招對樓市影響相當大,特別是豪宅,她於前年以逾1,300萬元購入的這間獨立屋,放盤「成年賣唔出,租又 租唔到」。她最初亦沒有打算分租,只是「咁啱」有對夫婦,他們負擔不起全幢洋房每月約3萬元租金,才將頂樓最大、面積逾200方呎的一間連露台套房租予他 們,月租約7,000元,其他房才逼於分租。每月續租 共收逾2萬
由於月租低至4,000元便可住「House」,平過市區劏房,現時四間房均出租,其中三間房已租出。陳太不肯透露每月實際收租多少,只表示大概2萬多 元,據知,業主與租客是按月續租,但業主沒有明確表示每份租約有否打釐印。而租金不包「水電煤」,有關費用按「人頭」收費,每人每月約百多元。1樓其中一 間房,約100方呎,下月6日交吉,現連同「客飯廳及花園」放租,月租叫7,000元。同時,花園亦獲尚城住客洽租,打算租來種菜。現時這間大屋,現有4 女1男住客。業主指,雖然洋房現分租,但仍屬意全幢出租,叫價月租3萬元,亦同步放賣,索價1,800萬元。雖然業界認為,洋房分租未必成主流,但尚城分層大廈,亦有業主以「豪宅享受,板間房價錢」作招徠,一個實用面積770方呎單位,現將其中兩間房分租,月租叫價4,200元已包水電煤,但只限女性租客。
Bokhary warns of legal turmoil
PUBLISHED : Thursday, 25 October, 2012, 12:00am
UPDATED : Thursday, 25 October, 2012, 11:46am
Austin Chiu austin.chiu@scmp.com
Clouds
heralding a "storm of unprecedented ferocity" are gathering over the
rule of law in Hong Kong, a retiring judge of the top court said
yesterday.
Mr Justice Kemal Bokhary said "talk about reinterpreting a decision of the courts of long standing" was one specific element of the storm - "and the atmosphere created by the mere fact that this call is being made will constitute the rest of it".
Bokhary was understood to be referring to calls for a reinterpretation of a 2001 Court of Final Appeal ruling which conferred automatic residency on babies born to mainland parents in Hong Kong.
He also disagreed with Basic Law Committee vice-chairwoman Elsie Leung Oi-sie's contention that the top court had made mistakes in the past.
"I think the storm clouds come from anybody, whether he or she may be one who doesn't appreciate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Bokhary said.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formula was designed to emphasise that "despite the fact that it's one country, it is two systems", he said.
Leung, the former secretary for justice, said earlier this month that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Hong Kong, including judges, lacke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Beijing. She said this had given rise to mistakes in previous rulings in which the top court, in her view, had supersede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wer.
She also said asking Beijing to interpret the Basic Law was the best way to curb the influx of mainlanders giving birth.
"Ms Leung has expressed her views, which she is perfectly entitled to," Bokhary said. "Equally, people who have disagreed with her are perfectly entitled to express their disagreement. I haven't agreed with them."
Regarding Leung's claim that judges had made mistakes in previous rulings, Bokhary said: "She thinks we had, but we hadn't."
He did not think her comments had hurt the judicial system. "You can't jeopardise the independence of justice in Hong Kong by expressing views. If her views were acted upon, the situation might be different. Justice would be very delicate if it was jeopardised every time somebody said something."
Asked whether there had been changes in people's rights since Chief Executive Leung Chun-ying took office, Bokhary said: "No. I don't think things would have been any different if there had been a different chief executive. The commitment of the people to the rule of law and freedom in Hong Kong is, I think, unshakeable."
Bokhary, 65, stepped down yesterday as a judge of the top court. He will continue to serve as a non-permanent judge hearing cases only occasionally. Bokhary said he was sorry to go, "mainly because there may be problems and I will be on the sidelines".
Mr Justice Kemal Bokhary said "talk about reinterpreting a decision of the courts of long standing" was one specific element of the storm - "and the atmosphere created by the mere fact that this call is being made will constitute the rest of it".
Bokhary was understood to be referring to calls for a reinterpretation of a 2001 Court of Final Appeal ruling which conferred automatic residency on babies born to mainland parents in Hong Kong.
He also disagreed with Basic Law Committee vice-chairwoman Elsie Leung Oi-sie's contention that the top court had made mistakes in the past.
"I think the storm clouds come from anybody, whether he or she may be one who doesn't appreciate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Bokhary said.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formula was designed to emphasise that "despite the fact that it's one country, it is two systems", he said.
Leung, the former secretary for justice, said earlier this month that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Hong Kong, including judges, lacke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Beijing. She said this had given rise to mistakes in previous rulings in which the top court, in her view, had supersede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wer.
She also said asking Beijing to interpret the Basic Law was the best way to curb the influx of mainlanders giving birth.
"Ms Leung has expressed her views, which she is perfectly entitled to," Bokhary said. "Equally, people who have disagreed with her are perfectly entitled to express their disagreement. I haven't agreed with them."
Regarding Leung's claim that judges had made mistakes in previous rulings, Bokhary said: "She thinks we had, but we hadn't."
He did not think her comments had hurt the judicial system. "You can't jeopardise the independence of justice in Hong Kong by expressing views. If her views were acted upon, the situation might be different. Justice would be very delicate if it was jeopardised every time somebody said something."
Asked whether there had been changes in people's rights since Chief Executive Leung Chun-ying took office, Bokhary said: "No. I don't think things would have been any different if there had been a different chief executive. The commitment of the people to the rule of law and freedom in Hong Kong is, I think, unshakeable."
