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v 派出所副所長嫖數十幼女

2013年04月01日
內地再傳官員嫖宿幼女事件,甘肅省蘭州市一間公安派出所的副所長,被指通過一名女皮條客,以5,000元人民幣的代價,嫖宿數十名只有12、13歲的幼 女,其中一名受害幼女的母親發現舉報。事件在網上曝光後,當局昨證實事件,並稱該副所長已被「雙開」(開除黨籍及公職),並交司法部門審理。
內地《北方周末報》記者白兆東前日引述蘭州一知名律師,在微博上公開當地城關公安分局一名派出所副所長嫖宿數十名幼女事件,他更稱上星期公安分局已經下達 口頭命令,要求嚴防醜聞曝光。消息在微博上廣傳,未到24小時便有20萬網民閱讀,數千人轉發及發表評論。

網民怒罵是強姦

網民反應熱烈迫使當局表態。蘭州市公安局前日透過微博證實事件,稱這名姓胡的副所長因為「嚴重違法違紀」已被雙開,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當局證實事件 後,再次引發網民痛罵:「與未成年女孩發生性關係就是強姦!何來嫖宿之說!」「罪名為甚麼到了派出所領導身上就變了?」「官官相衞,受傷害的永遠是老百 姓!」
內地的「嫖宿幼女罪」是指嫖宿未滿14歲的幼女行為,1997年起單獨成罪,當中指明有金錢或其他財物的交易。不過這與強姦罪中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相比,嫖宿幼女最高只判監禁五年並且罰款,與強姦罪最高可判死刑差距很大。
多年來法律界一直爭議是否需要多設這罪名,內地接連有官員被揭發嫖宿幼女後,外界更認為罪名不利保護未成年人,而且更被官員設立脫罪之門,婦女界、學者都建議將這罪廢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去年6月亦就這罪存廢舉行專門研討會,但不了了之。
隨着內地民眾關注嫖宿幼女罪,近年審理的案件亦大幅增加。全國婦聯副主席甄硯在去年兩會期間公開的數字指,2000至2004的五年間,內地共審理176宗嫖宿幼女案件,但在2009年一年內,公安便以這罪名起訴175人。
新浪微博/新華網

內地官員嫖幼女事件簿

03/2013 甘肅蘭州一派出所副所長嫖宿幼女,被當局「雙開」。
05/2012 浙江永康一名市人大代表嫖宿幼女,同案有九人涉案,包括三名企業老闆。
12/2011 陝西略陽三名鎮官員酒後輪姦12歲幼女,被控嫖宿幼女罪,引發網友憤怒。
06/2009 雲南曲靖一名法官強姦、嫖宿三名幼女,判囚6年。
04/2009 浙江麗水多名官員嫖宿當地一間中學數十名女生,部份女生感染性病、墮胎。
10/2007至07/2008 貴州習水官員到當地旅店嫖妓,當中三名女子未滿14歲。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天知地知李唔知 民建聯話撐基層 連人影都唔見

2013年04月01日

隔牆有耳:
廢物利用 民記橫額擋雨一流

1,448
■鬧李嘉誠同時插埋李慧琼,呢個佳句標語係用李慧琼橫額做㗎!
民建聯都撐罷工?每逢選舉都派蛇齋餅糭嘅民建聯,口講話撐基層,但今次碼頭工人罷工,就連人影都唔見喎。之不過咁,禮義廉平時用嚟自吹自擂嘅橫額,呢幾日 就大派用場,有義工見廢物用得唔好嘥,就將陳鑑林等民記議員嘅橫額掛起嚟,啱啱好可以為班工人遮風擋雨,等佢哋有覺好瞓,養足精力同資方拗手瓜。
曲 線撐工人仲有李慧琼,佢幅橫額放正喺碼頭路中間,唔少工人經過都望多幾眼。點解?因為後面寫滿抗議標語囉,「行雷閃電繼續做,天知地知李唔知」,工人作詩 認真一流,仲語帶雙關,唔單止話李嘉誠,仲插埋李慧琼,兩個姓李嘅都冇理過工人苦況。係繼「養起李嘉誠,養不起家庭」之後,另一佳句。

加租一倍 工廈社企慘遭迫遷

2013年04月01日
加租唔單止趕絕地區小店,連一早已退守工廈嘅社企都難逃厄運。由屯門區內一班基層婦女組成嘅「綠慧公社」,一直搞收集區內食肆廢油,用嚟製造環保肥 皂,04年組成「綠色女流」、08年註冊做「綠慧公社職工有限責任合作社」,至今都有9年歷史。不過佢哋最近面對難關,因為工廈廠房加租一倍,要被迫遷。 佢哋掙扎求存,迎難而上,喺今個月20日,會舉行「綠慧無窮日,撐足5年友好聚餐」,希望籌款撐落去。唔少社運人,好似玩音樂嘅噪音合作社、好叻講故事嘅 雄仔叔叔,都會出席聚餐以示支持。

Beijing-loyalist Maria Tam says the right to be elected is not universal

Head of city's delegation to the NPC says central authorities may need to interpret Basic Law's provisions for universal suffrage
Monday, 01 April, 2013 [Updated: 04:02]

Veteran Basic Law Committee member Maria Tam Wai-chu yesterday weighed in on the debate over how universal suffrage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2017, say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Law by Beijing could be the last option.
Speaking on a television talk show, the head of the Hong Kong delegation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dismissed a UN Human Rights Committee's report on Hong Kong. The report expressed concern at the "lack of a clear plan to institute universal suffrage" and possible limits on who can stand for election.
Tam said the UN's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ndicated that the right to vote, not the right to nominate or be elected, was universal.
Tam's remarks, seen as controversial, came after Qiao Xiaoyang , 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Law Committee, hinted at introducing a screening mechanism ahead of the chief executive election in 2017.
Qiao also said that, under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a chief executive had to "love the country and love Hong Kong", and that Beijing would have the final say on who became the city's chief.
During the talk show, Tam was asked whether Beijing should interpret the Basic Law to decide how universal suffrage would be carried out.
She responded: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s very busy, and they try their best not to interpret the Basic Law.
"No one, includ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 wants to do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Law. But if there is a problem Hong Kong cannot solve by itself, then there is a need for an interpretation."
She also cited China's constitution, which mandated the Communist Party to govern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socialism.
She added that under the Basic Law, the chief executive is accountable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ince the chief executive exercised the power entrusted to him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Basic Law, he had to respect both, she said.
"If you oppos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 that is, intend to overthrow the Communist Party or change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 you are violating the constitution and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exercise the powers [of the chief executive]," Tam said.
In response to the UN's concerns, Tam said Article 25(b) of the covenant was not applicable to Hong Kong because the British reserved the right not to apply it to the city in 1976. Later, Tam said on City Forum that by allowing every registered voter over the age of 18 years to vot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venant on universal and equal suffrage would be met.
In response to a question from the media, a government spokesman echoed Tam's views, saying: "The ability for Hong Kong to achieve universal suffrage originates from the Basic Law and not the [UN covenant]."
Dr Benny Tai Yiu-t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egal scholar who is now planning the Occupy Central protest movement, slammed Tam's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Law as "contrary to common sense".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UN says that every citizen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vote and to be elected at genuine periodic elections by universal suffrage.
Tam also expressed concern that the Occupy Central movement could reach a stage where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its organisers to keep control.