Bokhary, 65, stepped down yesterday as a judge of the top court. He will continue to serve as a non-permanent judge hearing cases only occasionally. Bokhary said he was sorry to go, "mainly because there may be problems and I will be on the sidelines".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rint edition as Storm brews over HK law, says retiring judge
他們斬的是所有香港人
他們斬的不只是劉進圖,而是所有香港人
2014-2-26 14:02:11

李慧玲事件之後,我寫過一篇《教父告訴香港人的事》,當時我說:
我在文章的列舉了大量針對傳媒的「個別事件」,提醒大家恐嚇的意思就是沒有證據,但全世界都知是恐嚇。寫的時候已經預計會變高登用語講的「月經文」(即是 每個月都會重複)。想不到,這次連一個月都沒有便再發生針對傳媒的事件,而且這次不是恐嚇,而是斬人。如果之前的事件是放血馬頭恐嚇,劉進圖被斬就等於黑 手黨當街直接殺人了。
劉進圖在上班途中被刀手連斬三刀,就算是最天真的人也知道這不是「個別事件」。劉進圖被斬,比起之前每一宗打人、網絡攻擊、刑毀、恐嚇、炒人、換人、抽廣告嚴重百倍,須知道斬人是會死人或殘廢的。為什麼是劉進圖而不是其他人?
這很難不令人聯想到近日劉進圖身處政治、新聞自由颱風風眼之中,所知道一定比一般人多,有人要他「收聲」一點也不奇怪,但恐怖的是要用到斬人這一著,這是不是代表有人認為他必須百分百確定他會收口?抑或其實斬他是要殺一警百,提醒全港傳媒收口?
如果大家忘記了香港傳媒及出版界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我不厭其煩再列一次,那些不太明顯的已經省略。
香港人免於恐懼的自由呢?
事情就是這樣,香港一步一步變成了像俄羅斯和中國一樣的新聞白色恐怖社會,傳媒工作者被收編、被恐嚇、被襲擊、被劫殺、被失蹤。今天劉進圖被斬,明天難保 不會有傳媒人像揭發地溝油的中國記者李翔一樣被刺十多刀「劫殺」。我又在捕風捉影?我想今天之前應該沒有人會想到劉進圖會被連斬三刀吧。
各位香港人,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聞自由問題了,這是一場政治惡勢力與文明社會之間的戰爭。如果這樣也無動於衷,難道要等有一天你的家人、朋友出事才醒覺?
李慧玲被炒,也許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上街的理由,但劉進圖被斬,絕對是我們威脅到全港每一個人的言論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這一次我們不可能再忍。
這次不是什麼喪鐘敲響,而是直接把刀架在我們頸邊。醒覺吧,香港人。
新聞連結:【劉進圖遇襲】遭斬爆肺大量出血 需進行緊急手術
延伸閱讀:教父告訴香港人的事
原刊於作者博客
Godfather有一幕經典,係個製片人同教父嘅代表傾唔掂數之後,第二日佢隻愛駒無啦啦俾人割咗個頭放響佢張床度。這不是恐嚇,這叫謀殺
其實我地冇證冇據,點可以一口咬定係黑手黨恐嚇個製片?
大佬呀,叫得做恐嚇,就梗係冇證據俾你捉到,但係人都知道係你落order先叫恐嚇啦。
我在文章的列舉了大量針對傳媒的「個別事件」,提醒大家恐嚇的意思就是沒有證據,但全世界都知是恐嚇。寫的時候已經預計會變高登用語講的「月經文」(即是 每個月都會重複)。想不到,這次連一個月都沒有便再發生針對傳媒的事件,而且這次不是恐嚇,而是斬人。如果之前的事件是放血馬頭恐嚇,劉進圖被斬就等於黑 手黨當街直接殺人了。
劉進圖在上班途中被刀手連斬三刀,就算是最天真的人也知道這不是「個別事件」。劉進圖被斬,比起之前每一宗打人、網絡攻擊、刑毀、恐嚇、炒人、換人、抽廣告嚴重百倍,須知道斬人是會死人或殘廢的。為什麼是劉進圖而不是其他人?
這很難不令人聯想到近日劉進圖身處政治、新聞自由颱風風眼之中,所知道一定比一般人多,有人要他「收聲」一點也不奇怪,但恐怖的是要用到斬人這一著,這是不是代表有人認為他必須百分百確定他會收口?抑或其實斬他是要殺一警百,提醒全港傳媒收口?
如果大家忘記了香港傳媒及出版界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我不厭其煩再列一次,那些不太明顯的已經省略。
2004年,商台兩個最受歡迎的主持鄭經翰黃毓民被封咪以上多宗「個別事件」,如果說全部都互不相干,相信連三歲小孩也不會信。一直以來,這些事件都被輿論打手和建制傳媒包裝成個別事件、私人恩怨、商業決定、 別有內情,又或者以「沒有切實證據」來作詭辯。其實,如我在前文所講,恐嚇就是你們找不到證據,但全世界都知道是恐嚇。那些恐嚇要找證據,難過登天,就算 是有三萬人手的香港警察,上述所有刑事案件都抓不到(或不抓到)兇手,試問普通市民怎可能找到證據?