要求北京兌現普選承諾也是錯嗎?

2013年04月01日
北京政府高層顯然被市民爭取真普選的決心弄的手足無措,顯然被「佔領中環」運動越來越強的聲勢弄的有點害怕。於是派出幾位重量級護法包括人大法工委主任委 員喬曉陽先生及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先生來一番訓話,提醒港人北京的底線;還找來《環球時報》發表殺氣騰騰的社論,以十三億內地人民的名義批評泛民主派的行動 是傲慢及對中國指指點點。

可惜,不管是兩位護法的發言還是《環球時報》的社論都內容空洞,毫無說服力,反而令香港市民看清楚他們詞窮理屈,不守承諾的真面目。

先 說《環球時報》的社論。香港市民包括泛民主派政團對內地的錯誤政策、做法提出批評絕不是甚麼傲慢與偏見,而是基於對內地人民的關心,而是基於對內地可能走 歪路的擔心。事實上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希望中國在經改以外開展政治改革是大部份人的願望,中共內部較開明的官員如已故的胡耀邦先生、趙紫陽先生更嘗試身體 力行啟動政改。只因為中共內部保守勢力,既得利益太頑強,力量太大才令他們功敗垂成,被迫下野。到近幾年中國經濟力量顯著上升,民間維權意識抬頭,要求政 改的呼聲只有更響,要求讓人民發聲的趨向更明顯,著名經濟學者吳敬璉等就已公開表示沒有政改的話,經濟改革將難以走下去。香港市民及泛民主派政團聲援劉曉 波、劉霞,為李旺陽討公道,要求內地政府尊重人權跟內地民眾的要求基本上沒有分別,跟歷史潮流、世界潮流也是一致的。這算甚麼傲慢或指指點點呢?難道港人 希望內地政府尊重公民權利及自由也是錯嗎?

至於喬曉陽及王光亞兩位高官的觀點或所謂堅持要不是對市民不信任就是對香港的情勢不理解,就是錯判形 勢。以「愛國愛港」論為例,喬曉陽先生搬出中共元老鄧小平八十年代的講話來說明這個要求不是新近提出,而是一貫政策。然而「愛國愛港」從來是個政治性的概 念,不是法律概念,更不可能用法律語言說清楚。不管是鄧小平或甚麼人曾經這樣說都不可能把「愛國愛港」變成客觀、嚴謹的法律語言並用以規定候選人是否合乎 資格參選。另一方面,對於甚麼叫愛國中共高層本身也常常變來變去,莫衷一是。五十年代初中共政權一面倒投向蘇聯陣營懷抱,接受史太林及蘇共的領導,那時到 蘇聯學習及受訓成了愛國的象徵。到六十年代中蘇鬧翻,跟蘇聯有聯繫的人成為叛徒、工賊、內奸或「蘇修分子」,受批判迫害。由此可見,所謂「愛國愛港」根本 連北京領導層也說不清楚,更不要說拿來篩選特首候選人了。

至於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先生所說的幾個堅持論同樣言辭空廢,不值一哂。例如一國是兩制的前 提及基礎根本已由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確定,根本已成了香港的憲制框架;回歸十五年來沒有人包括泛民主派政團否定這樣的安排,也沒有人否定香港是中國 主權下的特別行政區。市民爭取雙普選不過是在進一步落實兩制,不過是希望北京兌現在《基本法》許下的承諾,根本不存在挑戰一國或北京的問題。王光亞有甚麼 理由拿這一條來責難港人及泛民主派爭取真普選的運動呢?難道要求北京兌現對港人的莊嚴承諾也是錯誤嗎?

v 搞回收蝕本兩年 學識迎合市場  社企雙妹嘜廢木製傢俬有賺

2013年04月01日
【本報訊】社會企業要生存,最重要是靈活變通。黃明慧和鄧慧玲自資合辦環保社企,回收橫額和展覽廢料,循環再造成手袋和紀念品。兩年過後,賠了積蓄也沒有 人工。檢討成敗,兩人半年前重新上路,回收廢木,為客人度身訂做傢俬,終拼出頭。社企「雙妹嘜」笑說,今天終於有糧出,還能拯救樹林。
記者︰王家文
鄧慧玲讀土木工程出身,拍檔黃明慧是傢俬設計師,兩人笑說人到中年,希望做點有意義的事,毅然辭去工作,三年前用自己「銀包錢」成立環保社企「DÉJÀ VU CREATION」。起初用廢棄橫額造手袋,贏得口碑,但欠銷售渠道,難敵集團式大量生產的製品。鄧說,當時有朋友做建築材料,建議她們回收柚木地板, 「收返再造,原來都值錢」;黃則決定做回老本行,用廢木設計傢俬。
黃明慧說,不少廢木來自商場展覽,也有市民聯絡她們接收雜物,「神樓都收過」。 學校換木地板也找上她們。她們聘請精神病康復者Philip負責搬運,他笑說辛勞但開心,「佢哋冇歧視,工作有彈性」。黃說,每次接收廢木,運輸費要二、 三百元,設計後再交由工廠製造,很多人以為她們無本經營,「你執返嚟都唔使錢,使乜咁貴?」

度身訂做增利潤

在油塘的貨倉擺滿木條,其中一張圓木桌前身是柚木門,經二次創作後,還保留木門花紋特色。黃明慧說,除展覽外,也有市民和公司訂做傢俬,「佢哋唔想浪費, 出面又難搵到合適尺寸」。由於是度身訂做,利潤較大,且打響名號,她們開辦的工作坊亦成為收入來源。經營三年,二人領悟社企生存之道——「Listen to the market(迎合市場)」。
社聯社企商務中心高級經理譚穎茜表示,私營社企增多,有利多元化發展。她指現時社企面對經營成本和租金上漲,也難覓人才,促政府和機構仿效南韓和台灣等地,制訂責任採購政策,優先購買社企的產品和服務。
本 港社企持續增加。據社會服務聯會最新數據,全港現有406個社企項目,由150間機構或公司營辦,較去年增加一成。另有13間結業。其中191間社企共聘 逾3,000名弱勢員工,有提交資料的56間社企,逾半有盈利。而非註冊慈善團體自資營辦的社企則有45間,較去年增三成。

新聞記者做唔長?

新聞記者做唔長?

2013-3-28 17:48:53
圖:Allyson Bird's Facebook
圖:Allyson Bird's Facebook
一篇記者與新聞業「分手」的剖白,在互聯網上瘋傳,從美國傳到台灣、再到香港。撰文的是一位28歲的前報章文字記者Allyson Bird,她在文章裏詳細解釋自己離開新聞行業的原因:她指自己離開新聞不是因為自己不愛,而是太愛了,很清楚這份熱忱最終會毀了自己。
文中形容,Bird離開新聞業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工作量和壓力與日俱增,薪水卻越來越少。Bird28歲離職時,薪酬比22歲入行時還要少。
There was never such a thing as an eight-hour workday at newspapers, but overtime became the stuff of legend. You knew better than to demand fair compensation. If any agency that a newspaper covered had refused to pay employees for their time, the front-page headlines wouldn’t cease. But when it came to watching out for themselves, the watchdogs kept their heads down.
Newspapers always have been liberal places where people work hard for little pay, because they believe in the job. They always could empathize with the poor. But pay continues to dwindle to the point that I wonder what kind of person, today, enrolls in journalism school?
(在報社工作從不會八小時就下班,OT是常事,但沒有會蠢到要求補水。若是其他公司剝削員工,報紙一定會以頭版招呼;但若說到報社自己,報章往往不發一 言。報社向來是個自由的地方,人們相信新聞的價值,願意為微薄的薪水賣命;他們能夠站在弱勢的一邊。但報酬越來越低,低到一個地步,我懷疑今時今日還會有 誰願意讀新聞學。)
另一方面,對新聞滿懷熱誠的Bird也對現時新聞求快不求準、只搶眼球不問深度的作風感到無奈。
Everyone works so hard for so long and for such little compensation. The results are dangerous.
We saw it with the Supreme Court health care ruling, as our national news leaders reported the decision incorrectly. We saw it with the Newtown massacre, when initial reports named the suspect’s brother as the shooter. Major news outlets are no better than bloggers if they adopt a policy of getting it out first and correcting it later.
Maybe that’s what people – editors and readers – put at a premium now. Maybe a newsroom full of fresh-from-the-dorm reporters who stay at their desks, rehashing press releases and working on Storify instead of actual stories, is what will keep newspapers relevant.
(記者長時間拼搏,卻沒有合理的補償;這是會出問題的。我們看到,有大報把法院的判決報道錯了、有記者錯把犯人的兄弟報道成兇手。若報章只專注速度,不介 意事後才改錯,那報章跟網上博客就沒有分別。也許今時今日的編輯及讀者更喜歡這些:一堆安坐在編採室內改寫官方新聞稿的記者、只關注社交網站但不報道真實 故事的記者……也許這樣的報章才會被重視。)
People like to say that print media didn’t adapt to online demand, but that’s only part of it. The corporate folks who manage newspapers tried to comply with the whims of a thankless audience with a microscopic attention span. And newspaper staffers tried to comply with the demands of a thankless establishment that often didn’t even read their work. Everyone lost.
(人們以為報業息微是因為它們跟不上網絡的變化,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現時的報社管理層只知道照顧當你老馮、對新聞興趣缺缺的讀者;記者只能迎合當你老馮、稿都不多看一眼的編輯。各方皆輸。)
Bird形容,自己最愛做、最想做的就是記者,身邊的同事也形容她「天生食呢行飯」,但她仍選擇離開。現時她供職於南加州一間醫學院的籌款部門。

中學辯論比賽之佔領中環

中學辯論比賽之佔領中環

2013-3-28 13:34:30
【作者:李豐傑】
老土、簡單、古舊、刺激——佔領中環
如果中學辯論比賽的主辦單位大膽的拋出一個辯題,「市民應否參與佔領中環」 ,不管抽籤抽到正方或反面,上文假定的是應然性辯題。我們大可以用最老土又用效的辯論思維模式去想。

一.  可行性
二.  必需性與成效
三.  副作用

(要是行動可行,但沒必需性,當既可行又必需,而副作用比成效更大,那又無法成立)

一,可行性:戴耀廷教授已經開宗明義的說明了該行動是違法,但非暴力的公民抗命 。簡單點來說參與的人已預期了自己有被捕被審訊被監禁的風險,那麼可行不可行只在於有沒有足夠人和他們有沒有足夠膽量和決心,可行性這一關算通過。

二,必需性(與成效):我 們不能預視成效,但必需性則更值得討論 我們要民主原本就有許多方法 為何非佔領中環不可 是的,七一遊行似是一年一度市民一次過講出要求的日子,一二年七一滿街人喊道梁振英下台 現在他仍坐在特首之位 七一的象徵意義多於其質意義 是無奈的現實,於是平常的遊行集會,猶如已經濫用的抗生素,專制對其已有抗藥性。這樣佔領中環,便是新藥。此藥未經臨床驗正,但不服下,專制就會繼續。

三,好了,服下了。副作用呢:會「整死」香港嗎? 所謂整死:有雙重意義 一指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正是在問,你有民主,還是要錢? 但佔領中環等於打擊金融業?二是指中共又一次一拍兩散,以所謂緊急狀態或鎮壓的手段擺平佔領行動 這其實不是副作用,只是讓世界再一次看清專制的本質,讓天下圍而攻。

我支持佔領中環嗎? 我只能說若在辯論比賽中又為正方。我的辯論稿會寫著 「不為我所抽中的立埸,而是因良知,今天的辯題絕對成立。」

要是抽中反方,我棄權。因為老師說過: 「你站在你不信的立場,你無法讓人信。」
但看看今日今時舉辦中學辯論比賽的組織,誰敢拋出這個辯題。

作者簡介:中六學生

撐民主即係撐工運

撐民主即係撐工運

2013-3-31 18:08:34
在香港經常看到一種對社會運動的差別待遇。香港人似乎覺得爭取民主、一人一票選特首是比較基礎而理所當然的訴求,而爭取勞工待遇則是較激進、「共產」。前 者是建基於政治平等,每人都有選擇自己統治者的天賦人權,但後者卻似乎是和公共事務無關,勞工待遇只是私人公司和僱員之間的問題。因此戴耀庭教授的佔領中 環計劃可說是一呼百應(當然也免不了有一些質疑聲音)。而葵涌貨運碼頭的罷工工潮雖然也吸引不少支持者,但聲勢終究是不及佔領中環運動,還被資方暗地裡扣 上「損害香港國際聲譽」的帽子。

然而民主真的只是一人一票選特首這麼簡單嗎?想像一下,今天佔領中環成功了,每人都有平等選舉權,然而碼頭工人待遇依舊,情況會怎樣?工人現在雖然有一票 投選特首了,但他們有時要一連工作六天(甚至要不眠不休工作72小時),連午飯時間也沒有。剩下一天假期,多數也是倒頭大睡、補充精神。他們有多餘的精力 和時間了解政治嗎?他們有時間思考那個候選人更能改善他們的生活嗎?這樣龐大的生活壓力下,他們恐怕連候選人有多少個也未必記得清楚!