2011年11月,香港電台踢走吳志森
2012年3月,唐英年在電視辯論上直指梁振英曾在行會建議以發牌整治商台
2012年3月,梁振英上台
2012年11月,鄭經翰「被商業糾紛」被迫離開DBC,股東黃楚標說西環不喜歡李慧玲的錄音公開
2013年3月,中共中央廳頒發9號文件,指「仇華西方勢力及國內異見份子,仍不斷在滲透國內的意識形態領域,以敏感議題製造混亂,挑起對黨及政府的不滿情緒。」
2013年6月,陽光時務老闆陳平下班時被毒打
2013年6月,壹傳媒老闆黎智英家門被刑毀和放斧頭恐嚇
2013年6-7月,蘋果日報被縱火
2013年7月,AM730老闆施永清被黑漢截停座駕用鐵鎚敲破車窗
2013年9月,主場新聞被網絡攻擊 2013年10月,出版社老闆姚文田,在出版余杰新書《中國教父習近平》之前被誘騙到深圳被捕
2014年1月,施永清指AM730被抽廣告
2014年1月,明報總編輯換人,換成作風保守的馬來西亞傳媒人
2014年2月,商台李慧玲突然被炒,她指有梁振英身邊人提醒她要「小心份工」
2014年2月,剛「被升職」的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斬
香港人免於恐懼的自由呢?
事情就是這樣,香港一步一步變成了像俄羅斯和中國一樣的新聞白色恐怖社會,傳媒工作者被收編、被恐嚇、被襲擊、被劫殺、被失蹤。今天劉進圖被斬,明天難保 不會有傳媒人像揭發地溝油的中國記者李翔一樣被刺十多刀「劫殺」。我又在捕風捉影?我想今天之前應該沒有人會想到劉進圖會被連斬三刀吧。
各位香港人,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聞自由問題了,這是一場政治惡勢力與文明社會之間的戰爭。如果這樣也無動於衷,難道要等有一天你的家人、朋友出事才醒覺?
李慧玲被炒,也許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上街的理由,但劉進圖被斬,絕對是我們威脅到全港每一個人的言論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這一次我們不可能再忍。
這次不是什麼喪鐘敲響,而是直接把刀架在我們頸邊。醒覺吧,香港人。
新聞連結:【劉進圖遇襲】遭斬爆肺大量出血 需進行緊急手術
延伸閱讀:教父告訴香港人的事
原刊於作者博客
ICIJ發聲明讉責襲擊劉進圖事件
ICIJ發聲明讉責襲擊劉進圖事件
2014-2-27 10:04:53

與《明報》合作調查中共高官離岸資產的「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發表聲明,譴責《明報》前總編劉進圖遇襲事件。ICIJ總監Gerard
Ryle在聲明中指,現時未有證據顯示劉遇襲,與他們合作進行的報道有關,但認為這種猜想反映不少香港傳媒機構對新聞自由受脅的憂慮;他又指ICIJ對曾
與一位如此勇敢的編輯合作感到自豪。
ICIJ昨日在網站上刊出聲明。總監Gerard Ryle表示對事件感震驚,向劉及其家人致以慰問,並相信警方能夠盡快緝兇。
美國非牟利新聞組織「國際調查記同盟」(簡稱ICIJ)兩年前取得了超過12萬家離岸公司的秘密檔案,逐步揭發全球權貴商賈不為人知的利益網絡。 2013年中,ICIJ針對大中華區資料展開調查報道,選定與香港《明報》、台灣《天下雜誌》、德國《南德意志報》和一家中國大陸傳媒組成合作團隊。
去年11月,有大陸媒體退出團隊,表示受到政府警告,不得發表有關該資料庫的報導。為免記者遭到打擊報復,ICIJ 決定不公開該大陸媒體的名字。 今年一月,《明報》以頭版刊出了相關報道。
昨日早上,劉進圖在西灣河被電單車刀手襲擊,身上有6處刀傷,現時在東區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劉遇襲一事引來國際媒體關注,各主要通訊社均有詳細報道。
ICIJ昨日在網站上刊出聲明。總監Gerard Ryle表示對事件感震驚,向劉及其家人致以慰問,並相信警方能夠盡快緝兇。
美國非牟利新聞組織「國際調查記同盟」(簡稱ICIJ)兩年前取得了超過12萬家離岸公司的秘密檔案,逐步揭發全球權貴商賈不為人知的利益網絡。 2013年中,ICIJ針對大中華區資料展開調查報道,選定與香港《明報》、台灣《天下雜誌》、德國《南德意志報》和一家中國大陸傳媒組成合作團隊。
去年11月,有大陸媒體退出團隊,表示受到政府警告,不得發表有關該資料庫的報導。為免記者遭到打擊報復,ICIJ 決定不公開該大陸媒體的名字。 今年一月,《明報》以頭版刊出了相關報道。
昨日早上,劉進圖在西灣河被電單車刀手襲擊,身上有6處刀傷,現時在東區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劉遇襲一事引來國際媒體關注,各主要通訊社均有詳細報道。
v 37歲男冤獄十年 男遭灌糞揑睾丸逼供
2014年02月27日
何為冤假錯案?何為酷刑逼供?河南男子楊波濤坐了十年冤獄走出看守所,他所涉的強姦殺人碎屍案原來是典型的「三無」案件:作案地點無法確定、作案時間無法
確定、現場證物沒有發現。而他在拘留所的五次有罪供述,都是被警員灌辣椒水和揑睾丸後做出的。這名37歲的大學生曾十幾個晝夜不能睡覺,被惡警們拳打腳
踢、強灌屎尿,鬍鬚、腋毛和陰毛全被拔光。
被屈姦殺坐十年冤獄