再者,工人們薪金微薄,待遇甚至比1997年時還要差,根本追不上通脹。他們有多餘金錢去進修自己、讓自己具備理解政治的基礎知識嗎?如果根本沒有這些基礎知識,他們如何分辨那些候選人是幹實事為他們謀福利、那些候選人不過是玩弄政治詞彙而實際上以權力自肥?
勞資雙方的權力極不平等,資方可以經由外判商隨時解僱工人們。如果資方有政治立場,想動員旗下勞工幫他們投票,或是出席選舉活動幫他們「做勢」,工人們有多少資格say no?
普選其實和工作環境息息相關。沒有合理的工作環境,所謂普選不過會淪為財閥間的民粹遊戲,根本不能體現政治上人人平等的理想。美國政治哲學家 Joshua Cohen 就認為,民主不單單只是普選,一個好的民主制度,必須保障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去影響政治環境(equal opportunities for effective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而這和每個人的經濟和工作環境息息相關。舉例說,勞資權力必須對等,讓資方不能利用其權力去發揮政治影響力,令勞工不必因為生 活壓力而成為資方棋子。政府需要給予人民基本教育,讓所有階層的人民都有基本的議政能力,能夠理解政策,作出合理的政治選擇。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應該得到 保障,他們不必憂柴憂米,不必為糊口而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奔波勞碌上,而可以有足夠的餘暇時間去參與和思考政治。

因此,勞資關係、工作待遇非但不是私人公司的事務,它們其實和民主發展關係密切。Joshua Cohen 甚至主張,要保障真正的平等政治參與,就必須要有強大的工會,拉近勞資雙方的權力關係(例如設立集體談判權等)。(註1)這樣子工人就有足夠權力爭取理想 的工作空間,而不需要為老闆勞勞役役而犧牲自己的政治參與時間。政府也要提高最低工資,保障人民不會被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壓垮。這背後的精神,我認為是令 人們不致淪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粒螺絲釘。人們必須有時間和資源獨立自主地思考,理解社會,參與政治。試想,如果你天天朝九晚十二,回到家就倒頭大睡,你那 兒還有時間知道香港政界在發生什麼?你投票時真的清楚每人的政治立場和政績嗎?你投票的候選人真的代表你的利益嗎?真正的民主社會不可能由工作的奴隸組 成。沒有合理的勞工待遇,經濟不平等就會轉化成政治不平等,令民主的政治平等理想成為空話。

為什麼爭取普選,是因為我們不想像奴隸般活著。我們希望憑自己的力量決定自己的統治者,而不是像奴隸般「接受」一個統治者。然而,儘管我們免於成為政治上 的奴隸,如果我們依舊是經濟上的奴隸,那又有何差別?說到底,爭取普選、爭取改善勞工待遇、爭取勞資關係平等,其實都是爭取同一樣的東西︰我們希望有尊嚴 地活著,建立一個平等、互相尊重的社會。

(註1)Joshua Cohen 稱之為 secondary association,這些組織能夠幫助民主社會的健康運作。相關主張見 Joshua Cohen, “Associations and Democracy”, in Joshua Cohen, Philosophy, Politics, Democracy: Selected Essay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如果這還是人.......李嘉誠說:我對唔對得住香港人?

如果這還是人 

李嘉誠在業績發佈會內被問及政治問題,他說:「我自己嚟講,我日日都問自己呀,我對唔對得住香港人?」兩天之後,葵青貨櫃碼頭即爆發罷工。和黃集團旗下的 工人控訴被資方剝削,包括十多年來工資不升反趺、在繁忙時間要連續工作三天三夜不獲補水、不發放雙糧等等;又有工人投訴被資方警告不要參加工會活動等等。

2013-3-29 23:25:02
(圖片來源:scrapetv.com)
(圖片來源:scrapetv.com)
李嘉誠在業績發佈會內被問及政治問題,他說:「我自己嚟講,我日日都問自己呀,我對唔對得住香港人?」兩天之後,葵青貨櫃碼頭即爆發罷工。和黃集團旗下的 工人控訴被資方剝削,包括十多年來工資不升反趺、在繁忙時間要連續工作三天三夜不獲補水、不發放雙糧等等;又有工人投訴被資方警告不要參加工會活動等等。

香港經濟絕不是靠自由行。香港少有的實業,就是物流業。碼頭外面的世界是繁華的,還有餘力炒樓炒股;碼頭內卻是個勞動地獄。勞動是人的一部份,但當它佔據 一個人一整天的所有時間,這是雖生猶死。日本叫這做「過勞死」,先是人完全成了工具,然後是這件工具的徹底報銷。當然,大公司的衣袖是乾淨的;就像我們外 面的世界也是沒有血跡的,因為他們早已將東西「外判」出去。外判,就不關我事了。這個做法一方面可以極大程度壓縮生意成本,又可以撇清關係。一句「承判商 僱用」,恐怕任何人都可以睡得安樂、三省吾身之後還可以說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曾經做過一些體力勞動工作。跟碼頭工人的,當然無法相比,但現在都記得那種「自己不再屬於自己」的勞動處境。那個工作是要搬運以及分好一疊一疊的中小學教 科書。一兩本書不重,但十幾疊就要用拖車拖的。做一天,骨都散掉、手指發麻、指頭割損;又做過派傳單的,是另一種神奇:要被機械式地拒絕和站一天。勞動工 作本來就已經辛苦,薪金再經層層剝削,不知道怎麼活。

但沒辦法。你在大學教書,就不會感受到工人的處境。做碼頭工的,也就沒有空也沒有方法去發聲。大眾關注幾個黃毛大學生的無心之失,總是比那些真正、直接、存心的剝削更加多。

最近要讀一些納粹集中營的歷史,發現集中營之外其實是一個更大的集中營。猶太人會被全家送入集中營,婦孺會被送去毒氣室殺掉:健康、可以工作的男人會被選 出來,為帝國生產物資。這些男人的所有隨身物品都會被沒收、頭髮會被剃掉、名字也會被剝奪、身上會被紋上一個方便管理的號碼。每個人的意義就只有工作。到 沒有工作能力,就送去毒氣室。那個時候,帝國不為人而存在,是人為帝國而存在。究竟香港的經濟發展是為了香港人,還是香港人的存在僅為發展經濟、為了返 工,已不言而喻。

每到打颱風,就會出現嘉誠哥的玉照,上面有對白一句:「記得聽朝返工喇﹗」
最近讀的那本納粹生還者回憶錄,叫《If This Is a Man》,如果這還是人,如果這還是人的生活。

更多:薪金不及廿四年前 貨櫃碼頭工人今續罷工 | 吳卓恆 | 香港獨立媒體

v 譚惠珠歪理:「普及平等」港不適用 稱不包括提名及被選權 扭曲普選定義

2013年04月01日
中央為港炮製假普選之心昭然若揭。港區人大代表兼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譚惠珠昨竟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約)「普及而平等」條文不適用於香 港,暗示港人普選特首只有投票權而沒有提名及被選權;政府借勢死撐特區毋須按公約落實普選,泛民炮轟譚與政府扭曲普選制度,做法奸詐。記者:姚國雄 梁德 倫 陳雪玲
譚惠珠昨出席無綫《講清講楚》節目時重申,特首要尊重中國憲法,「如果反對(中共),你無謂做呢個位……正如如果我係賣肉嘅,如果你唔鍾意肉或者殺生,你 無謂見呢份工。」她指即使當選人宣誓效忠國家,也可以發假誓,故應由提名委員會先行決定誰是愛國愛港。
泛民力爭本港普選與《公約》標準看齊,譚惠 珠卻指《公約》的「普及而平等」對香港並不適用:「我話你聽,係無效!第25條B(公約「普及而平等」條文)喺英國人統治時已保留,即係香港唔會用呢一條 《公約》條文,而中國又未參加呢個公約。」

戴耀廷:如此理解違反常識

她更指《公約》中訂明「選舉權必須普及而平等」,只是指投票權:「普選係選舉權嘅普及而平等,唔係『被選權』或『提名權』普及而平等,所以係兩件事。」譚 發言後不久,政府隨即附和回應,發言人指英國政府1976年保留不實施有關條文,現時仍然有效,稱香港按《基本法》而非《公約》落實普選,全然漠視普選是 否合乎國際標準。
上月曾出席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聆訊的民主黨主席劉慧卿,直指委會已重申《公約》的保留條文早應失效,篤爆指:「特區政府就話有唔同 意見,唔覺得要取消保留條文,更話如果取消,就有人去司法覆核。」她批評政府沒有弄清史實,透露當年英國政府簽署公約時保留此條文,是因為香港當時並沒有 任何選舉:「喂,𠵱家講普選喇!你(政府)又拎條保留條文出來,咁好奸囉,樣樣佢都贏晒。」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戴耀廷批評,譚惠珠如此理解《基本法》中 的普選定義是違反常識,不能將選舉權理解為只有投票權:「普選一定唔係只係投票咁簡單,唔通比個爛橙同爛蘋果你揀都要咩!」
佔中另一個發起人朱耀明指,《基本法》39條清楚寫明《公約》適用於香港,認為譚不應在普選問題上搬弄字眼欺騙港人。公民黨稱《基本法》第39條確認《公約》適用香港,警告政府若一意孤行推行扭曲普選的制度,會惹來國際社會譴責。

HIT申請禁制令打壓示威 師承地產霸權美孚禁令翻版 阻示威嚇聲援

2013年04月01日
【拆局】
碼頭工潮陷入拉鋸戰,這邊廂,HIT準備申請禁制令,模仿當年發展商祥達申請禁制令,阻止美孚居民封地盤抗議興建屏風樓的抗爭。那邊廂,工會斥HIT出招等同逼工人轉移戰線,但已準備好由碼頭殺入中環作長期抗爭,甚至不排除包圍長江中心。

HIT申請禁制令打壓示威,師承地產霸權。美孚新邨旁石油氣站舊址,地積比率未用盡,持有該地段的祥達發展11年欲在原址加建30層高住宅,旁邊美孚新邨 居民群起抗議,阻止工程。發展商向法庭申請禁制令,除要求向六名美孚居民頒令,更加入不具名的第七被告,意即所有擅闖地盤及干擾發展商使用路權進出地盤 者,包括聲援市民。

律師莊耀洸指,不排除HIT會重用美孚新邨第七被告的招數。他說,最有可能出現的禁制令,第一是禁止非職員進入碼頭範圍,第二 是禁所有人,包括工人有在碼頭內示威,第三是禁止任何人員阻礙人車進出碼頭。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直斥HIT做法等同引入警力清場,逼工人轉移戰線,走入中 環向政府抗議,甚至不排除包圍長江中心,「到時成單嘢會由工潮演變為社會運動。」

和黃打壓工運有前科,06年百佳裁員,李卓人連同職工盟成員闖入中環和記大廈抗議,被管理公司申請禁制令,禁止李卓人進入大廈範圍。

v 兩男欠賭債自殺 58歲墮樓身亡 40歲跳海自殺救回

2013年04月01日
【上環】
【本報訊】「爛賭輸命!」昨晨在五小時內,先後有兩名男子疑因嗜賭欠下巨債要尋死,結果一獲救一不治。當中一名的士司機,近期證實糖尿病病情惡化,疑擔心無法再「揸車搵食」及還清賭債,在葵涌工廠大廈13樓飛墮平台身亡。
昨凌晨2時許,一名40歲姓黎男子,在澳門賭博敗北,乘船返抵上環信德中心後,跳海企圖自殺,職員見狀協助報警,黎最後由消防員救起,他無表面傷,全身顫抖送院治理。
另 外,墮樓身亡的士司機姓李,叫阿華(58歲),兒女已成年。據悉,阿華嗜好賭博並欠債纍纍,一直揸的士搵食還債,近月其糖尿病病情嚴重,難以再駕車,疑他 擔憂病情及無力清還債項,悶悶不樂。昨晨7時許,他突由葵涌大連排道葵安工廠大廈13樓後樓梯,飛墮而下,直墮大廈平台,頭爆肢折身亡。事後其兒子及胞兄 等親友趕抵認屍,眾人傷心痛哭。
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表示,其中心過去九年曾輔導近4,000名問題賭徒,當中近五成為年齡由40至59歲,逾800名求助者曾有自殺念頭。鄧指出,沉迷賭博足以致命,呼籲賭徒回頭是岸,盡早戒賭。

v 老虎狗聽歌劇情深和唱

2013年04月01日
歌劇不是人人愛,但絕對是英國老虎狗「弗雷德」的菜。當電視播出已故男高音歌王巴伐洛堤(Luciano Pavarotti)演唱《燕歸巢》(Rondine al nido)時,「弗雷德」似乎有所共鳴,對着窗子,微微昂首,充滿感情地哼唱,投入時還閉上眼睛,面露哀傷神情。
這段片段最近重新被發掘分享,逾16.5萬人次觀看。有網民大讚「弗雷德」︰「這狗狗歌聲裏的感情和音準,比起所有主流流行歌手加起來還要佳。」
英國《星期日郵報》

v Talking to the dead: the art of making Taoist paper effigies

Wednesday, 27 March, 2013 [Updated: 23:27]