2003年12月17日,畢業於鄭州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的楊波濤被拘,警方指其涉嫌於2001年在商丘強姦殺人碎屍。十年來,商丘市中級法院判決他兩次死緩 和一次終身監禁,三次判決都被省高院撤銷並發回重審。去年8月,檢方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撤回起訴。但楊被多關六個月,直到今年春節後,警方允其 取保候審。楊才得以重回社會。據楊波濤說,看守所監室可容納十六七個人,十年來「室友」換了好幾批,直到楊成為最資深一位,「我送走過十幾個死刑 犯,法警拉他們去刑場,沒有一個不嚇儍的」。楊剛進去時,近視600度卻沒帶眼鏡,被抽耳光時看不清是誰打的。不用誰教,他馬上學會屈服和求饒,這讓他日 子稍稍好過點。2004年楊被關在一家賓館內突審十幾天,一女服務員看他赤身裸體遭刑訊太可憐,給他買了兩條內褲。
廣東《南方都市報》
不符NET資格 洋教師申訴
2014年02月27日
申請人Greg Green稱,中學畢業後在加拿大進修取得證書。他現時在本港當英語教師,有逾10年英語教學經驗。NET要求應徵者必須有學士學位,申請人在2011年 8月取得理大碩士學位後,翌年成功申請成為合資格NET教師。惟局方後來改口指,碩士畢業生不一定擁有學士學位,故申請人不符合NET的資格。
案件編號:HCAL23/14
v 27歲男勒索「變形金剛」罪成監30月
2014年02月27日
【記者蔡少玲、羅日昇、陸羽平報道】荷李活電影《變形金剛4》攝製隊去年來港取景拍攝期間,遭聲稱因拍攝影響生意的冷氣工程公司東主兩兄弟滋擾,兼臨時將
賠償金加碼至10萬元。法官斥責勒索罪成的弟弟乘人之急,坐地起價,敲詐劇組,所作所為會影響香港聲譽,為此加刑,兩罪共判監30個月;至於其兄則因拒捕
而被判囚6周。
官斥損港聲譽
法官判刑前主動提出,關注事發後事件被本港與外地傳媒廣泛報道,影響本港國際城市及旅遊之都的形象和聲譽,「客人對香港嘅印象受損,令人擔心香港會點對待 同保障客人?係咪值得嚟香港工作、旅遊、拍攝同投資呢?香港人都受影響,因為事件發生喺自己屋企!」法官表明考慮以此作為加刑因素,為此查詢辯方立場,經 一輪討論後辯方同意這是加刑因素。本案次被告麥志恒(29歲)在鰂魚涌益發大廈地下經營恒發冷氣水電工程公司,與弟弟即首被告麥志成(27歲)拍 檔搵食。法官林偉權裁決時指,麥志成去年10月17日在攝製隊正式拍攝當日乘人之急,突然反價,將原本要求的2,000元補償金,大幅加碼至10萬元,雖 然沒有證供顯示,他有提過若不付足金額會有何後果,惟他之後卻將恒發店內的鐵搬到就近拍攝現場的地方,開始鋸鐵,發出鋸鐵聲和火花,又多次進出店舖,將音 樂聲浪一再調高。
稱感愧對母親
法官肯定他故意作出滋擾,妨礙拍攝,以迫使攝製隊就範順應其要求,故裁定他勒索罪成。而哥哥麥志恒則因證據不足而被裁定勒索罪名不成立,但他拒捕則證據確 鑿,被裁定罪成。至於其弟的襲警罪,同樣罪名成立。辯方求情時指哥哥麥志恒認為,若非案發時他被按在地上並掙扎,弟弟便不會急於救他而衝前,結果 牽涉入襲警一罪,他對此感難過和自責,認為對不起母親和弟弟。辯方指,兩兄弟的父親在兩人10多歲時離家,他們靠做酒樓點心女工的母親養大,弟弟的前妻婚 後誕下一子後離開,此後他要獨力照顧體弱多病兼有語言障礙的兒子,並須分擔照顧交通意外後須定時做物理治療的母親。弟弟在事發後更因壓力大試過割脈,哥哥 麥志恒則因妻子臨盆在即,只求輕判盡早出獄,迎接孩子出世。法官表示,相信扣除他之前還柙的日子,可趕及出獄等待妻子腹中塊肉出世。
案件編號:DCCC1071/13

![]() |
![]() |
v 左中右同一陣線譴責致命襲擊 「兇徒挑戰香港法治」
2014年02月27日
【本報訊】利刃可以刺穿皮肉,卻無法割斷良心的紐帶。一個報人倒下,千萬後來者在血水流淌之處捲起浪濤。當劉進圖在手術室與死神搏鬥之時,港澳台三地記
者、學者、教師、大學生、家長、政界左中右,前所未有在同一陣線站起來,從日到夜,紛紛譴責事件,要求警方將兇徒緝捕歸案,一句「They can't
kill us all」,昨日在網上迅速成為守護新聞自由者的共同語言。
記者:張嘉雯 林社炳
記者:張嘉雯 林社炳
劉進圖被襲後,明報員工關注組、香港記者協會、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獨立評論人協會、壹傳媒工會、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明報舊生會、國際記者聯會及大
專新聞教育工作者聯席等九個傳媒團體下午發出聲明,指事件是致命襲擊,「兇徒手法心狠手辣,足以致命。兇徒在光天化日下,在公眾地方行兇,視法紀如無物。
兇徒暴行已不只是傳媒界事件,而是向全港的治安及法治挑戰。」
關注組籲同業今穿黑衣
香港外國記者協會、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各大學新聞系系會、國際特赦組織、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等多個組織均以聲明 譴責事件,其中民間人權陣線指案件凸顯新聞自由所遭受的打壓不單存於制度之中,更是活生生的暴力行為。明報員工關注組籲同僚及同業今日穿黑衣,以示無懼暴 力。劉的友人昨晚於其接受治療的東區醫院那打素小禮拜堂舉行祈禱會,逾50人參加,《明報》總編輯張健波,傳媒人程翔、李慧玲、陳淑媚,以及記協主席岑倚蘭出席,由朱耀明牧師帶領,祝願劉早日康復。
泛民各政黨強烈譴責襲擊劉進圖的兇徒,本身為資深傳媒人的公民黨毛孟靜指,雖然事件不可一下跳到結論,但人物事件環境都太巧合,令人擔心「唔聽話就暴力招呼」,她在立法會提出動議休會辯論劉進圖受襲事件。
民 主黨劉慧卿認為新聞界要再一次行出來,在緊張的時刻不可後退。教育界代表葉建源指,教協已發出聲明指出如果事件與劉的新聞工作有關,是白色恐怖,圖製造寒 蟬效應。此外,民建聯、經民聯亦關注事件,並譴責暴力行為。民建聯主席譚耀宗稱感到非常憤怒,該黨蔣麗芸自言認識劉20年,對方是一個斯文的老實人,「居 然有人對佢暴力襲擊,我好難過,好嬲好嬲」。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亦譴責事件。
傳媒遇襲案警從未偵破
據了解警方正從劉的新聞工作以及私人生活等各方面調查。外間有不少揣測,《明報》近期被視為較爆炸性報道,包括早前與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合作,報道前總理溫家寶財產轇轕。近 日踢爆香港滑冰聯盟租用國家前總理李鵬孫女的冰場涉利益衝突,而劉的女兒是花式滑冰港隊成員;早前揭露舊樓維修圍標問題,也受關注。過往傳媒遇襲的血案, 警方至今未破一案,刀手及幕後主腦仍是逍遙法外。
傳媒人遇襲事件簿
30/07/2013:《am730》創辦人施永青駕車在大角嘴遭兇徒以鐵鎚扑爆車窗19/06/2013:壹傳媒主席黎智英何文田大宅遭歹徒以私家車撞閘及拋下刀斧
03/06/2013:《陽光時務週刊》老闆陳平遭伏擊扑傷頭部
08/08/2012:獨立媒體(香港)位於灣仔辦事處遭四名歹徒用鐵鎚扑爆電腦及電視機
19/08/1998:商台節目《風波裡的茶杯》主持鄭經翰遭兇徒狂斬,身中八刀一度命危
15/05/1996:《凸週刊》社長梁天偉在鰂魚涌辦公室,遭刀手闖入斬斷左前臂
v 工廠妹鬥贏市建局 賠四百幾萬樓
2014年02月27日
【重見觀塘2】「工廠妹萬歲!工廠內邊多多叻女,靠雙手自立,最肯賺Money……」還記得寶珠姐這首歌嗎?這首電影金曲反映了當年工廠妹爭氣自強、養起
香港的歲月;如今,昔日的工業重鎮觀塘面重建,舊社區被拆得支離破碎,有多年在此生活的「工廠妹」選擇咬奮起抗爭,為血汗錢買來的「姑婆屋」爭取合理賠
償。
人稱謝姑娘的謝慧蓮,今年已經63歲了。回想當年,她14歲便去工廠車衣謀生,生活尚算不錯。「我想搵很多都得,一個月5000多 元,女工賺得比經理還要多兩三倍,嗰時沒人肯做白領㗎。」不但一個人養起整頭家,八十年代她已省吃儉用儲落20多萬,買下觀塘這個新隆大廈的單位。後來家 人逐漸搬出,單身多年的她便一個人住,悠然自得。誰知觀塘進行重建,她住了大半生的安樂窩終於保不住。
人稱謝姑娘的謝慧蓮,今年已經63歲了。回想當年,她14歲便去工廠車衣謀生,生活尚算不錯。「我想搵很多都得,一個月5000多 元,女工賺得比經理還要多兩三倍,嗰時沒人肯做白領㗎。」不但一個人養起整頭家,八十年代她已省吃儉用儲落20多萬,買下觀塘這個新隆大廈的單位。後來家 人逐漸搬出,單身多年的她便一個人住,悠然自得。誰知觀塘進行重建,她住了大半生的安樂窩終於保不住。
08年,市建局提出以220萬收購其360呎的單位,但謝姑娘認為局方開出的賠償極不合理。新隆大廈位處觀塘市中心,距地鐵站僅3分鐘步程,更是少數有升
降機的舊樓。以這筆賠償,她最多僅能買同區47年樓齡的單位。後來市建加碼至350萬,她還是不能接受,因為她一心以為市建應該提供7年樓齡的「樓換樓」
安排。但局方堅持,這項政策只適用於2011年2月24日以後的重建項目,故不包括觀塘重建。
面對冷酷無情的重建巨輪,謝姑娘斬釘截鐵: 「我當然要爭取,這些是爭取權益。」就算為此要第一次入官門,她也不怕。當其時,地政總署運用《土地收回條例》,指控她們一眾留守的街坊霸佔官地,入稟法 院收回土地業權。最後法官判決指謝慧蓮沒有抗辯理由,於是頒下收樓令,要她賠償租金損失及訟費。
然而謝姑娘一直寸步不讓。結果市建局讓步,非但沒把她強行抬走,更讓她住進裕民大廈的中轉屋,還發放了一筆錢,足夠她購買藍田14年樓齡的居屋;據我們估計,該單位市值約為400多萬。
能 夠在觀塘獲得安置,謝姑娘很感激所有支持她的街坊。其實當初她之所以不願意搬出觀塘區,原因之一也是為了街坊:現職家務助理的她,很多客仔都是觀塘左鄰右 里。如今她一邊勤懇工作,一邊也支援未獲「無縫交接」的物華街小販,繼續抗爭。面對重建壓迫,工廠妹無畏無懼,依然「爭氣」。
記者:鄧玉燕攝影:江俊豪王俊龍
面對冷酷無情的重建巨輪,謝姑娘斬釘截鐵: 「我當然要爭取,這些是爭取權益。」就算為此要第一次入官門,她也不怕。當其時,地政總署運用《土地收回條例》,指控她們一眾留守的街坊霸佔官地,入稟法 院收回土地業權。最後法官判決指謝慧蓮沒有抗辯理由,於是頒下收樓令,要她賠償租金損失及訟費。
然而謝姑娘一直寸步不讓。結果市建局讓步,非但沒把她強行抬走,更讓她住進裕民大廈的中轉屋,還發放了一筆錢,足夠她購買藍田14年樓齡的居屋;據我們估計,該單位市值約為400多萬。
能 夠在觀塘獲得安置,謝姑娘很感激所有支持她的街坊。其實當初她之所以不願意搬出觀塘區,原因之一也是為了街坊:現職家務助理的她,很多客仔都是觀塘左鄰右 里。如今她一邊勤懇工作,一邊也支援未獲「無縫交接」的物華街小販,繼續抗爭。面對重建壓迫,工廠妹無畏無懼,依然「爭氣」。
記者:鄧玉燕攝影:江俊豪王俊龍
系列報導:
1、48年書仔檔末日 7毫子賣書當廢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226/18638536
相關過去報導:
【2013年01月27日】觀塘老街坊力爭樓換樓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27/18148011
【2013年10月18日】被告霸佔官地 三觀塘街坊獲准押後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31018/51821007