In the third episode of our Uniquely Hong Kong series, a design graduate tells of his decision to take up his father’s craft of making Taoist paper effigies us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dead
Few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today opt to pursue careers in traditional crafts – particularly those in which it is hard to make money.
But 32-year-old Au-yeung Ping-chi is an exception. He has followed in his father’s footsteps and mastered the difficult art of making taoist paper effigies for those mourning the dead.
The burning of joss paper is comm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n – particularly Taoism. The practice is said to ensure the dead are provided for in the afterlife. Paper money or effigies are used to imitate the appearance of objects used by the living. Burning joss paper occurs at Chinese temples, crematoria, grave sites and other places of Taoist worship. Joss paper accessories are often burnt during the “Ching Ming” (or “grave-sweeping”) festival, which on April 4 this year.
Ping-chi’s father Au-yeung Wai-kin, 75, founded Bo Wah Effigies in Sham Shui Po in the 1960s. Their shop is filled with joss paper accessories, or “zi zaat” which are burnt along with the joss paper. “Zi zaat” are traditional gold, money and servant effigies. In recent years, they have also included modern items such as smartphones, laptops and electric guitars.
Although making paper effigies is an “old craft”, innovation is vital. “People now ask for extravagant things,” said Wai-kin. “One time, a customer asked for a fishing rod complete with a moving reel and a fishing line. My son was the only effigy-crafting master in Hong Kong who dared to take on the request. I couldn’t do it myself,” he says.
Ping-chi, who is Wai-kin’s youngest son, started in the business after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y. Initially unable to find a job, he has worked with his father ever since. He uses skills learned doing a degree in design to produce crafts which really impress the older man. “It was very hard at first. I didn’t know how to do any of this, so I just started experimenting –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Ping-chi says.
Ping-chi made a name for himself within the “zi zaat” world a couple of years ago when he made a paper guitar for late singer-songwriter Koma Wong Ka-kui (1962-1993). This was after a request from Koma’s brother. Wong Ka-kui was the lead vocalist in Hong Kong rock band Beyond. He died after falling from a stage in Japan. Ping-chi has made another paper guitar to commemorate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Koma’s death. This cost the customer around HK$2,000.
Wai-kin said it was unusual for sons to follow their fathers into this business. “If he didn’t have the talent, I wouldn’t encourage him to continue because there is no money in it. But the things he produces make lots of money, although, orders [for them]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he adds.
Wai-kin began in the business in his late teens in the 1940s. During that time, he has seen many changes. “Our best times ended when the mainland opened up,” he says, pointing to things around the shop. “Look at these. These are all from China, machine-made, printed. So cheap... you see those dolls? They used to have clothes made from cloth. Now it’s all cheap paper,” laments the elderly master.
Even Wai-kin’s most loyal customers have gone north for paper goods. In one infuriating incident, a former customer from San Francisco visited the store to see whether Bo Wah was “surviving”. “That old man came all that way to mock me. He told me he was now ordering effigies from China. I almost died with anger!”
Other things have affected the business. Some people don’t believe in the after-life, anymore.
“The appearance of our effigies and joss paper offerings have to be equivalent to what the living used, so the underworld can experience progress too. But some popular products now deviate from that principle.”
He says that “hell bank notes”, for example, come in billion and trillion denominations. They are sometimes the same size as A4 paper. “How can the dead carry them around? What would the dead do with all that money? Exporters have even created US dollar notes. No wonder people stopped believing in the efficacy of paper offerings. Even I find it illogical,” says Wai-kin.
He believes that his crafts help alleviate the souls in the underworld. His son agrees. “It is difficult to accept that people will burn what I’ve spent days to research, build, and create. But I remind myself that the deceased will be enjoying these items in the underworld. That makes me feel better,” says Ping-chi.
Speculating on why their business has declined, Ping-chi says: “People care more about the environment now. Burning these crafts is not good for the air.”
Wai-kin is adamant that no “sifus” (‘‘masters’’) of their craft now exist. “A ‘sifu’ must be able to do everything. I can’t do everything, for sure. And my son, although he can make all these amazing things, isn’t a “sifu” because he doesn’t know the older stuff. I don’t know if there are any ‘sifus’ left anymore. I don’t think so. And there aren’t any people entering the craft. My son may be the exception.”

v 北韓恐嚇「大決戰到來」北韓人艱苦 流浪童-20℃露宿

2013年03月31日
北韓軍事恐嚇不斷升級,繼下令導彈部隊待命,隨時攻擊美國,昨又單方面宣佈兩韓進入「戰爭狀態」,警告一開戰就一定是全面戰爭和核戰,又威脅要關閉兩韓共 同營運的開城工業區。外界認為北韓一再恐嚇,虛張聲勢居多,但擔心年輕的金正恩輕舉妄動,擦槍走火弄假成真。
北韓官方朝中社昨天(周六)發表北韓政府、執政勞動黨和各組織機構的特別聲明,宣佈兩韓即時進入戰爭狀態,兩韓之間所有事務均以戰時狀態來處理。聲明稱 「最終的大決戰終於到來」,兩韓的非戰非和狀態結束,若西海五島包括延坪島及白翎島,或軍事分界線附近受到美韓軍事挑釁,將會「發展為全面戰爭和核戰」。

威脅關閉開城工業區

南北韓在1953年只就韓戰協定停火而沒簽和約,令兩韓近60年技術上仍處於戰爭狀態。南韓統一部發言人指北韓的恐嚇是舊調重彈,又指北韓的開城工業區昨 運作正常,南韓人員如常進出境。但北韓其後聲言,若南韓再借開城工業區陰謀宣傳,損害北韓尊嚴,將會關閉開城工業區。
南韓國防部指北韓近日從實行 全面戰爭、宣佈韓戰停戰協定無效、廢除兩韓互不侵犯協議、切斷兩韓軍事通訊熱線、軍隊進入「戰鬥工作狀態」到宣佈進入戰時狀態,連番威嚇破壞了朝鮮半島的 和平穩定,南韓絕不容忍,軍隊會「堅決應對」北韓任何挑釁。