【2013年10月19日】觀塘重建 留守街坊被控霸官地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19/18470642
【2013年11月29日】觀塘重建收舖 書店被收兼賠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31129/51946566
【2013年11月30日】三街坊判失業權兼賠錢 官表同情
小業主:我唔要同情要公道!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130/18530472
1、48年書仔檔末日 7毫子賣書當廢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226/18638536

相關過去報導:
【2013年01月27日】觀塘老街坊力爭樓換樓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27/18148011

【2013年10月18日】被告霸佔官地 三觀塘街坊獲准押後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31018/51821007

【2013年10月19日】觀塘重建 留守街坊被控霸官地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19/18470642
【2013年11月29日】觀塘重建收舖 書店被收兼賠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31129/51946566

【2013年11月30日】三街坊判失業權兼賠錢 官表同情
小業主:我唔要同情要公道!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130/18530472


7成大學生遲到曠課 講師請食早餐望準時
【太陽報專訊】【專案組報道】近年本港大學的全球排名「愈跌愈有」,本報調查發現不少大學生自認學習態度懶散,逾七成受訪者承認本學年有遲到或曠課至少一至五次,部分高達十次,原因多為「偷懶」及「沒興趣」。有講師更出動請食早餐、鎖門、派考試貼士等奇招,希望學生準時。
「我住宿舍,冇父母督促,起唔到身就唔返學,淨係上學期走咗幾多堂都數唔清!」浸大文學院一年級生Chris坦言常曠課。他解釋,部分課堂設有限額,如曠課超過一定數目便取消考試資格。本報記者早前以問卷成功訪問一百一十三名大學生,調查本學年遲到曠課情況。近六成二受訪者已遲到一至五次,一成四受訪者遲到六至十次,更有近一成人遲到逾十次。另外,近六成二受訪者曾曠課一至五次,約百分之八學生曠課六至十次,更有六人表示曠課十次以上。
有大學生透露,講師會使出各式招數懲罰遲到學生,最常見為扣平時分、記名,惟人稱「齋Sir」的浸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陳士齊,會向學生派免費早餐,吸引學生早起上第一堂課。齋Sir認為,現時大學科目太多,常有「天地堂」,令學生進退兩難。
懶散欠自律
中大專業進修學院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部總監崔日雄指,不少人「覺得跨咗入大學就搞掂」,逐漸喪失自律能力,形成懶散的校園風氣,或造成大學生質素下降。
浸大發言人稱,該校學生遲到十五分鐘可被列作缺課,未經批准而缺席率高於百分之十五,該科目可被評為不合格。港大發言人指,除上堂老師授課外,部分 課程的導修課會要求學生作專題報告,學生缺席不參與,或影響成績。中大發言人則稱,該校相信學生會對自己行為負責,各學院或教師會有不同方法處理遲到曠 課。
零售業月薪3萬請初哥
【晴報專訊】零售業人手不足,業界不惜高薪請初哥,僅一年零售經驗的見習美容顧問,月薪都達三萬元。不過僱主嘆年輕人欠責任心,面試時不單印腳、講電話,甚至連工作經驗也「不記得」。
僱員再培訓局及循道衛理中心昨合辦招聘博覽,32間機構參加,提供約三千職位,全職月薪由7,000元至3萬元不等;兼職時薪介乎21元至51元。其中零售業空缺最多,佔四分之一。Colormix人力資源部助理主任殷小姐坦言,零售業流失率高,公司以加薪招攬新人,以往美容顧問底薪連佣金每月三萬元,如今見習美容顧問薪金也 看齊。她指,見習美容顧問底薪1萬至1.2萬元,每天工作八小時,若完成交易金額高連佣金最高達三萬,入職只要求一年零售經驗。但她嘆人才難求,很多年輕 人責任心不足,不是返工一日後no show(不出現)就是做一個月便跳槽。
Walker shop人力資源及行政經理陸肖蘭亦指公司每月流失率達11%,為吸引新人入行,去年起將售貨員底薪增一成達1.1至1.2萬元但一樣難請人。陸說在店外張貼招聘單張應徵者不多,須透過招聘會請人,以往一天請十人但昨日應徵者都不足十人。
應徵者印腳、搖凳、不望人
她又坦言,應徵者常見不合格,有些應徵時印腳、搖凳、不望人;有大學生見工要家長陪,家長還嫌工時長,問可否縮短。陸續指,有年輕人在面試時接電 話,卻沒有半點不好意思;問其工作經驗時,年輕應徵者多數沒有保留糧單習慣,連兩年前任職的職位也忘記,做了多久亦說「不記得」。
面對僱主的批評,現年19歲、就讀職訓局電腦程式課程的李同學認為,雖說年輕人普遍有缺點,但僱主亦不應先入為主。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徹底顛覆傳統「使用者主導內容」user-driven content 的範式轉移
李慧玲事件觸發媒體範式轉移?
2014-2-25 13:46:28

Peter Wong @ USP United Social Press 社媒 ( https://www.facebook.com/UnitedSocialPress ) 2 月 23 日攝於記協遊行集會
這是一篇頗需要耐性去閱讀的文章。單看標題,我們便需要處理2個關鍵詞。
何謂李慧玲事件?
先談李慧玲,她是資深傳媒人,曾任商業電台叩應 (Phone-in) 節目《左右大局》和《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的主持,最近因為突然被商台終止合約事件而成為焦點人物,並引發連串有關新聞自由問題的討論。
事實上,自從梁班子上台以來,有關傳媒界的風波一直不絕,當中包括梁振英以個人身份向專欄作家練乙錚發律師信、壹傳媒及《Am730》被抽廣告,其老闆黎 智英及施永青分別遭恐嚇、DBC數碼電台股權風波、《香港獨立媒體》辦公室被人破壞、《香港電視》發牌爭議、《信報》政治版團隊集體辭職、《明報》突然撤 換總編輯及今次的李慧玲事件。
一連串「獨立」事件,加上香港新聞自由排名急挫的負面消息,遂令香港的新聞從業員開始擔心媒體的未來生存空間,而香港記者協會繼發起渣馬藍絲帶活動,更於2月23日再舉辦「反滅聲大遊行」,務求令民眾關注傳媒目前遇到的問題。
為何市民要關注傳媒議題?
眾所周知,在民主社會的普世價值下,我們深信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確保社會可以在權力平衡的情況下得到較佳發展。為了進一步制衡政府的權力,現代公民 社會素有透過新聞媒體監察政府的習慣,而媒體的「守門人」角色,往往被稱為「第四權」(the Fourth Estate)。多年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都告訴我們,有效的傳媒監察及保障其獨立地位有助減少政府濫權、官商勾結或貪污瀆職等情況出現;反之,若傳媒 受壓,無法擔起本來進行政府及社會監察的天職,整個社會將可能出現「壓力煲效應」──欠缺可以代表人民發聲又相對可信的民營機構,來自民間的大量意見或不 滿在無處發洩的情況下唯有以相對較為負面的姿態出現,例如大規模示威,甚至涉及暴力行為的騷亂。
以現時香港的情況看來,雖然情況未必如上文所述那麼嚴峻,但各大小傳媒每天正面對不同形式打壓,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為了生計或人身安全,傳媒中人會不會 傾向自我審查甚至觸發寒蟬效應,令敢言的人愈來愈少?假如情況持續,傳媒的聲音變得愈來愈單一,又會否令市民逐步離棄傳媒而另覓新的發聲渠道?
媒體範式轉移還是自救行動?
事實上,針對上述議題,坊間已有不少討論,而不少人更認為,互聯網及流動電子產品的普及,將帶來新一波的媒體革命。抱持有關論調者多相信,互聯網邁向 Web 2.0時代,將會徹底顛覆傳統「由傳播者主導內容」的權力結構,並出現「使用者主導內容」(user-driven content)的範式轉移。簡而言之,內容製作及播放之決定權不再由傳媒機構掌握,普通網民也可以撰稿或自製新聞節目放在網上播放或廣傳。根據練乙錚先 生的分析,以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為主軸的網媒如主場新聞、輔仁媒體或D100,近來在瀏覽量上錄得爆發性的增幅,甚至有超越其他傳統主流媒體的趨勢,逐步成為監察 社會的新興力量。針對李慧玲事件引起的風波,網媒熱血時報的經營者黃洋達更發起香港新媒體運動,主張杯葛「舊媒體」。
表面看來,李慧玲及其他連串傳媒事件可能成為觸發媒體範式轉移的轉捩點,而樂觀者亦相信這個演變將會促進新聞自由,使資訊流通的過程更透明,但觀乎目前香 港的現況,網媒的發展仍有不少令人憂慮的地方。首先是收入來源問題,暫時市面上似乎仍未見到穩定而有增長潛力的收費模式,而欠缺資源進一步開發,將會阻礙 相關行業拓展。其次是政府的取態,目前接近完全自由的網絡會否被規管?目前政府和各大機構普遍不把網媒視作正規新聞機構的做法會否有根本改變?凡此種種皆 會影響網媒的未來發展。
何謂李慧玲事件?