基地活動頻繁 可能射導彈

國防部昨指北韓軍隊未有異動、邊境未見軍隊調動,但韓聯社引述軍方消息,指北韓中遠程導彈基地近日活動頻繁,不排除真的發射導彈。美國則指北韓最新的恐嚇 「沒建設性」,但會「嚴肅」看待。俄羅斯呼籲各方以最大克制和負責任態度應對。
北韓在美國派出兩架可攜核彈B2隱形轟炸機參加美韓軍演後,前天宣 佈導彈部隊進入攻擊待命狀態,隨時攻擊美國,朝中社發佈的金正恩與軍方開會的照片,背景有「美國本土打擊計劃」地圖,顯示北韓想用導彈襲夏威夷、華盛頓、 洛杉磯和德州首府奧斯汀。
美國專家和官員卻認為,北韓其實沒有準確和可靠射到美國本土的導彈,更遑論將核武縮小到裝上導彈,加上真的襲擊計劃軍機,不會像北韓這樣公開,襲擊美國本 土的說法只是玩心戰。有美國高級官員表示,「擺姿態不等於真的做」,美國不擔心北韓公開恐嚇要做的事,反而擔心像網襲和三年前突襲延坪島那樣的挑釁。
分析家指北韓擅長挑起緊張,然後上談判桌爭取援助和讓步,金正恩新上台一年多國內支持度不夠,更想用強硬挑釁凝聚國內支持,加上中、日、韓領導層和美國國防外交官員近一年都換了人,令北韓想試試水溫。
不過,比起父親金正日的韜光養晦,金正恩更熱衷於表現自己,加上北韓近期日益顯得不受中國約束,令外界擔心他會玩出火擦槍走火。
法新社/路透社/韓聯社/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

2013年03月31日
北韓人的生活,在踏入金正恩時代一年多之後,仍然艱苦。一個北韓消息網站取得近期拍攝的短片,直擊流浪兒童在寒夜露宿街頭,以及皮條客披露妓女賣淫情況。

妓女賣肉63元 嫖客多士兵

片段拍攝於北韓上月第三次核試後,地點是鄰近中國吉林省的北韓兩江道惠山市。在車站前廣場拉生意的皮條客說,妓女只收人民幣,每次50元(約63港元), 相當於6萬北韓圜,夠買10公斤米。妓女多數30歲以上,但也有10多歲和20多歲女郎,收費可達150元。嫖客則多是士兵,因士兵有受賄,才有餘錢。他 們多數不會過夜,解決了需要就離開。
片段也拍到一些流浪兒童的慘況,他們大概10歲左右,日間在市場討飯,晚上就三五成群,瑟縮牆角下,緊靠一起取暖,度過只有-20℃的寒夜。
消息指,自從2009年實施「貨幣改革」,小商販資金被充公,許多人走投無路,多了女性賣肉,被父母拋棄的流浪兒童也數目大增。

v 殘殺鯊魚實錄

2013年03月31日

殘殺鯊魚實錄
用棍狂打頭 活生生斬件

124,943
Initial ImagePlay Button Image
人類真的非要吃魚翅不可嗎?當你看過澳洲保育人士拍攝的殘殺鯊魚實錄,稍有惻隱之心相信都會改變主意。原來漁民捕殺鯊魚的方法極其殘酷,當鯊魚上釣,會先 用漁船拖行,若鯊魚掙扎就會用棍狂打鯊魚頭部,直至牠無力反抗才拖上船,然後活生生將牠斬件。人類濫捕已令鯊魚數目銳減,隨時危害海洋生態平衡。

濫捕恐危害海洋生態平衡

漁民手起棍落用盡力打呀打,一條原本拚命掙扎的鯊魚,慢慢變得傷痕纍纍,口角滲血,再無力掙扎,仍張合鯊魚口作勢,希望盡最後努力力抗漁民,但最終難逃在 漁船上被開肚斬件的厄運。這些紀錄了捕鯊業殘酷的血腥畫面,最近由澳洲保育人士公諸於世,希望引起公眾關注,改變全球人類對鯊魚的誤解,加強保育。
觀鯊雜誌編輯馬丁內斯(Eli Martinez),是在與朋友在墨西哥和美國德薩斯州沿考察捕鯊活動時,拍下了這些觸目驚心的片段,他說:「這些故事應該說出來的,相片也不夠影片震撼,我希望大家知道鯊魚面臨的威脅實況。」
馬 丁內斯慨嘆,過往曾發生鯊魚咬死人等意外,不少人覺得鯊魚兇悍不值同情,其實是誤解,忽略很多鯊魚都是溫馴的,他說:「很多人都不知原來大海裏有400種 不同的鯊魚,他們只知鯊魚就是鯊魚,說不出分別。」除了華人嗜吃的魚翅,澳洲大賣鯊魚牙製的首飾、鯊魚油提煉的鯊烯也助長捕鯊需求。
馬丁內斯指,鯊魚有助平衡生態,如大白鯊控制海豹數量、虎鯊控制海龜數量、髻鯊控制黃貂魚數量等。但鯊魚繁殖速度追不上人類商業需求,「很多鯊魚每兩年才繁殖一次,部份一胎只生兩條幼鯊。」若不及早阻止,部份鯊魚或會絕種。

v 尖東忌廉哥扮酷冧粉絲 彭福公園舉辦「狗狗慈善行」

2013年03月31日
【本報訊】粉絲快有「十萬九千七」的寵兒尖東忌廉哥,昨日走出尖東,到新蒲崗的商場與粉絲會面,「喵喵喵」爭做復活節主角,不讓復活兔專美,這趟出遊,牠還要宣揚領養被遺棄動物。
忌 廉哥昨到商場mikiki出席《我係尖東忌廉哥》宣傳活動,與粉絲見面。不少人看見忌廉哥都嘩嘩聲,但牠沒有表演貓步,只是很酷坐在牠的安樂盒內,任君拍 照。為免牠辛苦,現場設有後台休息室讓牠休息。早前或昨日在商場Metrobooks書店購買《我係尖東忌廉哥》或其他物品滿100元的顧客,昨憑票參加 活動,除可近距離與忌廉哥拍照,兼可獲忌廉哥與忌廉嫂手印一個。商場昨還邀請慈善團體「非牟利獸醫」籌款和宣傳,現場並有領養被遺棄動物活動。

2013年03月31日

了解唐狗 建立人犬情主人:佢哋好乖 望政府開放更多公園

5,620
■李太與愛犬Prince,她說任何品種的狗都很純很可愛。李忠浩攝
【本報訊】李太去年從貨倉救回被遺棄的半歲大唐狗Prince,「當時冇特別想養唐狗,覺得係緣份」。首次養狗的她初時手足無措,漸漸與Prince建立 感情,更感受到牠的靈性,Prince不但從沒「曳曳」抓壞家具,看到飯桌上放滿飯菜時,更懂得用身體輕碰主人的腿,提醒她準備用膳。她希望港人消除對狗 隻的誤解,「其實佢哋好乖,唔會亂咬人,同人類可以好和諧好開心咁相處」。
記者:袁樂婷
李太與Prince的相遇是個美麗的巧合。10個月前,李太與丈夫結伴到西貢尋找合眼緣的新家庭成員,有義工告知小唐狗Prince被遺棄在貨倉,要是沒 人領養,很可能要人道毀滅。李太原本只抱着不妨一見的心態,卻與Prince「一見鍾情」。
她說Prince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與人溝通,例如吃完晚餐,便自動自覺到書房繞着她轉圈,告訴她「我食完喇」;又會默默觀察主人的生活,「見到飯枱放滿飯菜,知道我要食飯,識得叫我出廳,有時我覺得係佢照顧我」。
訪問期間,Prince的目光一直緊鎖着李太,她也不時微笑輕撫愛犬,人狗深厚感情不言而喻。
不過,李太帶Prince上街時卻常被誤解,很多人見牠體形較大,就以為牠會咬人,「有人仲試過狂奔,我話唔使驚㗎,佢好純,你跑,佢反而俾你嚇親㖭」。她認為只要人類嘗試了解牠們,與牠們建立感情,狗隻可為人類生活帶來很多樂趣。
家 住馬鞍山的李太是彭福公園常客,每星期總有四、五天帶Prince來活動筋骨,「環境好適合狗仔,好自然咁跑吓玩吓,畀佢學吓點同其他狗相處」。她說現時 香港幾乎沒有地方讓狗隻自由自在活動,希望政府開放更多大型公園讓狗隻進入,甚至有專為狗隻而設的空間。

彭福公園昨有慈善行

香港賽馬會昨於全港唯一大型狗公園彭福公園舉辦「狗狗慈善行」,吸引千多名市民帶同愛犬到場。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麥建華透露,正計劃全面翻新彭福公園的設施,更適合市民與寵物一同活動。

消防員公餘時間兼職 無申報要處分

2013年03月31日
【消防守則】
根據消防處資料,目前全港有6,438名消防員,以及2,773名救護員。對於今次爆出消防員集體兼職,消防職工總會副主席謝守龍表示,消防員是可以在公餘時間兼職,但事前必須提出申請,並獲批准才可以兼職,否則隨時面臨紀律處分。
消 防處發言人表示,消防員申請外間工作,必須符合《公務員事務規例》第551條規定。而處方是否批准有關外間工作,當中涉及三大原則,首先是會否影響屬員的 正常公務工作;其次是有關工作與其職務有否利益衝突;最後是工作的時間。否則,如證實有屬員違反紀律,會因應嚴重性召開紀律聆訊。
不過,消防員兼 職情況並不罕見。有消防員向記者說,最多同袍會在休班後兼職做私人屋苑泳池救生員,有的亦會做裝修、搬運和健身教練,「因為呢啲工冇手尾跟,薪金日日清, 而且都係畀現金,不過全部都係血汗錢嚟!」過去亦曾發生消防員「秘撈」的意外,06年一名休班消防員當工展會場地承辦商工人,因被塌下的一道鐵閘壓傷而受 傷送院。

女商人廣州遇劫 返港命危

2013年03月31日

女商人廣州遇劫 返港命危

15,400
■傷者女兒(中)到醫院探望,警員則在病房旁看守。
【本報訊】一名肯雅籍女珠寶商,日前與女兒在廣州坐的士途中,遇到持槍悍匪攔途截劫,賊人向的士發射霰彈,司機與女商人同被射傷及遭搶走財物,女傷者在當 地經治理後日前返港,但傷口惡化被送院搶救,目前情況危殆,一度垂危。
傷者Benedzta Komoo(49歲),與夫育有三名子女,從事珠寶買賣多年,來港都是入住彌敦道重慶大廈賓館,早前她與29歲女兒來港後,再同轉往內地繼續洽談生意。

賊人持霰彈槍掃射

據賓館東主李太表示,上周四(28日)晚,見女事主由女兒扶着返抵賓館,面色很差,她女兒透露本月22日在廣州乘的士往高州巿途中,突然遇到賊車撞的士, 一批賊匪有人手持霰彈槍,不由分說便向司機位開槍發射,將的士逼停後即劫走的士司機和女事主財物,女事主與司機同告受傷。
女事主胸口、頸和嘴部均被霰彈碎片射中,被急送當地人民醫院,結果花費兩萬元人民幣手術費,留醫多天後,以為傷勢轉好便於大前晚返港。
至 前日中午,傷者同鄉上門探她發覺情況嚴重,立即報案,救護員到場將她送院救治,未幾女事主陷入昏迷,情況危殆,醫生事後在她體內和嘴角取出碎片。由於案件 涉及槍傷,警方接報後大為緊張,立即派出警員在病房看守,其女兒和幾名友人到來探望,女兒面容憔悴不願多談,友人則表示傷者已回復清醒。

曾被批鬥坐15年冤獄  內地教師籲港人爭普選

2013年03月31日

曾被批鬥坐15年冤獄 內地教師籲港人爭普選

7,735
■張強華勸勉港人要為中國踏出民主一步。
【本報訊】「我希望將香港自由空氣壓縮一罐帶回家!」內地退休教師張強華,53年前被中共扣上右派帽子批鬥,涉叛國罪被重判入獄15年,罪名是「逃往香 港,背叛祖國」,香港兩字只能成為他對美好的想像。

與郁達夫子同囚一室

年將八旬,張強華近日終能如願短遊香港,正好碰上香港民主政制發展的關鍵時刻,敢言長者勸勉港人,要不怕強權,為中國踏出民主一步,勇敢爭取普選。
張 強華大半生與中共交手,多次因言被入罪。15歲加入共青團,就讀北京大學生物系期間,因發表文章為胡風平反,遭革除團籍,及後涉在校內主編小報《春雷》, 被打成資產階級右派分子。1960年被送往監察勞動時,更因有意與友人逃難到港,涉反革命罪重判監禁15年。從專門關押政治犯的北京草嵐子看守所,到安徽 的勞改農場都遍佈其足迹,小說家郁達夫之子郁飛,也曾與他關在同一監房。
捱過15載牢獄的非人生活,79年張強華右派身份獲平反,「上天沒讓我 死,要讓我看到中國民主進步」。張今年終有機會透過參加港澳遊,一圓來港之夢,但老人奇怪香港有條件在民主政制先走一步,卻在十字路口停滯不前,「香港民 主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選出符合人民期望的首長」。
他勸勉港人面對強權,勇敢爭取普選,香港注定要為中國民主帶來光明。