先談李慧玲,她是資深傳媒人,曾任商業電台叩應 (Phone-in) 節目《左右大局》和《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的主持,最近因為突然被商台終止合約事件而成為焦點人物,並引發連串有關新聞自由問題的討論。
事實上,自從梁班子上台以來,有關傳媒界的風波一直不絕,當中包括梁振英以個人身份向專欄作家練乙錚發律師信、壹傳媒及《Am730》被抽廣告,其老闆黎 智英及施永青分別遭恐嚇、DBC數碼電台股權風波、《香港獨立媒體》辦公室被人破壞、《香港電視》發牌爭議、《信報》政治版團隊集體辭職、《明報》突然撤 換總編輯及今次的李慧玲事件。
一連串「獨立」事件,加上香港新聞自由排名急挫的負面消息,遂令香港的新聞從業員開始擔心媒體的未來生存空間,而香港記者協會繼發起渣馬藍絲帶活動,更於2月23日再舉辦「反滅聲大遊行」,務求令民眾關注傳媒目前遇到的問題。
為何市民要關注傳媒議題?
眾所周知,在民主社會的普世價值下,我們深信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確保社會可以在權力平衡的情況下得到較佳發展。為了進一步制衡政府的權力,現代公民 社會素有透過新聞媒體監察政府的習慣,而媒體的「守門人」角色,往往被稱為「第四權」(the Fourth Estate)。多年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都告訴我們,有效的傳媒監察及保障其獨立地位有助減少政府濫權、官商勾結或貪污瀆職等情況出現;反之,若傳媒 受壓,無法擔起本來進行政府及社會監察的天職,整個社會將可能出現「壓力煲效應」──欠缺可以代表人民發聲又相對可信的民營機構,來自民間的大量意見或不 滿在無處發洩的情況下唯有以相對較為負面的姿態出現,例如大規模示威,甚至涉及暴力行為的騷亂。
以現時香港的情況看來,雖然情況未必如上文所述那麼嚴峻,但各大小傳媒每天正面對不同形式打壓,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為了生計或人身安全,傳媒中人會不會 傾向自我審查甚至觸發寒蟬效應,令敢言的人愈來愈少?假如情況持續,傳媒的聲音變得愈來愈單一,又會否令市民逐步離棄傳媒而另覓新的發聲渠道?
媒體範式轉移還是自救行動?
事實上,針對上述議題,坊間已有不少討論,而不少人更認為,互聯網及流動電子產品的普及,將帶來新一波的媒體革命。抱持有關論調者多相信,互聯網邁向 Web 2.0時代,將會徹底顛覆傳統「由傳播者主導內容」的權力結構,並出現「使用者主導內容」(user-driven content)的範式轉移。簡而言之,內容製作及播放之決定權不再由傳媒機構掌握,普通網民也可以撰稿或自製新聞節目放在網上播放或廣傳。根據練乙錚先 生的分析,以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為主軸的網媒如主場新聞、輔仁媒體或D100,近來在瀏覽量上錄得爆發性的增幅,甚至有超越其他傳統主流媒體的趨勢,逐步成為監察 社會的新興力量。針對李慧玲事件引起的風波,網媒熱血時報的經營者黃洋達更發起香港新媒體運動,主張杯葛「舊媒體」。
表面看來,李慧玲及其他連串傳媒事件可能成為觸發媒體範式轉移的轉捩點,而樂觀者亦相信這個演變將會促進新聞自由,使資訊流通的過程更透明,但觀乎目前香 港的現況,網媒的發展仍有不少令人憂慮的地方。首先是收入來源問題,暫時市面上似乎仍未見到穩定而有增長潛力的收費模式,而欠缺資源進一步開發,將會阻礙 相關行業拓展。其次是政府的取態,目前接近完全自由的網絡會否被規管?目前政府和各大機構普遍不把網媒視作正規新聞機構的做法會否有根本改變?凡此種種皆 會影響網媒的未來發展。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讀者Jacky Chung就別出心裁 動心思靚相撐言論自由
2014年02月24日
香港嘅新聞自由同言論自由踏入寒冬,唔少市民噚日就上街為新聞業送暖,齊齊捍衞新聞自由同言論自由。但查實除咗上街遊行,仲有唔少其他渠道可以表態㗎。
好似《蘋果日報》咁吖,噚日「動獎相」招募反滅聲相片,等市民可以用富有獨特心思嘅相片,表達對新聞自由同言論自由打壓嘅憂慮同關心。
八方噚日都睇過唔少得獎作品,其中讀者Jacky Chung就別出心裁,喺放有筆嘅keyboard前,用個鉗箝住一張紙。有乜嘢被箝制住?大家心領神會啦。如果要反打壓,就真係要好似作者咁,用個鉗去箝爛「打壓」至得嘞。
另外亦有讀者影低傳媒認真採訪嘅時刻,當係互相扶持同鼓勵。
八方噚日都睇過唔少得獎作品,其中讀者Jacky Chung就別出心裁,喺放有筆嘅keyboard前,用個鉗箝住一張紙。有乜嘢被箝制住?大家心領神會啦。如果要反打壓,就真係要好似作者咁,用個鉗去箝爛「打壓」至得嘞。
另外亦有讀者影低傳媒認真採訪嘅時刻,當係互相扶持同鼓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